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梵语文献中,与韵文相关的术语是比较丰富的。偈颂在佛经中运用十分广泛,一般佛教经典都包含(诗体)偈颂,一些佛教经典是(诗体)偈颂写成的。诗歌翻译作为一个高度选择的翻译策略问题。后汉、魏晋以来。佛经中的偈颂一般以中国传统的四言、五言的诗歌形式翻译,但不再强调音韵格律的严整。汉魏的佛典偈颂翻译已经出现七言诗体的形式,唐代七言诗体成为偈颂翻译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2.
南北朝佛教之昌盛使赋体文学深受浸染。佛教题材或直接、或间接对赋有所渗入。就创作主体而言,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赋僧和僧赋。就创作艺术而论,佛经译传从音韵和修辞等方面丰富了赋的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3.
针对英文广告标语中音韵修辞格的理解、欣赏与翻译策略,采用逐一分析四种最常见音韵修辞格及其对应翻译策略的方法进行研究,指出了各种音韵修辞格不同的音乐美感和对消费者的影响,提供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实践证明,正确地理解、欣赏与翻译英文广告标语中的音韵修辞格,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传递英文广告标语的意义和美感。  相似文献   

4.
历史音韵是描写古今语音演变情况的。本文从中古音出发描述忻城(城厢)方言的历史音韵。文章先列出忻城(城厢)方言的声韵调,然后分别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方面对中古音在忻城(城厢)方言中的演变情况进行具体描述,并在北方方言内部进行简要的历史音韵比较。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忻城(城厢)方言的历史音韵与整个北方方言是基本一致的,但也有它自己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佛教孝亲观是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的重要方面。本文从介绍中土佛教在孝亲问题上寻求与中土传统契合的几种方法入手,考察了中国佛教在孝亲问题上进行自身理论建设的过程,初步探讨了中土佛教孝亲观的成长进程及其理论特色。本文认为,随着佛教中国化的完成,佛教的孝亲观与儒家纲常更加接近,形成以佛言孝、劝佛行孝、助世行孝的统一,佛教孝亲观走向中土化、世俗化,终于达成佛法与纲常名教在孝亲观上的契合。这既是佛法向纲常名教靠拢糅合的产物,又是中土佛教走向注重现实的内在需要,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中国化佛教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从音韵、词汇与修辞、意蕴三个层面分析格律诗英译中的翻译和变通问题。结合翻译实例论述翻译诗歌要尽可能保留原诗的音韵之美,格律诗中的平仄押韵等与英诗的音步韵格之间存在可译性,因此可在不损原意的基础上表现出原诗的音韵之美;中国诗歌的用词、文法和修辞要有适当的译入语与之对应;上乘的译品能再现原作的意蕴。  相似文献   

7.
从在金代曲韵中入声韵的保留与否、入声韵派入阴声韵的情况以及在《中原音韵》中入声派入阴声韵的情况等几个方面对金代曲韵中的入声进行考察,最后得出结论:在金代曲韵入声已经消变,分部派入了阴声,分派的规模以及规则与《中原音韵》大体相同.从中可以看出金代曲韵与《中原音韵》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金代曲韵中的入声音变可以说是《中原音韵》的直接源头.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佛教宇宙本体论“缘起性空”的意义。指出:“缘起性空”否定了一切神格或理性的本体,把佛教推上重义理、倡内省的道路;使佛教与中国本上思想融为一体,从而使佛教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扎根开花。  相似文献   

