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翔  喜饶尼玛 《民族学刊》2021,12(6):82-94, 125
五世热振活佛是近代西藏历史上一位倾心内向的活佛,曾为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关系的改善做出过贡献,并戳破了英国人在“西藏问题”上苦心经营的“道德”形象,但热振辞去摄政职务时,国民政府对此的反应却是轻慢的。当1942年“外交局”事件发生后,国民政府在治藏政策方面进行了调整。沈宗濂作为蒋介石属意的官员出任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处长,曾积极投身藏事,改善了西藏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对国民政府的西藏政策发挥了较大影响。但是,20世纪40年代末,西藏地方发生了若干事件,国民政府却无所作为。对此,沈宗濂负有难以推卸的责任。然而在沈宗濂态度转变的背后,更本质的原因则是国民政府的消极治藏政策。  相似文献   

2.
我第一次见到邢肃芝君是在一九四四年的拉萨。当时我任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的英文秘书,初到西藏,人地生疏,我们只匆匆一面,再未接触,印象不深。但我记得邢君已在哲蚌寺学经多年,告一段落,正准备返回内地。又记得就在那年,他去过一趟山南的扎里名山。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一部份在缅甸经商的云南商人退入西藏,加上原来在拉萨的内地人,人数不少,但据我所知,去过扎里的  相似文献   

3.
王川 《西藏研究》2001,(1):85-90
关于民国时期(1911~1950年)中央政府驻藏工作人员及其活动,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拉萨、山南地区。①事实上,国民政府工作人员亦曾有多批前往昌都地区,并在那里开展工作,个别人员甚至留居昌都十年左右。对于驻留昌都的这些国民政府工作人员及其活动,以往的论著及有关人士的回忆录仅有零星涉及。本文拟根据西藏昌都地区档案馆所藏档案及相关人士的回忆录,力争对这一问题的历史原貌有所揭示。不妥之处,祈方家、识者正之。一、背景民国建立后,西藏地方政府(噶厦)在英印帝国主义的支持下,逐渐将清军、四川军阀的武装力量赶出了西藏,直接管辖了昌…  相似文献   

4.
简论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央政府在拉萨设置的办事机构.虽然只存在了十几年,而且人员不多,但是这一机构在民国时期的西藏地方和中央政府的关系中,却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民国时期中央在西藏行使主权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和这一机构的设立过程、各个阶段的主要工作进行分析,简要阐述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的历史作用,从另一个侧面来重新看待国民政府西藏工作的成绩与失误,以及其内在的历史惯性.  相似文献   

5.
有清一代,自雍正年间开始派遣大臣长川驻藏,其后相沿近二百年,成为定制,直至清末。马腊、僧格二人被视为首任驻藏大臣。他们二人的入藏,是清代西藏与祖国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本文旨在根据现有资料,介绍马腊、僧格入藏的经过,驻藏期间的一些活动,并对这一历史事件产生的背景及其意义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的第三次康藏纠纷由国民政府主持调解,反映了国民政府对康区和西藏的统属关系。由于康藏纠纷的复杂性,国民政府在处理过程中的措施和原则,实际上是国民政府的治藏政策的综合反映。研究这一历史事件,有助于认识近代中国治理西藏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7.
张曦 《中国藏学》2017,(3):30-43
"匿压表贡"是驻藏大臣在处理廓尔喀与我国西藏地方纠纷的交涉时,将廓尔喀致驻藏大臣及清政府的表文、贡物等情形匿不上奏的严重失职事件。先后共3次,分别发生于乾隆五十二年、五十五年及五十六年。其中乾隆五十二年是驻藏大臣玩忽职守的结果,后两次则是官员之间互相包庇,共同欺骗朝廷的典型事例,与相关官员处理廓尔喀第一次入侵时对乾隆的欺骗有关。此事在清政府应对廓尔喀的两次入侵中,都逐一被揭露出来,涉事的数位驻藏大臣受到乾隆严厉处分。客观分析,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一定程度上是有其必然性的。它是驻藏大臣制度设置以来所存在问题的一次集中暴露,引起了乾隆的相当重视,在五十七年的西藏地方善后章程中,对驻藏大臣制度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王川 《中国藏学》2012,(2):58-66
文章介绍了新发现的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政务科科长戴新三先生居藏4年的日记——《拉萨日记》(1940—1944),作者从中节选和整理了1942年10月至12月的10余日日记,并作了必要的注释,以为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提供基本史料。  相似文献   

