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洪秀全1845年写成的《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和1847年以后写成的《原道觉世训》等作品,并与梁发的《劝世良言》加以对照比较,其中内容上以及词句上确有许多相同、相似之处,这已为近来有的同志详加论列证明。无庸讳言,洪秀全当年撰写上述一些作品时,思想上确实接受了《劝世良言》的若干说教,受到了这本基督教浅陋而又新鲜宣传品的很大影响。这一点,过去往往被不少论史者忽略或回避,因而不能如实地揭示洪秀全思想的历史实际。但又须看到,洪秀全毕竟不是梁发那样的基督教的忠实信徒和牧师,他在自己作品中并非全盘照搬照抄《劝世良言》和《圣经》教条,他的初期思想的变化发展亦非全部束缚于基督教宣传的网罗之中。如有的同志就指出,以《原道醒世训》而论,“梁发主要是劝戒贫者安贫、富者慕义而获得精神解决,而洪秀全却是积极地要求一个公平正直的社  相似文献   

2.
历史学界对洪秀全与拜上帝会的评价普遍认为:洪秀全早有反清大志,“1843年6月,从《劝世良言》中吸取西方基督教教义,创拜上帝会”(《中国近代史词典》550页,上海辞书出版社);他利用基督教作为宣传革命和组织群众的工具,当时机成热时,于1851年1月11日率众发动了金田起义。对于这个结论性的历史评价,笔者经过钻研有关史料后,察觉出许多疑点,值得提出来进行深入地实事求是地探究。  相似文献   

3.
通过比较《劝世良言》与洪秀全的思想,找到两者对基督教最基本的三个观念:"三位一体说"、"原罪论"、"平等观"解释的差别,来阐述太平天国的意识形态与中西文化的关系。太平天国意识形态的核心仍来源于儒家文化,之所以其中会出现一些基督教文化的影子,是因为文化之间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4.
任何新思想的根源虽然深刻存在于经济的事实中,可是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洪秀全在创立拜上帝会时所利用的现成思想资料中,《劝世良言》一书无疑占了突出的位置。用洪秀全自己的话来说:此书“实为上天特赐与我”,“照这一部书行,则无差矣”。这本书对洪秀全的宗教思想的形成至少是起了启蒙作用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上帝”观念是拜上帝教教义中最重要的内容,它源于《劝世良言》,是中西合壁的产物,在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中起了兴奋剂和麻醉剂的双重作用.作者较系统地分析了“上帝”观念对太平天国历史和思想的影响,并对洪秀全和洪仁玕的宗教观以及与之相关的内外政策的异同作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6.
关于洪秀全《原道觉世训》一文(以下简称《觉文》)的写作时间,史学界有两种不同意见。其一根据韩山文《太平天国起义记》的记载,认为《觉文》应作于一八四五——一八四六年,其二则认为《觉文》写于一八四八年左右。后一种观点最先为沈元提出,论据主要有三:第一,洪秀全在《觉文》中关于十款天条的一段话,系根据德国传教士郭士立所译《旧遗诏书》改写,而洪秀全一八四七年赴广州时才在美国传教士罗孝全处看到此书。第二,《觉文》中两次提到“旧遗诏书”这一名词,为《劝世良言》所无,系引自郭  相似文献   

7.
洪仁玕与洪秀全一样,最初是通过梁发的《劝世良言》接触到“耶火华”这一词的,它被奉为独一真神,而这一真神主要是用“神天上帝”这个词来表达的。洪仁玕和太平天国在接受这一概念后,与中国古籍中的“皇矣上帝”、“惟上帝不常”等词意紧密结合起来,并按照中国人的传统心里及神学观念加以改造。特别是他在阐述上帝创世的时候,对于上帝的“自有者”解释,表现出了泛神论的倾向,并赋予了一些非神性的解释,但就其本质仍属于唯心主义神学体系。他之所以这样作,是有其深刻的思想上和政治上的原因的。  相似文献   

