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子夜》的创作出自生活,并非出自理念,也不是“主题先行”——茅盾的创作思想的基点是以生活为基础——当时社会性质的论战并未改变《子夜》出自生活的事实——《子夜》的人物来自生活——《子夜》写作计划的变动、缩小,正说明作家对从生活出发的创作原则的坚持和遵循——《子夜》对工运的描写缺乏生活依据,但这绝不等于整部《子夜》是理念的产物,是“主题先行”。  相似文献   

2.
本文企图通过对《子夜》与《家》的艺术比较研究,将茅盾与巴金的比较研究这块空白提到世界汉学家们面前.本文的构成是:《子夜》与《家》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艺术风格的比较;艺术视角的比较;结构艺术的比较.  相似文献   

3.
谈到《子夜》虚实手法运用的问题,似乎有些标新立异之嫌。因为从《子夜》问世到现在,研究其艺术手法运用的文章虽多如牛毛,但大都从作家对西洋一些手法的借鉴方面着眼入手,加以肯定。诸如以大段的独白刻划人物心理,设计宏大的结构展开故事情节等。茅盾“拿来”外国文学的一些艺术手法,洋为中用,这一点,有目共睹,不容置疑。但对茅盾小说继承古代文学传统手法、古为今用,却很少有人问津。笔者在这里既不想做一般的推理,也不想漫无边际地去猜想,只想就《子夜》中虚实手法的运用,略抒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资本家走狗、鹰犬的形象刻划得最为成功、真实的,不能不首推《子夜》中的屠维岳。作者以现实主义的深刻笔触,塑造了屠维岳这样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资本家走狗的典型,为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光彩。在《子夜》这部  相似文献   

5.
茅盾的《子夜》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名著.它不仅深广地反映了中国三十年代的社会面貌,而且塑造了许多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典型,为现代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异彩.在众多的人物形象里,大家公认吴荪甫这个形象塑造得最为丰满、生动,他已成为三十年代工业资本家的典型.屠维岳在《子夜》里不是主要角色,不少评论者对这一形象均有所注意,但并无过多的评论.笔者认为这个形象在《子夜》里占有较多篇幅,有他的独特性.他既是作者着力刻划的一个人物,又是作者理想化了的人物.在人物塑造上,他既有独到之处,又有“疏漏”之处.  相似文献   

6.
茅盾是理智型作家。人们都说《子夜》深刻,就是因为它渗透有作者深刻的理性思索;所有的人又都不能否认《子夜》存在概念化毛病,这也是因理性介入的结果。在《子夜》创作过程中,理性因素在深化艺术的同时,又给它带来损伤,这种现象很有分析、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7.
《李太白全集》中,关于妇女的诗歌共有八十余首,几乎占全部作品的十分之一。历代诗人作品中写妇女的,再没有比李白更多的了。而这部分诗歌迄未得到正确的评价,遭到指责却是不少,甚至有人说他“其识污下,诗什九言妇人酒耳”(王安石);直至现代,还有人骂他“下流”,说他“崇拜的美人,大都是下流女子”,把李白说的简直象个流氓,这真是冤哉枉也! 究竟真相如何,让我们专门就李白关于妇女的诗歌进行一番研究。李白关于妇女的诗歌中写得最多的是“思妇”,即思念远别的丈夫的妇女。他们主要是这两种人:一种是从军戍边的征人之妻,一种是南来北往的商人之妻。关于前者,有《乌夜啼》《子夜吴歌》《塞下曲》《捣衣篇》《北风行》等;关于后者,有《长干行》《江复  相似文献   

8.
托尔斯泰创作深深地影响了矛盾的创作。从选材布局、人物塑造、环境描写三个方面可以明显的看出矛盾对托尔斯泰创作手法的借鉴。其代表作《子夜》是充分学习和借鉴托尔斯泰创作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论《子夜》     
五《子夜》还有一个特别值得称道而为向来评论者重视不够的地方:它为我们留下了三十年代初某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茅盾在《子夜》的《后记》中,说他本来打算把“一九三○年的‘新儒林外史’”也“连锁到现在这本书的总结构之内”,后因健康情况不允许,便把它“割弃”了。现在《子夜》这方面的描写,规模或者不及作者原计划之大,但它还是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作了神态逼肖的反映,可以称得上是“蔚然大观”的。  相似文献   

10.
试论林冲     
林冲故事,是《水浒》中引人注目的章节;林冲其人,也是《水浒》中引人注目的人物。但是,在《水浒》成书之前,林冲故事倒不见传闻,南宋龚圣与的《宋江三十六人赞》中没有林冲。《大宋宣和遗事》中也只在花石纲十二指使中提到了林冲的名字。即使在元曲中,林冲也只是在少数几部《水浒》戏里做了一个配角,没有一本林冲戏。可以说,林冲这个人物是《水浒》作者在成书时特意塑造的。  相似文献   

11.
论《子夜》     
五《子夜》还有一个特别值得称道而为向来评论者重视不够的地方:它为我们留下了三十年代初某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茅盾在《子夜》的《后记》中,说他本来打算把“一九三○年的‘新儒林外史’”也“连锁到现在这本书的总结构之内”,后因健康情况不允许,便把它“割弃”了。现在《子夜》这方面的描写,规模或者不及作者原计划之大,但它还是对资产阶级知识分  相似文献   

