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企业管理中的跨文化沟通障碍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与企业之间交流日益频繁。如何有效地促进企业管理中的跨文化交际,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已成为企业管理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视角出发,考察了跨文化、跨文化沟通、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管理中的跨文化沟通障碍表现的层面:即认知层面、价值观层面、语言层面和非语言层面,分析了障碍存在的原因,进而提出了消除我国企业管理中的跨文化沟通障碍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跨文化交际障碍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或群体进行交际的过程中产生的沟通障碍。文章采用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通过解析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交际障碍,揭示造成障碍的实质成因。解析表明,跨文化交际障碍是由语言层面上的内在话语分类排序差异、社交语用能力欠缺、认知差异;文化层面上的母语文化负迁移、文化研究脱离时代;以及社会层面上的国际和人际间不平等的交流相互交织而成。从社会语言学视域了解交际障碍的成因,对跨文化交际顺畅进行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外资企业中跨文化交际冲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语言交流障碍和文化背景差异,解决这一冲突可以从语言培训、跨文化培训、管理本土化和“双惠”政策等方面入手,以实现成功的跨文化管理。  相似文献   

4.
自2013年中国与加拿大构建东西方教育互惠学习项目以来,各姊妹校在跨文化交流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为构建一个基于中国与加拿大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合作系统,西南大学附属小学与加拿大安大略省East Wood小学建立了"姊妹校际关系",将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设定为内容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三大板块。随着培养目标的明确,两校开展了融入式、学科式、主题式以及项目带动式跨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并且初见成效。基于此,本文提出可供我国学校教育选择的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策略:从观念层面确立教育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指导思想,从政策层面弄清跨文化教育的实施障碍,从管理层面建设跨文化交际校园、完善跨文化交际体系,从操作层面开发跨文化教育课程与活动项目,从课堂层面引入体现跨文化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5.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文化是构成交际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同种文化背景的人群交流时容易沟通,障碍甚少。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相异的风俗习惯、迥然的价值观,都会使人们在交流时出现交际障碍。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种族优越感、思维定式、偏见和相异的文化背景方面。要想扫清这些障碍,使跨文化交际活动能得以顺利进行,交际双方就应该遵守合作原则、礼貌原则;更应该摒弃各自的民族偏见,尊重别人,以诚相待,共同来完成跨文化交际活动。  相似文献   

6.
研究以大学生群体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其跨文化交流中的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接触现状,分析探讨文化自信与跨文化敏感度、跨文化接触之间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自信,跨文化敏感度、跨文化接触对文化自信有着显著影响。具体来说,跨文化敏感度中的移情度、交际参与、尊重差异与文化自信存在较强的正相关;跨文化接触中的交流项目方式与大学生文化自信不存在显著相关,课程学习和书籍影视的两种方式对大学生文化自信有显著正相关,且明显高于微信交流方式。对此,可从开展丰富多彩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强化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培养和加强线上线下跨文化类课程建设方面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提供跨文化培养对策。  相似文献   

7.
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有多方面影响,本文从词语内涵、宗教、价值观、非语言交际以及社会心理等五个方面,分析产生交流障碍的原因,并力图找出解决此障碍的根本途径.指出了了解文化差异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8.
鉴于国内的许多跨文化交际研究主要集中在纯语言的探讨和表层文化的分析上,试图从行为意识的角度出发,就思维定势、偏见意识和价值观念三大因素来分析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障碍,从而使学习者排除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并从跨文化交流中获得益处。  相似文献   