8.
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版的一切论及洪秀全的书刊,都说洪秀全是一个反儒的"法家".这实在是对历史的歪曲.洪秀全从小读的是儒家的四书五经.在他三十岁以前,走的始终是通过科举考试争取高官厚禄的普通封建知识分子的道路,一直潜心于"圣贤之道"和八股文体.是追求"学而优则仕"的儒家门徒.他从十五岁起开始应试.二十三岁在广州应试时偶然得到一本基督教的《劝世良言》,随便翻阅一下即丢进书箧,未加重视.二十四岁又一次应试不取,闷闷不乐,回家生了一场大病.三十岁,他最后一次应试,也象过去一样失败了.上朝廷的路走不  相似文献   

9.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第6册中断言:“如果洪秀全和太平天国统一了中国,那就要把中国拉回到西方的中世纪”,“把中国历史拉向后退”。这一论断的依据是:在洪秀全心目中,“西方的‘长技’是基督教”,因此,虽然“洪秀全和太平天国是主张向西方学习的,但所要学习的是西方的宗教”,搞“神权政治”,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实现“近代化”这一中国近代史的主流背道而驰”。冯先生的上述论断及其依据大有商榷余地。关于太平天国”搞“神权政治”一说,朱东安先生已在《历史研究》1990年第5期上著文进行了有力辨驳;但关于洪秀全和太平天国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系统翻译和研究了儒家的四书五经,对于包含中国宗教思想和习俗的《诗经》、《尚书》尤其重视.基督教的立场和长期的传教经历,使理雅各对《诗经》、《尚书》的翻译和诠释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基督教色彩,从而形成了这位传教士汉学家对儒家宗教性的独特理解和认识.理雅各将早期儒家经典著作中的“帝”、“上帝”、“天”与基督教的God建立了对等关系,将中国古老的宗教信仰置于基督教的框架之中.他坚持认为早期儒家经典中的“上帝”是中国人信仰的惟一至上神,把信奉上帝这种古老的宗教信仰视为中国的国教,从而按照基督教模式构建了中国的一神教信仰.  相似文献   

11.
卡尔·考茨基对原始基督教作过系统的研究,一八九五年发表了《社会主义之先锋》一文,受到广泛重视,一九○八年,他又把该文的“引论”扩大成《基督教之基础》一书(以下简称《基础》)。《基础》提出的关于原始基督教是被压迫阶级的革命运动的基本观点,对于我们研究犹太民族的历史、基督教的起源、一般宗教的起源及其作用等方面的问题,都是很有意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说:“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罗尔纲等在《论洪秀全》一文中认为这段话是了解洪秀全的“一个具体出发点”。1979年重版的侯外庐《中国近代哲学史》也充分肯定洪秀全是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吴雁南更认为洪秀全不仅是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而且还是学习得卓有成效的人①。所谓向西方寻找真理,当然是指学习西方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思想、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等等而言。我  相似文献   

13.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可是旧式农民战争高峰的太平天国,偏偏以宗教的旗帜作号召。有人说: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是基督教“神学的异端。”就算是横逸旁出的“异端邪说”,也仍然是宗教神学。洪秀全正是把贫苦农民和手工业工人的阶级利益、需要和要求,隐蔽在这种“异端”  相似文献   

14.
古今研究《诗经》者,公认为《匏有苦叶》与婚姻爱情有关。例如《诗序》云:“《匏有苦叶》,刺卫宣公也。公与夫人并为淫乱。”《毛传》、《郑笺》、《孔疏》认为这是讽刺卫宣公和宣姜(或夷姜)的诗。朱熹《诗集传》说“此刺淫乱之诗”,只是改“刺宣公”为泛指。方玉润《诗经原始》说《匏有苦叶》是“刺世礼义撕灭也”,也是从婚姻方面解说的。何楷《诗经世本古义》虽然说这是“邶人刺管权之诗”,但又说  相似文献   

