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淑敏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文章分类说明了兰州话中“□ [ct ia]”字的用法 ,将其中叹词用法的“□ [ct ia]”同古代汉语的叹词“嗟”相比较 ,发现二者的词用环境、句法功能、语义均相似 ,语音也是相应的 相似文献
2.
黄弋桓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7):135-139
汉语叹词因其句法功能的单一性而被视作一类特殊的词.自《马氏文通》以来,学界对叹词的划界、叹词的归属、叹词的成员、叹词的意义,包括叹词的地位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叹词研究仍有值得深入之处,诸如叹词的句法位置、叹词携带的内容、叹词词类系统的封闭性与开放性等. 相似文献
3.
许诺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8,24(6):71-72
章太炎先生认为《晋语》所用威怀、猗违二词乃是叹词用法。通过对先秦时代文字A兮B兮语言结构的实证考察和对威、怀、猗、违四字的语境、语义注解研究,得出初步结论:威怀、猗违两个词更可能是表义实词而非表音虚词。 相似文献
4.
段曹林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9(6):7-10
拟声词、叹词、语气词都建立在摹声的基础之上,彼此间有着错综交织的关系,以往主要侧重词汇或语法等单一角度对它们的研究,引发了一些片面或模糊的认识,本文强调应结合修辞或语用进行研究,并对某些相关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指出拟声词、叹词、语气词等都是产生于摹声造词或摹声用词。 相似文献
5.
6.
郑琳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1):7-9
西昌话中的"在"跟普通话中的"在"的区别有三:1、"在"可以用为助词放在句末表示状态的持续或者动作的进行;2、"在"可跟"这儿/那儿"组成介词短语"在这儿/那儿"放在动词前作副词用,表示动作的进行;3、"在"还可以跟"还"组成固定搭配"还在"做副词,直接修饰形容词,表示事物正处于某种状态。 相似文献
7.
外砂镇原属澄海县,现属汕头市龙湖区管辖。在澄海人眼里,外砂话的口音比较"huai~(52)"(不纯正),跟澄海县城话有明显不同。那么,这种"huai~(52)"的语音特点究竟是什么呢?据调查和语音实验报告,主要是连读变调的不同。专门描写研究外砂话的声调,并把外砂话的连读变调跟澄海县城、汕头市区话的连读变调做了比较研究,探讨它们的同异,找出外砂话"huai~(52)"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54-60
是字句在临夏话中随处可见,使用频率很高。除表示假设或时间外,是还可以表示条件关系、转折关系或顺承关系等。临夏话中是字句的这种特殊用法,既是阿尔泰语言底层现象的反映,也是汉语和阿尔泰语不断协商混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刘悦明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41-145
话轮研究属于会话分析研究的一个内容,作为一个子系统的话轮研究自1974年Sacks等发表的一篇论文《会话中话轮组织的最简系统分析》以来经历了30多年,国外话语分析界对这一理论赞成的有之,批评的也不乏,但这一理论日趋完善而且在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领域得到应用,尤其是在通过对话轮的分析来构建人们社会活动模式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由于数据搜集和处理的复杂性,国内对此研究并不多,零散于一些应用分析。文章对话轮分析进行一个综合性梳理,并对话轮研究理论、应用和争鸣现状做一个简单的评述。 相似文献
10.
11.
杨绍林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本文列举较为丰富的例句,对四川省彭州市市区的中青年使用频率较高的“得”的各种语义、用法、表义功能进行讨论,以引起人们重视常用词语在方言中的意义和用法与在普通话中的意义和用法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哈尔滨话合口呼零声母[υ]化变异进行社会语言学研究。通过定量统计分析描述哈尔滨话合口呼零声母[υ]化变异的社会分布状况并立足于社会因素对[υ]化变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讲话人的家庭声望、成长地、职业声望和年龄等四因素对[υ]化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讲话人的居住地、教育程度和性别因素,最后是民族因素。通过对上述诸因素进行逻辑斯蒂回归分析从而最终得出哈尔滨话合口呼零声母[υ]化发生概率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3.
胡杰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2,15(4):426-428
以音韵为出发点,系统考察了松滋话的语音系统及松滋话[kγ]的诸多语言现象,从音韵地位来看,[k]可能来自中古的见母、群母,[γ]可能源自中古的曾摄、梗摄,结合大量训诂材料,考证松滋话[kγ]的本字,应该是“省’或“很”,“格”是“Ge”的假借字,“假”是“很”的假借字。在分析大量古文字资料基础上,又进一步论证了[kγ]的本字,可以上溯到“各”。 相似文献
14.
邱震强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7(1):104-106
宁乡话里的“起”字有多种用法,“起”字可以作语素,主要有4种语素义,可以作动词,有7种种义位,可以作量词,有2种义位,还可以作助词,有9种分布。 相似文献
15.
孟万春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5):100-103
明末清初,伴随着一场轰轰烈烈的“湖广填陕南”的移民运动,大批居住在以今广东嘉应州为中心的客家人从广东辗转迁徙至今陕西商洛境内。他们居住的地方仍以“广东”命名,以示不忘其祖。商洛本地人称他们及其后裔为“广东人”,称他们说的方言为“广东话”。考察历史文献资料,对照客家话的语音特点,可以看出商洛境内的“广东话”其实是客家话与商洛本地话进一步融合形成的客家话的变体。 相似文献
16.
连涵芬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89-91
德化话中的互字主要有动词和介词两种用法,可表给予义、使让义和被动义。文章就德化话中用作介词的互字的用法、语法特点及渊源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7.
陈君兰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0(3):73-76
对凉山州“团结话”中的一个小类——量词进行深入研究,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考察“团结话”中常用的量词并进行统计
和比较,分析其与名词的搭配情况,然后从语言接触的角度观察彝语、四川方言和普通话的影响在“团结话”量词中的体现,最
后分析“团结话”作为中介语,在量词中体现的泛化与固化现象。 相似文献
18.
西宁话和普通话使用情况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贞彦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2):154-157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调查了西宁话和普通话在西宁地区的使用情况,并对此做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9.
邹连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53-55
现代汉语方言语音的研究对研究汉语语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湘方言中的湘潭话为例,分类阐明湘潭话中疑母字的来源和特征,并与现代汉语普通话零声母字进行比较,以期对研究古音在湘方言语音系统中的流变有所借鉴,并对湘方言区人学习普通话以及其他人学习湘潭话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贾莹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39-44
兰州方言“把XV”构式中,“把”具有提宾标记之外的强调功能,而这种强调功能的获得与“把XV”构式的动词采用光杆形式有关,动词韵律分量减少导致“把”的标记作用加强.讨论和分析兰州方言中的这种构式,考察其适用语境、构成成分特点及构式义,并在考察中着重注意各成分与句子重音分布的关系后,笔者认为,“把XV”构式是连接普通话把字句和兰州方言强调“把”后成分的把字句之间的过渡句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