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建设现代海洋城市既契合了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任务,又与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战略安排一脉相承。本文基于现代海洋城市的“海洋化”与“现代化”两大特征,从“对象—理念—空间”三个维度对现代海洋城市进行内涵解析,即以“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生态—海洋文化—海洋治理”五大子系统为现代海洋城市的发展对象,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现代海洋城市的发展理念,以“要素—产业—网络—地理—生活”空间拓展为现代海洋城市的发展路径,回答现代海洋城市“是什么”的问题。尔后围绕现代海洋城市的内涵构建现代海洋城市发展的“5+5+5”评判框架;设计多模块评判标准,立体化反映现代海洋城市发展的系统性、先进性、开放性、辐射带动性等特征,回答现代海洋城市发展“如何评判”的问题,为推动海洋强国战略切实落地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海洋领域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及其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及国际海权斗争呈现的新特点使海洋领域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现出来。从海洋领域非传统安全威胁主要类型及其表现来看 ,它已经对国际关系并对世界政治 ,诸如国家内外政策调整、淡化“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界限、处理海洋国际事务复杂化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3.
“海洋”(море, океан)是曼德尔施塔姆笔下重要的审美意象与审美空间。曼德尔施塔姆的海洋抒写关涉到“海洋”地理价值属性之外的时间、自由、生命、爱情、政治、文化等精神价值属性。“政治”与“文化”作为曼德尔施塔姆生命与创作的  相似文献   

4.
正宁波大学法学院王小军副教授著,海洋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我国是海洋大国,海岸线漫长,海洋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加大,海洋污染日益加剧,海洋生态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该著厘清了我国船舶油污损害赔偿的范围、赔偿  相似文献   

5.
海洋社会学:海洋问题的社会学阐释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海洋社会学以海洋世纪与海洋社会为研究对象 ,具体研究海洋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 ,分析海洋开发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分析海洋开发所引发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复杂的变化。海洋社会学作为一门应用社会学 ,其研究主题是社会行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科学技术等社会条件变量是如何影响海洋开发、利用以及海洋开发、利用及由此产生的变化是如何影响社会行为与社会过程。海洋社会学的研究范式与理论建设目标是“中层理论”。海洋社会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是“海洋社会” ,海洋社会是人类缘于海洋、依托海洋而形成的特殊群体 ,这一群体以其独特的涉海行为、生活方式形成了一个具有特殊结构的地域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冷战后的日本海洋战略,经历了从“海洋国家论”到“新的海洋立国”战略的确立过程。本文考察了日本海洋战略的理论基础、战略构想的历史脉络,分析了日本海洋国家论的主要内涵、特征和实质,归纳了日本海洋战略的主要特点和基本走向,对当代日本新的海洋立国战略是如何通过具有战略意义的涉海法律、政策、规划来展开的情况进行了解读。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们应当关注的重点以及处理中日海洋关系的几个原则。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具有空间虚拟、身份漂移与小众传播的媒介特质,这使文学交流在接触手段上极大的摆脱了空间、身份与文本获得的限制,拓展了交流的广度、深度与信度,克服了文本与读者交流的“不平衡性”性从而促进了文学交流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海洋开发使中华民族与海洋的关系交融和谐,密不可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的海洋观念。现代海洋观念的产生、变化和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地过程。在海洋开发实践中,人们形成了海洋价值观、海洋政治观、海洋权益观和海洋国土观等现代海洋观念。现代海洋观念的形成,有助于人们合理有序地开发和利用海洋,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9.
由于不同沿海地区经济基础的差异,在海洋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生产要素在空间上会不断向经济优势地区集聚,在循环累积因果机制的作用下,海洋产业的空间布局会形成一种“中心一外围”模式,表现出“强者恒强,弱者更弱”的态势.空间集聚会带来正面的集聚效应和负面的拥挤效应,相比陆域经济,海洋生态的相对脆弱性会使得拥挤效应更容易占据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中心地区的海洋资源就会出现被过度开发的局面,而外围地区的海洋资源却得不到很好的利用.因此,空间集聚一方面促进了区域海洋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会使得其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很大程度的削弱.在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中,也会出现生产要素的空间集聚现象,这就需要对集聚效应与拥挤效应进行权衡以实现资源环境约束下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海洋政治战略是海洋国家为维护和巩固其海洋权益在较长时期内所确立的,对指导国家的海洋政治活动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方针、政策及其战略安排的总和。邓小平作为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所提出的“近海防御”的海防战略思想,以“精干”、“顶用”为目标的海军建设思想,以“搁置主权,共同开发”为内容的处理海洋争端的思想,构成了其海洋政治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文学空间来源于生活空间,文学空间是生活空间的变型、转化和升华。生活空间要转化成文学空间必须经过作家的遴选、厘定和创造并且包蕴着作家的审美观、世界观和人文观。"空间理论"立足于从生活空间向文学空间的过渡,充分发掘作家的空间想象方式及其表现手段,探讨作家内心世界的外化规律和价值取舍。  相似文献   