9.
五世热振活佛是近代西藏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内向"活佛,曾一度期望在国民政府的帮助下复任摄政,后被西藏地方政府拘捕,不幸圆寂。文章利用台北"国史馆"所藏档案和英国外交部档案,对"热振事件"前后国民政府对五世热振活佛的态度及治藏政策作了比较详细的考察,试图弄清"热振事件"中一些被忽略的细节,从而辨析国民政府的最终抉择。  相似文献   

10.
关于琦善在驻藏大臣任上改定藏事章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琦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对英妥协主和派中的重要大员。南京条约签订前后,清政府迫于清议,曾给他两次处分,但很快又重用他为驻藏大臣。道光二十三年到二十七年(1843—1847),琦善在西藏任上,曾经对乾隆五十八年(1793)订立的卫藏章程,作过部分变更。后人对他此次变革又有所指摘。如清末驻藏大臣联豫曾说: “自琦善以兵权财政,尽付番官,驻藏大臣属下,仅粮台游击以下文武数员,制兵 则久戍防次,习气甚深,由藏招募者且多亲附藏人。设有缓急。皆不足恃。”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记者讯 ] 我国著名藏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民主同盟会会员柳 祺先生 ,因病于 2 0 0 3年 3月 1 9日与世长辞 ,享年 95岁。柳先生 1 90 8年 3月 2 7日出生于浙江兰溪县。 1 930年毕业于光华大学英国文学系本科。 1 931年进入国民政府财政部所属盐务管理局 ,1 940年到光华大学成都分校执教英文。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 ,先生不辞辛劳 ,毅然于 1 944年进藏任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英文秘书 ,工作 5年。 1 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 ,先生辞职离藏赴印 ,受聘于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  相似文献   

12.
张双智 《中国藏学》2016,(2):170-176
国民政府深信藏传佛教在治藏中具有的举足轻重作用,尊重和团结藏传佛教高僧和喇嘛,委派黄慕松、吴忠信入藏,广结善缘,布施西藏寺庙和喇嘛。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也承担了布施的重任,每年传召法会时,都按照惯例,熬茶放粥发放藏银。国民政府也不定期的以蒋介石名义捐赠锡德寺、木鹿寺等重要寺庙,展现了中央德意。以三大寺为代表的寺庙是支持中央,反对英国侵略势力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3.
有泰,字梦琴,蒙古正黄旗人,姓卓特氏。为大学士富俊之孙.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初三(1902年12月2日),清廷派为驻藏大臣,二十九年冬十二月二十四日(1903年2月9日)始抵拉萨。三十二年查办大臣张荫棠劾其贪婪昏聩,贻误事机,诏革职发往张家口军台效力。三十三年三月初六(1907年4月18日)离开拉萨。其驻藏日记涉及藏政、外交、历史、宗教、风俗、地理等均属身经目击之谈,信而有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十九世纪后期,沙俄、英帝加紧对我国神圣领土西藏的侵略活动,西藏边陲岌岌可危。英帝在一八八八年武装入侵我西藏地方之后,相隔不过十五年,于一九○四年对西藏地方又一次悍然发动武装侵略。面对英帝的武装挑衅,以十三世达赖喇嘛为代表的西藏地方政府,领导西藏僧俗军民,英勇杀敌,抗击英国侵略军,最后藏军失利,十三世达赖喇嘛拒与英人交涉,离开拉萨奔赴内地。然而清朝驻藏大臣有泰认贼作父,为虎作伥,对帝国主义侵略者采取屈辱投降的路线,英藏私立条约,丧权辱国,莫此为甚。有泰日记中反映了这一非常时期的情况,虽然有时记述仅片言只字,甚至语焉不详,但是透过字里行间.可以窥见当年西藏人民抗英斗争的正气凛然的英雄事迹。和英国侵略者的凶残、狡诈的反动本质,以及清廷驻藏官员在大敌当前时卖国求荣,沉湎声歌酒色、腐败堕落的丑闻。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反面教材。全部日记手稿共十六卷,经吴丰培先生整理,近期将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现就《有泰驻藏日记》第五、六卷中有关一九○四年西藏人民抗英斗争的部分评述文字摘抄如下。  相似文献   

