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中国也曾出现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的情况。1949—1957年,国家大搞建设、大办工业,这一时期城市大约吸纳了4000余万农村人口,当时国家对农村居民迁往城市没有严格的限制。随后在“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因保证重工业优先发展,加上1955年已在城市实行粮油计划供应制度以及遇到三年自然灾害粮食大面积减产,  相似文献   

2.
为了加强农村计划主育宜传教育工作和建设让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组织领导下,由辽宁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住曹景椿副教授主编,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吴忠观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所长朱楚珠教授参加编写的《农村人口问题解答》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现已与读者见面。  相似文献   

3.
本文引入了国际上通用的国家城市发展战略概念,并结合中央关于“十五”计划建议中的相关内容,对中国实施这一战略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及具体的战略选择与政策导向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国根据本国国情制定积极的国家城市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目前比较滞后的城市化得以快速发展。在充分吸取国际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应将集中型与分散型的国家城市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形成自己所特有的混合型国家城市发展战略模式,即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应将大、中、小城市及镇与农村的综合发展结合起来考虑。  相似文献   

4.
人口控制与土地制度改革的综合思考慈勤英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计划生育以指令性计划为主,靠行政手段管理,层层下达,层层控制,虽然缺乏弹性,但与当时的经济体制相适应,也不失为一种有效地控制人口的方法。当农村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一方面原有的...  相似文献   

5.
对建制镇镇区计生工作的调查与思考□夏桂根张建国建制镇作为联系农村和城市的桥梁和纽带,其计生工作具有城市和农村的双重管理职能。镇区计生工作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既具有农村和城市的双重特点,又与农村和城市不尽相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  相似文献   

6.
农村人口发展与小康建设——陕西农村人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田遇春1991年,随着“八五”计划的实施,拉开了陕西农村奔小康的序幕。1992年,中共陕西省委根据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提出了以奔小康总揽农村工作全局的指导思想,奔小康活动在全省农村广...  相似文献   

7.
从人口纳入国民经济计划的70年代前期开始,中国的生育率出现了持续下降的势头。1970年到1980年,全国总和生育率由5.01降至2.24,降低了55%。其中城市比农村下降得更快,城市街道的总和生育率从3.2降到1.2,下降了63%;县属乡从5.6降为2.6,下降了54%,  相似文献   

8.
<正> 城市是人类改造环境建设的产物,是人类生产、生活及各种活动的中心。工业革命后,农村人口改变了单纯依靠土地为生的农业生产,大量涌入城市,开始了新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迅猛增加、城镇化进程加快,人们对城市化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一、黑龙江省城市化过程及现状1.黑龙江省市镇人口增长由以市人口增长为主的缓慢增长阶段过渡到以镇人口增长为主的快速增长阶段。黑龙江省城镇化水平一直居  相似文献   

9.
2012年11月,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在“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培训班上表示,中国务农人口严重老化,需发展职业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目前,中西部地区很多农村的中青年人群进入城市务工,农村基本是留守的老人和儿童。这些农村留守的老人大多只选择生产条件好的、离家近的田地耕种,离家远的坡地和早地则撂荒;  相似文献   

10.
90年代我国出现了城市两地户口婚姻的迅速增长即城乡通婚潮。两地户口婚姻以城市男性娶农村女性为主要结合形式,城市男性的年龄分布相当离散,文化程度上表现为城市较低阶层与流入人口的中高层的般配结合;两地户口婚姻在城市的常住地主要是城郊结合部,呈现“脊环”分布;外地一方的来源地分布表现出静态的距离摩擦和动态的距离吸引。通婚潮是80年代民工潮的逻辑延伸,标志着城市对农村由经济性开放走向社会性开放;两地户口婚姻的构成特征体现了城乡通婚的边缘性和城市户口的实用价值;这类婚姻正在制造新的婚姻困难人群,并且对城市人口的总量控制构成了新挑战。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人口控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计划外的超生一直未能消除,农村最为突出,城市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根据长沙市(含市辖县)1981~1985年的统计资料分析,县区占全市超生(计划外二胎和多胎)总数的98%以上,市区占2%以下。尽管杜绝超生的大头在农村,城市也不可忽视,尤其近年来超生现象又有所回升,长沙市区1985年计划外二胎比1984年回升10%,而多胎生育增加了三倍。虽然城市超生占的比例  相似文献   

