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历史上,畲族是一个自行管理的民族,直到清乾隆年间官方才对畲族社区实施政治管理.清光绪十年(1884)版<福安县志>刊"各都畲民村居"180余个,在修志书中首次记录"畲民村居".1953年,中央民委民族识别调查组来福建等地进行民族识别.  相似文献   

2.
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的畲族乃是从唐代开始 ,历宋、元、明、清各代陆续从广东、江西、福建等地迁来的。在今景宁畲话的语音系统中 ,保留了一些与畲族发祥地粤方言相似的语音特点。这不但印证了畲民的迁徙轨迹 ,而且也揭示了景宁畲话复杂的历史层面  相似文献   

3.
关于建设海峡西岸畲族文化列岛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建设海峡西岸畲族文化列岛的因缘 中央民族大学施联朱教授在《民族识别工作的进程和意义》一文中写道:以前畲民在服饰、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认定畲民既不是汉族,也不是‘瑶族的一支’,而是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4.
畲话与吴语是入迁浙江的畲民所说的“双语”。畲族语言不管它有多么“内敛”,在与居住地方言———吴语的长期接触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形成了比较密切的关系。文章从语言内部的语音和词汇两大方面论述浙江畲话与浙江吴语的关系,说明语言之间的长期接触,会造成强势语言对弱势语言的冲刷态势,从而引起语言内部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5.
因为政治、经济等动因,从元开始,特别是明代以后,畲民从闽粤赣交界地陆续迁往了闽浙赣交界地。在六个世纪的长时段(longue dur啨e)里,闽浙赣交界地逐渐成了畲民的大本营。以历史地理的视角,回顾畲民的迁徙史,分析畲的谱系学,进而探讨清政府的畲民政策和畲汉之间的相对和谐的互动如何造就了畲民的诸多文化要素,可以认为,必须通过空间、时间和权力(power)的互动,才能更好地理解畲民族共同体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畲(音奢,Shè)族的名称,据现在所知,最早出现在南宋末年即公元十三世纪中期的汉文书籍上。南宋著名文学家刘克庄(1187—1269年)的《后村大全集》卷93,《漳州论畲》载:“畲民不役,畲田不税,其来久矣。”文天祥(1236—1282年)的《文山全集》卷11,《知潮州寺丞洪公行状》载:“潮与漳、汀接壤,盐寇、輋民,群聚剽劫。”可知当时“畲民”和“輋民”两词并用。到了明代,“畲民”、“輋民”、“畲徭”、“輋徭”等称呼都有使用;不过畲民一词,比较多见。以后,畲民这个名称,更  相似文献   

7.
明清以来的文史学者都把惰民列为浙江的"特殊民族",与"九姓渔民"、"畲民"并列为少数民族.惰民,是否是一种"特殊"的"民族"?本文试从惰民的起源、名称、职业以及风俗  相似文献   

8.
从《畲岚山》长歌看畲民显现的扬善惩恶观念和爱情观、鬼神观的变迁 ,表现出畲民对社会、对自己认识的深刻变化 ,切合历史社会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9.
一、序言 福建畲族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分布大势已趋稳定,并呈现出区域特征,而作为畲族社会基本组织细胞的畲族社区,也因环境的不同而各具特色。有学者依经济形态和文化特征将福建畲族分作四大板块,大致勾勒出福建畲族的地域特性。 位于闽西永安市的青水畲族,由于历史上迁徙路线的特殊性和所定居区域汉族地域性文化影响的差异,显现出自身的特性,其中最为显著的则是宗族观念在青水畲族民众思想观念中的积淀。这种宗族观念既受汉民族宗族思想的影响颇深,又是畲民族情结的隐性表露。 作为一支脱离主体群落的散居畲民,青水的钟姓畲族几百年来始终以一个完整的群体生活下来,严密的宗族社会生活起着主导作用。尽管语言、服饰、习俗等民族特征已不显著,但是民族的认同感一直未变。  相似文献   

10.
湖南省桑植县民家人的族别问题是早几年提出来的,民家人中的干部和群众要求把自己改为白族。问题提出以后,立即引起县、州、省和国家民委以及民族科研部门的重视,一致认为有必要把民家人的族别问题搞清楚。省、州、县组织了调查组,拟定了调查纲目,重点了解桑植县民家人的历史来源、民族特点以及与云南的白族有没有渊源关系。调查组不仅要全面系统地调查桑植县民家人的详细情况,而且要详细考察云南白族的情况。调查组前后花  相似文献   

11.
畲歌是记述历史的工具,是畲族自身教育的手段,是增强畲族内聚力的工具,是畲民社交工具和文化资本,也是他们情感表达的主要载体。畲歌在畲族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畲族文化的建构和繁荣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意义。保护和继承畲歌文化传统对于重建和复制畲族传统文化之价值不可轻视。  相似文献   