15.
宁夏基督教史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宁夏的基督教,我们所知不多,有关资料也极为零散。下面,就结合眼下所能见到的有关中外文史料,对宁夏基督教作一历史考证。 一、唐代宁夏的景教 1986年出版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概况》103页认为:“基督教从一八七九年传入宁夏”,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16.
汉武帝时立乐府之制与献赋之风有着内在的联系,乐制思想的象德缀淫与辞赋创作的欲讽反劝也是一致的。从历史上看,孔子倡导“思无邪”、反对“郑声淫”,是对乐制和诗教的要求,而从殷商的《桑林乐》到战国楚人的《好色赋》,正显示了继“郑声”而归“雅正”的思想演变。汉代乐府的内廷娱乐性质与象德缀淫思想的矛盾,辞赋创作欲讽反劝的矛盾,均在乐制的变迁中得以展示。  相似文献   

17.
与我国其它古典长篇小说相比,《三国演义》对读者有独特的魅力。除了文学吸引力之外,它所包含的智慧也是广泛流传的重要原因。明清两代笔记杂著中,关于学兵法、权谋于《三国》的记载颇多,如《小说小话》云:“海兰察目不知书,而所向无敌,动合兵法,而自言得力于译本《三国演义》。……张献忠、李自成,及近世张格尔、洪秀全等,初起众皆乌合,羌无纪律。其后攻城略地,伏险设防,渐有机智,遂成滔天巨寇;闻其皆以《三国演义》中战案为帐中唯一之秘本。则此书……有实验战术学之价值也。”即以民间,亦有“老不读《三国》”之说,对书中多谋善诈悚然有戒心焉。  相似文献   

18.
一洪秀全的改良思想最初形成于何时,已很难明确认定,但是可以确定的是1844年洪秀全从贵县回到花县以后,已经有了改造当时社会的改良思想。首先,从洪秀全在花县所从事的一些活动中,可以看出他在这一时期的改良社会的思想。一件事是洪秀全以身作则,注重劝奉村人要行善事,不做恶事,在村里的威信也由此越来越高。有一次,村里有个姓巫的人,负责管理邻近十乡的地产,由于他品行不好,恃强凌弱,欺贫助富,甚至殴打村民,洪秀全就召集乡人共同议事。村人同声对姓巫的人问罪,并罢免了其职务,另推他人管理地产。另一件事是洪秀全为了改变…  相似文献   

19.
洪秀全是中国近代史上以耶反儒又会通耶儒的农民启蒙思想家,他的宗教哲学体现出批判吸收儒教思想的某些成分,也自觉接收了西方科学、民主和功利思想。洪秀全宗教哲学的耶儒对峙体现了时代性,提供的宗教信仰具有世俗性,提倡的通商兴利具有先进性,内含的人文关怀具有特殊性。对于中国农民正在进行现代转型,但农村基督教信众又有所增多的现实来说,洪秀全的宗教哲学启示我们必须坚持爱国热爱人民的立场,必须推进基督教的中国化,必须加强先进文化的传播,必须深切关怀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20.
《颂》诗中的“颂”字,历来多释为“容”,而《颂》诗本身则大家公认是周代宗庙祭祀的乐歌,是一种溶诗、乐、舞为一体的表演艺术。近世以来,有人提出异议。张西堂先生认为“颂”即“镛”字,为“镛钟”。此说虽在释字上有悖于传统说法,但仍认为《颂》诗含有歌乐舞蹈。最近,刘毓庆先生撰有《<颂>诗新说》一文(以下简称刘文),提出《颂》诗源于“诵”、即诵读,疑其本字为“用”,为宗教祭祀时开册朗诵意,并由此以为《颂》诗不是乐歌而是原始宗教诵辞。这就对《颂》诗的性质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看法。此外,他还提出大武乐章不入《周颂》的新说。笔者冒昧揣摩,觉得刘文不无不妥之处,故在此谈谈不同的看法,敬祈刘先生并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