12.
人户分离人群的计生管理杨艳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城市计生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人户分离”现象就是其中之一。根据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近几年来计划外生育情况分析,由“人户分离”造成脱管而发生计划外生育的比例占整个计划外生育总数的9...  相似文献   

13.
家庭资助计划:完善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政策创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有关完善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研究中 ,主要思路是用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代替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这是一种从外部来完善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思路。本文从完善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内部途径出发 ,提出一个新的思路———家庭资助计划 ,其内容包括现金与实物补助计划、税收退让与减免计划、房屋与土地保障计划、法制建设计划、政府行动计划等  相似文献   

14.
泰国艾滋病社会预防模式 泰国艾滋病的高发有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原因。自1961年发布首次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后,泰国的经济一直以平均8~9%的速度持续增长(1989~1990年为12%)。尽管有如此高的增长率,贫富间的差距却越来越大。在泰国的许多地方,尤其是北部和东北部,几乎不存在村级社区,特别是在旱季。大多数的年轻人和成年人涌向城市或其他地区寻找工作。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在曼谷有超过1,000个贫民区,约150万居民),传统社区和价值的瓦解:环境恶化(森林面积从1961年的大于60%降低到了1990年的19%)、卖淫、童工和童妓、吸毒及犯罪。扩展了城市和工业社会没有与合适的社会与文化联结,导致了社会结构的退化,因此城市社区的一些部门就变得无足轻重。  相似文献   

15.
于长永  刘康  何剑 《西北人口》2011,32(4):58-62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六十年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旧农村合作医疗阶段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阶段。两个阶段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速度都非常快,但旧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经历了顶峰之后,迅速衰退;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然没有走旧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老路,但保障水平比较低。新旧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相似的起点,但是结果却大不一样。旧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衰退源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源于政府的推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稳定的财力支持。  相似文献   

16.
<正> 一我国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二元结构:城市搞工业,农村搞农业,通过一系列的管理体制人为地把整个社会划分为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两大块。强调农村服务城市,要求农村为城市工业发展提供积累资金,却严控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中新增加的劳动力只能在农  相似文献   

17.
近两年来,为了综合性地解决农村在新发展时期出现的各种问题,南海市大力推行以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农村股份合作制试验,与此同时,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是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契机。南海市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两种生产一起抓,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1993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突破万元大关,农村综合实力居全省之冠,位列全国第三。与此同时,把计划生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以奖励、补贴、照顾为特征的利益导向机制的建设不断加强,人口计划执行…  相似文献   

18.
股份制与计生工作结合的探索王乃志从1984年深圳市农村出现第一家村级股份公司以来,迄今为止,全市260多个村都基本完成了股份合作制改革。在农村股份制改革中,深圳市各级党委、政府和计生部门及时把计划生育作为农村股份制改革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计划...  相似文献   

19.
日常生活中的家庭结构及其与父母的居住模式是流动和留守儿童各种问题的根源。本文利用2006年的珠三角农民工抽样调查原始数据,从农民工子女流动或留守的两种生存状况出发,探索了决定这两种生存状态的各种因素。结果发现,农民工子女的流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自己的年龄、农村社会支持、迁移距离和父(母)在城市生存状态,他们的流动与否不仅是作为农民工父(母)理性选择的结果,还与国家、地方、生产等方面的制度有关。也就是说,与人口迁移中推拉理论的论述一样,农民工子女的流动与否也是由农村社会和城市社会各自的推拉合力作用的结果,也是作为父母的农民工经过利弊权衡后的理性选择结果。  相似文献   

20.
袁霓 《南方人口》2009,24(1):30-34
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状况调查数据,通过统计描述与计量模型分析了农村女性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村女性劳动力在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过程中明显受到来自家庭和性别因素的制约,在是否获取迁移机会中存在着性别差异,其根源在于女性自身的特点及其家庭、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