12.
茅盾在《子夜》中塑造的共产党员形象,一直作为《子夜》的重大缺点,被评论家、研究家和文学史家们所论定.当《子夜》发表时,茅盾就受到某些人的指摘,朱明的《读<子夜>》就是一例.茅盾在撰写《回忆录》时,明确地表示了自己的观点:我猜想作者大概是一个忠实的立三路线者”当时,瞿秋白以“施蒂而”的笔名发表的《读〈子夜〉》以及一九三七年肖三为俄译本《子夜》写的序言《论长篇小说<子夜>》都明确地表示不同意这种指摘.  相似文献   

13.
冯道是五代时期著名的人物,在好几个王朝中担任过要职。他也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有人说他坏,是个无廉耻的小人,是奸臣之尤;有人说他好,好得像菩萨,可以与管仲、狄仁杰比肩。本文对冯道持肯定态度,认为正确理解冯道,必须破除愚忠观念、消融华夷之分、客观评价《长乐老自叙》。冯道长期受到重用,是因为他是一位乱世的杰出政治家。  相似文献   

14.
茅盾是理智型作家.人们都说《子夜》深刻,就是因为它渗透有作者深刻的理性思索;所有的人又都不能否认《子夜》存在概念化毛病,这也是因理性介入的结果.在《子夜》创作过程中,理性因素在深化艺术的同时,又给它带来损伤,这种现象很有分析、探讨的必要.一论《子夜》创作的理性特色,不能不首先涉及作家对主题思想的把握.作为文学创作的主题思想有别于一般认识论的思想观念:它必须附丽于具体题材,必须与具体的形象交融在一起.这正象别林斯基所指出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只能是"具体的思  相似文献   

15.
《儒林外史》妇女形象脞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林外史》妇女形象脞谈蔡景康《儒林外史》里出现的人物,为数众多,据有人统计,其数至少在三百以上。我们不能说所有这些人物,个个皆性格鲜明,栩栩如生,但是,其中令人难忘的典型形象,其数目之多,性格之鲜明,以及人物所代表的社会阶层之广泛和作者通过这些人物...  相似文献   

16.
茅盾三十年代初创作的长篇小说《子夜》,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力,独运的艺术匠心,描写了九十多个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物,其中的许多形象,如吴荪甫、赵伯韬、杜竹斋、屠维岳、冯云卿、林佩瑶、范博文、曾沧海等,都塑造得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吴荪甫这个人物形象,更是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民族资产阶级典型。下面就从这部小说的人物描写艺术方面作一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有人曾问过马雅可夫斯基:在俄罗斯古典作家中他最喜欢的是哪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诗人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契诃夫。一九一四年是契诃夫逝世十周年。年青的马雅可夫斯基也撰文纪念,写了一篇题名《两个契诃夫》的文章。在这篇短文中,年青的诗人提到了两个契诃夫。一个是被资产阶级文学评论所曲解了的契诃夫。这个契诃夫  相似文献   

18.
茅盾的资本家系列创作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语境。市民及其文学是茅盾学术研究的关键词之一。茅盾研究了市民、市民文学、两种文学、中国市民文学等概念,认为都市、有产、工商是其基本要素。茅盾《子夜》的思想资源是他的市民文学、小资产阶级文学概念的合理延伸与发展,也是《蚀》的发展,是茅盾心灵中挥之不去的市民—资产阶级现代工商产业意识。1933年《子夜.后记》客观体现诸。茅盾1939年关于《子夜》的创作谈和1977年的后记,是对《子夜》创作思想资源的自我加述,间离与陌生了事实,体现的是中国现当代批判资产阶级思想演变的轨迹与缩影,妨碍了对《子夜》主题的研究及其当代意义的开掘。  相似文献   

19.
《子夜》诞生以来,批评者们常常在评价过程中陷入社会批评这个单一的传统模式,并受限制于作者的创作意图,走入“意图迷误”的歧途。一旦我们换个角度来审视《子夜》,就会发现《子夜》的精神内涵中有着两大特质:一是主人公吴荪甫实际上具有一种不同于其他文学形象的全新的文化心理品格,是孤独的文化先锋和失败的英雄,这个形象突破中国传统的弱质人格,体现出茅盾内心深处的文化选择;二是《子夜》具有着现代悲剧的内涵,主人公不仅有清醒的悲剧意识,而且“悲剧知识”在他身上“臻于圆满”,《子夜》在揭示苦难命运的同时,也突出表现人类生命力的崇高感,从而使读者获得悲怆崇高的审美体验以及一种扩张、涌动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20.
阿Q其名其读     
人们对阿Q一名的兴趣,几乎从《阿Q正传》于一九二一年十二月在《晨报副镌》上连载的同时就产生了。人们不惜花费时间作了研究和猜测,归纳起来大概得出了这么几种结论: 一、影射说。有人说:因为《阿Q正传》行文中提到胡适,“而胡适正好用过一个笔名叫‘Q.V’(他用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名著《你往何处去》的原文书名:“Quo-Vadis”的第一个字母来隐射‘胡适?’)”因而就说“阿Q”是隐喻影射胡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