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外来人口流入易融入难。论文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将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的因素划分为经济、社会公共服务制度、文化三个层面。浙江省是工业大省,外来人口在经济因素方面对社会融合的影响不大;而社会公共服务制度方面却对社会融合影响较大,应该为他们提供无差别的公共服务,解决制度方面的障碍;文化方面对社会融合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2.
浦东开发开放已经走过22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变化。今天,社会融入成为浦东社会转型非常迫切而重要的问题。陆家嘴社区在推进社会融入的进程中,组织与引导外来人口参与社区服务,参与社区管理决策过程,将外来人口的志愿服务纳入志愿活动积分制,形成了以互助合作、自我管理为主导的社会融入模式。  相似文献   

3.
基于问卷调查和部门访谈调研,对外来人口在苏居留时间、参与社会保障状况以及居留意愿等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前苏州外来人口管理中存在的劳动力出现结构性短缺、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不足形成矛盾、居留意愿与苏州发展方向不尽吻合等主要问题,并据此提出加快居住证制度试点,构建面向外来人口的发展型社会政策框架,建设以注重质量、注重结构优化、注重技能素质为导向的外来人口调控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当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日益成为政府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而国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展呈现出的新趋势,对我国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完善公共服务有着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5.
徐云 《社区》2014,(6):12-13
上海浦东新区={E蔡镇地处城乡接合部,辖区面积23.71平方公里,现有村居66个实有人口近32万。面对城镇化快速发展、动迁居民区相继建立、外来人口急剧增加、管理难度日益加大的现状,镇党委、政府以百姓需求为服务导向,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广州市长湴村的个案调研,分析了外来人口与城中村村民及"农转居"后社区居民如何围绕市场特别是房租市场发生关联,继而影响当地社会管理模式变迁的发展历程。外来人口的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可能存在着交叉重叠甚至形成合力,推动着当地社会管理的创新发展;市场经济及其运行机制是城中村社会管理变迁的主要动力,房租市场则是其原始动力和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村改居"的制度创新和城市化推动,城中村仍然可以在村级财力不足及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完成社会管理的模式变革。  相似文献   

7.
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郑重决定:要加快上海浦东地区的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这是一项跨世纪的宏伟战略决策。随着浦东地区的开发、开放,将为长江三角洲的经济腾飞以及上海经济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百业之首,金融先行。历史赋予了金融业在浦东开发、开放中一展宏图的“契机”,但同时对金融业的路子、步伐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展望明天的浦东金融业,它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具体构想又是什么?是金融界面临的急待解决的课题。我们认为,浦东金融业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具备全能化服务的商业银行。这既是浦东开发、开放对金融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国际商业银行服务全能化趋势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一) 一、国际大商业银行业务全能化发展的  相似文献   

8.
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与我国公共服务领域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服务市场化在西方国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借鉴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经验,吸取其教训,对我国公共服务领域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对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进行反思,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9.
开发开放25年来,浦东新区非常注重人才的战略性集聚和整体性开发,历经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体系形成、产业功能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这四个阶段,逐渐形成了国内独具特色的高端人才聚集地,并积累了具有区域特点的实践经验,即浦东模式。包括产业集聚推动人才聚集、市场主导人力资源配置、政策辅助推动人才聚集、项目化培育人才聚集、高品质公共服务环境等。为进一步推动高层次人才发展,浦东应从政策优惠向制度创新的引才战略转变,在培育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创新创业文化、构建国际化的人才公共服务环境、提升高层次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水平等方面予以强化,全力推动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以宁波市为例,通过对宁波市外来人口流入长期居留的调查和深入分析,发现现阶段我国快速成长城市外来人口长期居留的主要影响因素:一是流入地具有良好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稳定的收入;二是外来农民工的就业和工资待遇、外来人口子女的入学、育龄妇女生育和生殖健康服务、社会保障等制度建设方面促进了外来人口的融合;三是宁波市在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租房和集体宿舍的修建、管理等方面促进了外来人口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的改善;四是外来人口的年龄、受教育程度、来宁波的时间长短以及孩子是否能够在流入地就学或就业也是决定外来人口长期居留下来的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居住地政府在为流动人口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普遍存在信息掌握不全、产生外部效应和情感沟通困难等障碍,所以,让户籍地政府介入流动人口公共服务的供给是十分必要的。这一设想有助于降低居住地政府与流动人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户籍地辖区对居住地辖区产生的外部效应,降低流动人口与居住地政府和居民之间的交往成本。具体实现途径包括: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逐步推行城市绿卡制度,开展外出前的培训服务,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服务,承担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派遣干部参与流动人口管理。  相似文献   

12.
在创新社会管理背景下,如何做好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工作是目前我国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调查发现,北京市X区在流动人口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如下问题: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体系的缺陷;管理主体和管理工具不完善;流动人口相关信息不充分;流动人口的社区认同感不强.为此,X区应转变观念,加大流动人口管理方面人、财、物的投入,创新机制、优化流动人口服务,构建数字化管理系统,扩大民主参与,优化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吸纳第三部门参与,培养流动人口社区认同感.  相似文献   

13.
历史时期南汇曾作为大浦东地区的主体部分 ,受浦东成陆过程和水系格局的制约 ,以及产业结构的转换 ,行政空间体系的构建过程的影响 ,逐步呈现出与经济空间结构相分离的基本特征。在未来大浦东建设规划中 ,南汇恰好处于“山”字形增长轴的交会处 ,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浦东、上海乃至长江三角洲的未来前景。本文通过长时段的考察 ,揭示南汇地区政区演变的内在规律及不合理现状产生的根源 ,提出充分尊重历史规律、适应新经济区位的区划调整从自发到自为转变的基本思路。这一探讨对于当今经济格局变动中的基层政区改革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就业实现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入城市的重要目标。依托于问卷调查资料与前人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就业主要集中在民族特色行业与普通大众行业,而提升少数民族资本禀赋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是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实现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5.
对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育两种途径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流动人口子女是流动人口中的特殊群体,在整个社会变迁中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本文从流动子口子女、城市居民子女、流动人口家长和学校教师四方面分析了流入地实现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育的优势,对公办学校的主渠道和民办学校的辅助渠道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6.
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采用社会福利政策框架,从受益人群、服务内容、供给渠道、资金来源四个方面分析了德国在城镇化进程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相关政策及其效果,据此提出明确公共服务主体责任、改革财政体制等政策建议,以推动我国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流动人口在流入城市的定居意愿不强,内部差异较大;流动人口的职业类别、行业类别、单位性质、就业身份、本地工作年数、个人月收入、家庭月收入、劳动合同类型等就业状况对其在流入城市的定居意愿具有显著影响效应;流动人口的歧视知觉对其定居意愿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效应;流动人口的歧视知觉和定居意愿均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要提高流动人口在流入城市的定居意愿,城市管理当局应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城市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改善流动人口的就业状况,帮助其实现稳定就业、体面就业;促进本地人与流动人口的和谐共处,降低流动人口的歧视知觉。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2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外来人口调查"数据,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定量分析了农村已婚流动妇女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融合对其避孕行为转变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妇女流动后的避孕行为与流动前相比,倾向于多元化和短效措施,弱关系网加速了多元化避孕措施在流动人口中的传播,社会融合程度较好和子女数较少的妇女其避孕行为更易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19.
开展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服务流程优化研究对于流动人口管理具有战略创新的意义.本文从业务流程基本概念、流程优化理论阐述入手,对流程优化在医疗卫生、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中的实践应用结果进行剖析,探索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管理服务流程工作目标和关键问题,从而针对现阶段我国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服务管理特点,提出基于业务流程优化的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服务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