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唐画家董源善画山水,其水墨山水画呈现一副淡、墨轻岚,文雅柔润,平淡天真,缥缈轻逸的独特风格,为后世文人所推崇。文章就董源山水画平淡之美的风格形成原因、特征及影响作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陶渊明饮酒生活体现出对“道味”的追求,对“真”的回归,将肉体上的真上升到精神上的真,这种情趣决定了陶酒诗的情感内容体现在对生命的咏叹和对天真的高歌之上,同时也决定了陶酒诗的平淡风格,其诗中的酒味、醉境是冲和、平淡的,是一种物我无滞、物我一体的道境、玄境。  相似文献   

3.
梅尧臣是宋代诗学“平淡”论的首倡者,被誉为宋代“平淡”诗风的开山鼻祖。在批评晚唐五代以来西昆体之流弊的基础上,梅尧臣一改西昆体诗风浮艳、内容空虚、语言晦涩的缺点,倡导了平淡的风格,并在丰富的诗歌实践基础上,对“平淡”的地位、内涵和本质等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建构了其独特的“平淡”理论,是宋代“平淡”理论的重要奠基者,开启有宋一代文艺之“平淡”风气,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关于梅尧臣的“平淡论”,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梅尧臣所指的平淡之诗,是抒发闲适、隐逸情怀之诗,但不仅限于隐逸诗人所作之诗或隐选诗。平淡是梅诗的主导风格,这并非从一开始便是共识,此观念是后人以陶渊明、韦应物之诗为参照而建立起来的。梅诗平淡风格的诗学内涵,与梅尧臣本人的“平淡论”是不同层面上的论题,区分两者的不同,有助于更透彻地理解梅尧臣的诗风。  相似文献   

5.
米书法初学唐人,后以晋人书法为指归,尤好王献之书法,其书被誉为“风樯阵马,沉著痛快”,对后世影响极大。米的书论见解独到,认为书法批评“要在入人”,他对宋代诸家的评点入木三分,对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也一分为二地看待,但他一味褒晋抑唐的书法史观失之于偏颇。米在绘画上也取法晋人,但又敢于标新立异,独创术家云山,为后世所称道,他提出了“寄兴游心”和“墨戏”的绘画美学思想,追求天真平淡的风格,奠定了文人画的美学基础,成为明代董其昌著名的“南北宗论”的理论核心。  相似文献   

6.
元末明初的倪瓒不仅以书画留名青史,他的诗词创作也颇多佳作.倪瓒的诗、词、画有着一以贯之的基调,即对人生荒寒本质的认识和寂寥心境的表现,但是由于他对这三种艺术形式的不同理解,即词以抒情,诗以言志,画则写胸中逸气,其风格和境界就有着诸多不同.简而言之,画境超逸,诗境平淡,词境沉郁.这些作品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画家以天真坦诚之心,体味和超越人生的过程,其中有痛苦的挣扎,有理性的约束,也有对理想化境界的企望.  相似文献   

7.
在《天真之歌》中布莱克用"土造水笔"重塑童心,开启了天国之门,充分表现了一种深广的宇宙和谐观,即人在心灵中有童心引导的与上帝关系之和谐,与他人关系之和谐,与大自然关系之和谐。《天真之歌》所蕴涵的和谐观与儒家思想内核具有契合之处,即人类心灵中主客体关系的内在和谐,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张问陶诗学思想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问陶接受并发展了明清诗坛的“性灵”说 ,高扬主体意识 ,破除沈德潜的儒家封建文学理论和翁方纲的作诗规范 ;“性灵诗”必须有创作主体之“天真”与表现对象之“天真”自然凝结为具有“天真”艺术本质的艺术本体 ;“诗发乎情 ,情触乎遇” ,作诗的动因“慨然有感于身世之间” ,这个观点使张诗在抒写性灵之同时 ,能兼及“天下大义” ;主张创作风格的多样化 ,但张诗的基本风格是“空灵”和“沉郁” ;崇尚“天才” ,但非常重视创作主体的修、养、炼。  相似文献   

9.
纵观周作人的为人或作文,论者多以"平淡闲适"标之.然而作者本人却一再表明自己的文风与此相去甚远,并悠然自得于平淡与不平淡之间.论者与作者对所谓"闲适""平淡"的体认与标准为何产生如此之大的分歧呢?对此,本文欲通过梳理五四退潮后周作人的心路转折作出解答,藉以领略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面对黑暗所采取的一种人生姿态:在忍受与自娱中,得到生存的快慰.  相似文献   

10.
宋代米芾父子不仅有独特高标的绘画作品,更有精深超绝的绘画美学思想,而这种思想又深蕴着浓浓的禅意。怪诞与癫狂透发着其清雄绝俗、超迈凌云的精神气质;创变与墨戏彰显着其自心自性的禅心与狂禅气象;平淡与天真是其纯然生命的写照;空无与幻化是其对宇宙人生的参透妙悟。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以来关汉卿的文学史叙述起于平淡,继之绚烂,复归于平淡,历经曲折和起伏。此中之演变既有学术理念变迁的原因,也与时代独特的意识形态因素相关。支撑和转移关汉卿评价的诸多要素与条件直接导致各时期文学史叙述的差异性。关汉卿地位之升降转移正折射出文学史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人画色彩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已发表的有关文人画的论文中,多数作者偏重于对文人画的画面构成形式和色彩构成形式的研究,而忽略了创作主体士大夫的心理情感因素对创作的影响。试从士大夫的心理情感因素的层面出发,阐释文人画色彩形成的特征。中国的文人画运用单纯的水墨而非丹青,表达士大夫的情感以及心理。文人画中多层次构成的水墨画也表现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宁静致远、平淡天真的文人审美情怀。  相似文献   