14.
我要谈的是嘉庆年间驻藏大臣策拔克的受贿一案。《多仁班智达传——噶锡世家纪实》的出版使我意识到有必要重新考查嘉庆年间所谓驻藏大臣策拔克接受多仁父子贿赂而擢升敏珠尔索南班珠尔为噶伦一事。 意大利藏学家毕达克教授(Luciano Petech)在他1973年出版的《西藏的贵族和政府》一书里写到:“一八零五年敏珠尔索南班珠尔二十一岁时,他和其父一同大肆贿赂驻藏大臣策拔克,以便使他能进入噶厦。”通过引用《清实录》,毕达克教授还指出:“这一声名狼藉的阴谋活动引起了非议,拉萨出现了一些告发此事的墙  相似文献   

15.
车明怀 《西藏研究》2012,136(6):23-39
西藏是清王朝的西南边疆重地,历代皇帝都高度重视驻藏大臣的选派。到了晚清时期,驻藏大臣及其藏事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主要原因是晚清经历了太多的变局。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对藏内上层分裂主义势力的精心培植,清朝末年西藏滋生出一股分裂的潜流,这些潜流随着形势的变化日益膨胀,而驻藏大臣由于缺乏清中央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无力应对帝国主义的讹诈和抑制分裂主义势力的膨胀,以至酿成了晚清驱逐清兵、拉萨满汉商民和驻藏大臣的悲剧。驻藏大臣及其制度到了晚清,已经不适应急剧变化的国内外形势,鼎革管理西藏的方式已势在必行。晚清变局中的驻藏大臣的遭遇及其驻藏大臣制度的终结,可以看到中国近代西藏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联,同时也给后人昭示了改革驻藏大臣制度的迫切性和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到今年8月27日,包尔汉离开我们已经整整20年了。包尔汉,祖籍新疆阿克苏,1894年出生于俄国,1912年回到新疆。早年在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当过学徒、店员、海关关税检查委员、迪化第一任汽车局长。20世纪30年代曾任新疆省设计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驻苏联斋桑领事。  相似文献   

17.
巴塘教案是近代发生于川藏边区较有影响和较为复杂的事件。从1880年至1881年发生抵制洋人经川入藏事件开始,发展到法国天主教司铎梅玉林被杀,反洋教斗争达到高潮.其后的20余年间,中外矛盾、民族矛盾亦未稍息,各种形式的争端、交涉不断.迨至1905年,巴塘教案再次爆发,巴属喇嘛以清政府驻藏帮办大臣凤全“教练洋操,袒庇洋人”为词,杀凤全及其随从人等,同时杀法国天主教司铎二名,形成“全台变动,边境骚然”的巨大事变.  相似文献   

18.
西藏摄政阿旺降白楚臣被控案与裁禁商上积弊章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四月,西藏摄政阿旺降白楚臣被驻藏大臣琦善、七世班禅额尔德尼等奏参贪黩营私,针对这一事件,琦善奏拟《裁禁商上积弊章程》二十八条。本文拟对这一事件的始末和二十八条章程的内容与意义试作论述,以就教于学长和同行。  相似文献   

19.
民国初期和末期西藏地方发生了两次"驱汉"事件,影响恶劣。两次"驱汉"事件都发生在新旧政权交替之际,具有一定的历史特殊性:都由相关事件演变而来,不是孤立发生的;被驱逐的对象主要是中央政府派遣的驻藏人员;在两次"驱汉"事件中,西藏地方上层势力均受到来自英国势力的挑拨和怂恿。第一次"驱汉"事件长期严重阻碍了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之间关系的正常发展,威胁到国家的统一与团结;第二次"驱汉"事件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西藏、结束外国列强奴役和蹂躏西藏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驻藏大臣是清朝总理西藏一切事务的最高行政长官,是清朝治藏政策的具体实施者及核心人物。他不仅代表着封建王朝至高无上的尊严,更体现了国家主权的意志。因此,驻藏大臣制度史,实际上是一部清代治理西藏的政治史。如何正确地评价驻藏大臣在西藏历史上的作用及功过是非,是清代藏族史研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当今国际国内分裂主义分子企图歪曲、淡化甚至掩盖驻藏大臣的作用。纵观有清一代百余位驻藏大臣,良萎不齐,贤愚各异,减否互见。驻藏前期(雍乾时期),清王朝鼎盛强大,驻藏大臣中出类拔草,政绩卓然者众,僧格、玛拉、青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