9.
试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跨文化交际中最常遇到的六大障碍入手,提出要进行有效、合适的跨文化交际,交际参与者必须克服对人的差异的忽略、语言差异、非言语行为的误解、偏见与刻板印象、民族中心主义以及极度的焦虑等障碍。培养、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则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制胜法宝。其构成要素包括全球化心态、文化的描绘、自我能力的提升、交际互动的调整等四个方面。最后就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出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0.
身处权力关系体系中的国家形象经历了一系列危机,它有实现跨文化转向的可能吗?多元文化主义曾试图建构开放、多元的国家形象,提供了一种跨文化转向的可能性。在互联互通的语境下,国家形象指向对话性,因为只有进入"我—你"对话关系之中,国家形象才能体现人的交流需要。世界主义突破了民族国家认同的单一性与民族国家想象的封闭性,把国家形象推向对话之境。现在,中国在国家层面提出"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将国家形象进一步推向跨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各民族之间、我国少数民族与域外民族之间交流的愈加频繁与深入,语言不通已成为制约这种交流的重要障碍。长期以来,涉及少数民族语言的口译服务,特别是公共服务领域的民语口译服务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场域、资本和惯习等概念有助于我们从理论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剖析,而他的场域分析理论则有助于我们通过考察口译场域与权力场域的关系、口译场域内部的结构、译员的惯习等方面,探讨如何构建具有自主性的民语公共服务口译子场域的问题,或可为我国民语口译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国家形象的跨文化建构与传播要认清当前的国际和国内的现实,应该从整体战略构建、跨文化差异研究、跨文化多重传播、特色话语体系建设、国民素质的提升、综合传播品牌打造等方面加强工作,还要避免形象虚幻化、传播形式化、认知框架传统化、交流输出意识形态化、话语表述他者化、形象打造浮躁化等方面的误区,更好地促进中国国家形象的跨文化构建与传播。  相似文献   

13.
有关西方的古代中国形象研究,不仅有知识论的价值,对于当下中国的跨文化交流也颇具反思意义。既有研究大致提供了一个西方视野下古代中国形象由盛转衰、由好变坏的知识谱系,其背后却隐含了不同偏好的研究路径和价值取向。知识-权力论和边缘-中心论注重主体对于作为客体的中国形象的权力关系或政治经济关系而易陷入主观,文明冲突论过于强调不同文明主体之间的对抗性关系。超越权力和政治经济结构的限制,回到文明本身,从多元主体的角度建构中国形象,成为中国跨文化实践的核心命题。  相似文献   

14.
跨文化言语交际正不断引起中外学者的关注.本文从交际时机、内容、方式等方面讨论了中英言语交际的差异.因文化背景、交际模式、交际策略等有所不同,中国人与英美人交流时常常会造成交际障碍、误解直至失败.因而在教与学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要掌握必备的语言知识,而且还要掌握使用语的语用原则.  相似文献   

15.
个体认知及其交流传播,往往离不开其所在群体认知的影响,个体认知能力的养成、人际认知交流的实现,都处于特定群体传播交流环境中,并受群体认知的影响。这意味着群体认知不是个体认知的简单相加,而是另有其规律和面临的问题。从认知交流障碍的角度来研究认知传播,是一个非常具有实践和理论价值的角度。就认知传播作为一种人际间的行为而言,除了有个体性的认知交流障碍症,还有群体性的认知交流障碍症,而群体性这个至关重要的传播要素,却恰恰是脑科学等非文科学科研究的盲区。为此,本文借鉴Joseph A Wszalek的法律认知交流模型,从获取交流信息、内化交流信息与交流信息互动三个模块考察群体认知传播障碍,形成AII群体认知传播模型,以描述不同群体的认知传播及其障碍,希望能够使用该模型来预测可能的群体认知障碍,提出系统性干预方案,以改善群体认知传播。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要分析了跨文化交流中的两种主要障碍,人为障碍与环境背景障碍的产生以及对跨文化交流的负面影响,并指出了研究这两种障碍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要求翻译学对许多根本问题进行重新思考。在翻译功能方面,跨文化交流需要充分发挥翻译的作用,不能一味强调完全掌握对方语言。在译者身份方面,译者应扩大眼界,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在翻译研究方法方面,直接指导翻译实践的理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揭示文化交流中的权力关系,从而促进弱势文化和强势文化的平等交流。  相似文献   

18.
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表现比较鲜明,这种文化差异就要求跨文化交际能化解文化冲突和文化障碍,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交流,增强交际的深入性。本文从跨文化交际入手,对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的表现进行了细化分析,基于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优化建议加以探索,旨在能尊重文化差异、促进跨文化深度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9.
外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递,更是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流和渗透。在日益增多的跨文化交际中,各种冲突时有发生。如何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这对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讨论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提出教学中应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国文化典籍跨文化传播所面临的语言、思维与文化障碍,结合视觉文化和新媒体时代语境,文章运用多模态语篇理论构建中国文化典籍跨文化传播的多模态语篇框架,探索中国文化典籍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模式,并从跨文化语境、文化体系转换、跨文化叙事转换、跨文化模态转换、跨文化多模态语篇设计、语篇跨文化传播媒介选择等层面分析了纪录片《孔子》(国际版)跨文化传播的多模态语篇构建过程,旨在为中国文化典籍跨文化传播提供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