9.
由太虚法师首倡的人间佛教思想,作为20世纪中国佛教界智慧的结晶,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弘扬,业已成为当代佛教恩潮的主流思想。而在当代台湾弘扬与实践人间佛教思想的重要人物中,传道法师因其突出贡献而广受各界关注。文章旨在对传道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与实践进行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岭南高僧、官僚士人及商人三个群体入手,简略考察了六朝时期佛教在岭南传播的情况。笔者认为,六朝时期岭南的高僧有着流动频繁、重译经创寺而不重佛教义理探讨的特点;岭南的官僚文人热心佛教的较少,而岭南商人则由于在从事海外贸易的过程中,最早接触佛教,对佛教在岭南的传播与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商人阶层信奉佛教,主要出于功利目的。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在于,当时岭南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不是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加上岭南地区传统的务实精神的影响,使涉足岭南的中外高僧难以长久停留,也使佛教在岭南地区难以向上流社会推进。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中衰,当时人们宗教信仰的迫切需要,懦学、道教、玄学、佛教相互间的融合与斗争以及统治者对佛教的大力扶植,是佛教中国化的真正原因,佛教中国化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建筑以及风俗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史中的孝子传以叙述孝子及其孝行为主要内容,是宣扬儒家传统孝道观念的主要阵地。与早期孝子传不同的是,中古正史孝子传在叙述孝子行孝的过程中开始掺入诸多佛教元素。除却中古时期佛教逐渐发展壮大的背景影响外,这一现象的出现也与佛教的主动适应和儒家文化的包容性有关。为弥缝儒释双方在孝道层面的争执,佛教元素自始至终以助孝手段出现于中古正史孝子传,且并未动摇儒家的孝道地位,因而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于带有佛教特色的孝行通常给予正面的评价,这为孝子传接纳佛教元素奠定了基础。同时,在融入孝子传的过程中,佛教元素也充分借助了已有的且日渐成熟的孝感叙事模式。中古正史孝子传中对于佛教元素的接纳,为我们认识佛教本土化提供了一个不同视角。  相似文献   

13.
通过阐析吴越佛教的有关问题,认为南方在唐末五代成为中土佛教的中心乃是吴越佛教发展的重要背景。吴越受佛教各宗的影响,诸宗并立,其中,法眼宗的中心在吴越后期移至两浙.吴越佛教兴盛,浙僧在佛教上有重大贡献.吴越自始至终尊崇佛教,钱■时期崇佛,是为了在国危忧惧下求取政治与精神的出路.由于崇佛与弘法,杭州自然成为吴越的佛教中心.  相似文献   

14.
民俗佛教的形成与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五代北宋之际中国佛教经历了一次嬗变。在此之前主要是学理型佛教通过“格义”与“判教”创宗立说,是民俗佛教在民间社会孕育生根的时期;在此之后主要是民俗型佛教蓬勃展开的时期。民俗佛教具有泛神论、仙佛不分、兼融三教等特点;与学理佛教探索生活的意义空间相对,民俗佛教营造生活的秩序空间。  相似文献   

15.
《妙法莲华经释文》是日本学者中算撰写的一部关于《妙法莲华经》的重要音义著作,成书于公元976年。书中涉及文字、音韵、训诂各方面问题.在语言研究方面颇具价值。我们拟就轻重、避讳改读等问题列举实例,进行初步探讨,揭示《妙法莲华经释文》在音韵方面所具有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地理文化的不同造就了中日佛教建筑艺术的差异,表现为它们具有不同的形式与意蕴。中国佛寺讲究严整,追求清修寂静的精神世界,日本佛寺注重禅趣与内心的自省。文章通过佛教寺院选址、形式格局与空间氛围的剖析,揭示中日佛教建筑的若干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佛教文化是由佛教器物、佛教惯制与佛教理念3个不同层次的文化单元共同组成的三元一体结构。在此结构中,3个文化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是一种有机结合和彼此关联的统一关系。在佛教文化的变迁过程中,“文化堕距”使得3个文化单元更加紧密地聚合为一体。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正式的书面语体,演说词在用词造句上讲究精炼、工整和修饰,但它毕竟是以口头形式表达的,因此富有节奏、音调和音律的音韵修辞特点,而运用语音修辞手段来增强演讲效果则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从几种常用的音韵修辞的概念、特点和在演说中的运用进行分析,指出了音韵修辞在演讲中的效果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词汇在二语习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呈现词汇,促进词汇的有效习得,成为二语教师和研究者广泛关注的话题。通过实验来探索语义相关和音韵重复两种不同词汇呈现方式与词汇习得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语义相关的词汇呈现方式会产生干扰效应,阻碍词汇的习得,而音韵重复的词汇呈现方式可以加强学习者对词块的记忆,进而促进词汇的习得。  相似文献   

20.
广告的音韵特征只是其修辞特征的一部分,本文主要从韵律的角度,结合中英文广告实例,进行对比分析,阐述头韵、双关、仿拟、联珠和反对等修辞格在中英文广告中的音韵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