12.
畲族原居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是个世居山区的少数民族,长期以来过着刀耕火种式的原始游耕生活。自唐朝设置漳州、汀州两郡并把封建的生产关系移植到畲区后,由于不堪忍受残酷的封建剥削,部分畲民开始进行频繁的迁徙、流动。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封建政府实行“招民垦荒”的政策,使大批畲民迁入闽东、浙南等地山区,开荒垦种。本文拟就这一时期畲族对闽粤浙赣山区的开发作一简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清朝统治者为了推行教化、巩固疆域,把少数民族纳入到科举考试行列中,但是居于东南地区汉民腹地的畲民却是经过积极主动争取才获得参与科举考试的权益。较晚定居于东南地区的畲民在对抗当地士人阻考时,多采取呈诉官府、强调族群性以与清朝统治者特殊的族群背景相关照,借助地方官员支持以争取科举权的策略。地方官员为了解决民族纠纷,更好地管理地方社会,强调了“版图之内”的多民族国家认同,促使畲民更好地从制度、文化等多方面融入整个国家体系和地域社会。这一现象深刻地反映了各民族与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多维度的互动过程中,各民族与国家之间在利益诉求方面实现了统一。  相似文献   

14.
宁波大学文学院中文系赵则玲副教授撰写的《浙江畲话研究》日前已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学术专著是作者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的最终成果。全书分为七章 ,选择了浙江畲话中具有代表性的五个方言点 ,从语音、词汇、语法上进行语言内部比较 ,并从语音角度着重剖析了景宁畲话点的音系以及与中古音、梅县客家话、普通话进行纵向横向的比较和统计分析。以语言事实为依据对畲话的性质作出判定 ,认为它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超地域分布的、与客家方言关系密切的、语言层次复杂的 ,具有汉语特性的畲族人所说的话。首次提出 ,畲话不应该归属于…  相似文献   

15.
畲族是潮汕地区的土著民族,潮汕凤凰山是畲族的策源地。畲民吟唱的歌谣畲歌,是最纯粹的地方性潮汕歌谣。潮汕歌谣咏叹社会百态,是一部潮汕民间史诗。从1929-2012年,潮汕新老民俗工作者收集整理20多种(一万多首)潮汕歌谣本子。这些潮汕歌谣,语言婉约清丽,保留着中国传统诗歌的古时遗风。在分析这些潮汕歌谣艺术特色的同时,探索畲歌、潮歌的内在联系,揭示畲歌对潮汕文化的影响,并就如何传承和弘扬这笔文化遗产等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明代开始有少量畲族从闽北流入浙南。入清以后更有大批畲民蜂拥迁浙。这些勤劳朴实、以农为生的畲民,含辛茹苦地在那里开山劈岭,为发展山区农业生产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本文就明清时期畲族的入浙与对山区的开发作些探讨。 在明、清之际,由于满、汉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这种情况在清初是严重的。繁华的江南就呈现出“人民多遭惨杀。田土尽成丘墟”的现象。官虽设而无民可治,地  相似文献   

17.
旧社会对畲族人民“三不准”,一不准上学读书,二不准住平原,三不准造楼房,盖瓦屋。因此畲族的历史文化年久失传。《盘古歌》亦称《龙皇歌》、《高皇歌》,在畲族民间流传甚广,但无完玉。一九七九年印发了《征求意见草稿》,征求了福建、广东、江西、安徽、浙江等省一百多位畲族同志的意见,作了两次对照整理。最近又征求在中央民族学院干训部学习的福建、浙江两省同志的意见,作了第三次修正,并对某些不能译成汉文的畲语词汇,用国际音标及汉文注释音、义。歌名按畲族人民习惯用《盘古歌》,但不同于专指盘古开天传说的民歌《盘古歌》。  相似文献   

18.
“学师”是浙江畲族内部世代相传,带有古代男子成丁仪式性质的原始宗教活动。解放前,它的分布颇广,影响较大,又极为畲族人所推重,故在畲民的宗教生活中占有核心地位。由于历代反动统治阶级推行民族歧视政策,造成较深的民族隔阂,畲族人在举行“学师”活动时,过去是禁止外族人参观的,因此外界对此知之甚少,即使偶有记述,既不全  相似文献   

19.
福安市康厝畲族乡凤洋畲族村畲民苎麻种植与夏(苎)布制作,是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内容,值得很好发掘和保护.  相似文献   

20.
拥有18万畲族人口的闽东是中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区,畲族村落遍布闽东各县市。但城镇里几乎没有畲族社区。尽管家族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仍然存在,但家族行动已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而无法施展,家族文化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地处偏僻的畲村,经济总体上欠发达。尚未融入城市化,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虽然家族文化的某些外显象征符号模糊或消失,但与家族文化相联系的家族观念与网络也仍或隐蔽或显现地存在着。家族文化在适应畲村发展需要的过程中不断发生自我调整与功能演化。本研究在对闽东畲族基本情况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借鉴功能主义的文化分析理论,从社会关系这一视角入手,考察从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的过程中,畲民家族文化在畲民两性关系、代际关系、族群关系等社会关系中的功能演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