12.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各种传播媒体都希望自身变得更加强大,以便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于是,媒体合作就成为媒体竞争加剧过程中涌现的时代新潮.应当怎样把握这种媒体运作的新态势,是值得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前沿课题.这里发表的一组笔谈,对这一课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多方面探讨,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有助于我们认识媒体既竞争又合作的这一运作新动向.  相似文献   

13.
安德烈·纪德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早年曾参加象征主义文学团体,作为玛拉美的门生,因其“蠢事小说”受到达达主义者的欢迎,并由于“实践了自己的思想观点”而得到萨特的赞许。他的父亲纪德教授1880年过早去世,使母亲的管教变得愈加专制。1895年,纪德旅居阿尔及利亚时,对母亲的  相似文献   

14.
从现实空间、想象空间、梦幻空间的联系和区别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异域小说和中国现代异域小说的区别,以及中国现代异域小说创作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中国古代异域小说是借助对异域的想象创造一个梦幻空间,并以此实现对现实空间的超越。中国现代异域小说中的“异域”,已经不是小说家杜撰出来的一个梦幻世界,而是作者生活过的现实空间。中国现代异域小说要取得真正的成功,必须以艺术的想象空间实现对本民族现实空间和异域现实空间的双重超越,并且不能是人为地抹煞不同现实空间的实际差别和距离为前提的虚假超越。  相似文献   

15.
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生态批判发端于马克思"人化自然"的思想。他认为,空间生产和生态的关系日益密切,但空间生产非生态化现象日益明显,并引发了很多悖论。"空间生产"的生态批判观是以空间生产非生态化现象批判为主要内容的理论形态,其理论主题在于对空间生产非生态化的批判,即对空间生产中技术理性的分析与批判,其理论功能在于倡导生态化的空间生产实践,以达成自然空间生态系统的平衡。"空间生产"中蕴涵的生态批判思想,可以为空间生产的生态化和人的诗意栖居提供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6.
"和"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深远。传统建筑空间由于受到"和"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文化意味,文章从建筑空间尺度、虚空间与灰空间、空间的布局三个角度分析传统"和"理念对建筑空间形态的影响,并得出中国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是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根源。  相似文献   

17.
"经典建筑空间作品解析"是建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是在课程改革和完善过程中设置的创新课程.它包含了专业设计与理论学习两方面的内容,其教授的内容与方法在不断地发生变革.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调整理论教学内容,丰富理论教学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地提出作业要求;同时,要注重教学意见的反馈,总结教学经验,以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从"文"、"象"的空间性看中国古代的"诗画交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与画的关系在中西美学史上都是一个倍受注目的问题 ,但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中西传统却表现出巨大的差异。在西方 ,不断有人对诗与画的界限进行区分 ;在中国 ,“诗画交融”却一直是衡量诗歌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审美标准。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古代时间意识的空间化是“诗画交融”的深层思维基础 ,“文与画”、“书与画”、“诗与画”之间以空间化、视觉化的“象”为核心的同源性关系 ,则为“诗画交融”提供了内在形式依据。通过对“文”、“象”的原始空间含义的考察 ,可以清楚地认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
试探“空白”理论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渊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空白"在中国古典艺术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古代书法、绘画、音乐及园林、雕塑等艺术都很注重"空白"的妙用.艺术空白使艺术画面具有丰富的启发性、暗示性,从而为欣赏者的想象和再创造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中国古代文论中虽未明确提出过"空白"这一概念,但诸多有关文学创作、批评的言论的确都言中了空白的无限蕴藉.本文试探寻"空白"理论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渊源,展现其发展脉络,力图为.空白"理论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审美意义做一两点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