13.
"淡雅"范畴追求平淡自然、韵味淡远的审美意境。"淡雅"意味着超凡脱俗、飘逸淡远、雅洁冲淡,自然高妙。"淡雅"之境的创构则是无心偶合、自然天成;其审美特色是平淡而不流于浅俗,澄淡雅洁。故而,"淡雅",又称"平和淡雅"、"和雅冲淡"与"雅洁淡远"。"淡雅"之境域所表现出的"淡远"、审美风貌中的"冲淡",意指冲和、宁静、闲适、雅淡,是淡而意韵幽长、渐远而至无穷;是平淡萧疏、冰痕雪影、乌迹山廓,渐远渐无的清澄平淡之境;是淡中见浓、淡中见深;是浮云卷舒、孤鸿轻逝、空灵淡远。体现了中国美学重生生、重体验的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14.
《槐园梦忆》是梁实秋先生为怀念亡妻程季淑女士而写悼亡文章,亦是其“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散文代表作之一。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回顾了他们相识相知相恋相守一生的点点滴滴,虽平淡从容,却字字有情,句句含意。这些均得力于作者高超的驭笔能力和主张“平淡”的审美意识。梁实秋先生为文的平淡源于他对高越的精神家园的营造和厚重的文化内蕴,这对于后工业时代,消费社会中散文创作的商业化走向不无有着有力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平淡"被作为审美理想和时代风尚而得到两宋艺术家的大力提倡和普遍表现.与宋代整个审美思潮相一致,理学家为了使美的形式适应儒家所规定的美的实质,也欣赏"平淡"之美,在心态上保持宁静澹泊,在艺术上提倡冲和淡远,并把崇尚"平淡"与儒家的"中和"诗教有机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6.
董其昌是山水画南北分宗论的主要倡导者,其论断是反映了山水画历史发展过程的实际的。山水画南北宗之间的分歧是两种,不同的绘画美学思想的分歧,与禅宗之南顿北渐的不同哲学思想有内在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是美学思想史上道家美学与儒家美学不同特点的反映。南宗画主要是受道家美学思想影响的产物,重在天工自然,以写意为主;北宗画受儒家美学思想影响比较明显,重在人为精细刻画,以工笔为主。所以南宗画以其平淡天真为主要特征,这是和董其昌的美学思想一致的,董其昌的山水画南北宗论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绘画美学思想,为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50年代,梁漱溟受到了来自执政党方面的严厉批评和大规模的社会批判。对此,梁漱溟以自省力、独立性、平淡心、使命感坦然面对。以自省力去除抵触之心、委屈之情;有独立性方能于风浪中不动摇、不失自我;持平淡心方能随遇而安、顺其自然;怀使命感方能超越"小我"而通达"大我"之境。据此,梁漱溟在挫折面前实现了人生境界的升华,也给我们展示了"最后的儒家"所具有的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18.
与中华文化传统的人文精神相系,颜钧追求"孔仁颜乐"的审美境界。具体来说其境界有三个层次。首先是"是仁谁生,是生明哲"的道德之境。由仁而来的道德境界是审美境界的第一个层次,是完美人格的基础。其次是"完复天真"的自由之境。在颜钧看来,"天真"既是人性被欲望遮蔽前的心性状态,亦是去蔽后的最佳去处。"复天真"是一种超越,超越欲望的束缚,超越不自由的境界至自由的境界,人在这种超越中完成对自身的解放和发展。最后是"恢复初心兮乐悠悠"的情感之境。他认为随性自然是对人的存在的一种尊重,率性而乐是生命本真美的最好显现。这个由"乐"构成的情感之境就是颜钧审美境界的第三层次,也是最高层次。  相似文献   

19.
一些年来,画坛日渐显然的名利追逐,常使一些人竞趋热闹的交际场,而他,仍如以往一样甘于清苦和寂寞,大家赞赏时髦,画人亦以趋奇出怪为荣,而他,则崇尚天真,追求平淡。他就是著名花鸟画家叶矩吾。 矩吾先生已年近古稀了,1923年生于四川成都。其外祖父萧仲乔,画“四王”一路山水,当时颇有名。他的二哥也擅画,继承着家  相似文献   

20.
阮籍与陶渊明 ,同中有异 :经历相近 ,而入仕动机和陷入官场程度有异 ;阮成为意识形态的突出代表 ,陶仅是个善觉之“达人” ;两人都是“魏晋风度的最高优秀代表” ,阮“忧愤无端 ,慷慨任气” ,陶则“超然事外 ,平淡冲和” ;创作上 ,阮多写忧生之叹 ,多比兴寄托 ,陶对阮有传承更有突破 ,多抒情写志 ,平淡朴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