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音乐家、作曲家黎英海先生的钢琴作品《夕阳箫鼓》的和声语言进行了分析。主要从和弦结构,和声进行特点,和声功能与色彩的关系,偏音的处理,调性布局与转调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赛之歌》)是小提琴独奏曲中不朽的名篇,后被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刘月宁改编为扬琴独奏曲。本文对钢琴伴奏谱例的调式调性、和声运用、和声色彩、伴奏织体、副属和弦、终止式的运用及近关系转调和远关系转调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3.
和声语言的使用是克洛德·德彪西音乐艺术中最有独创意义的部分。他是在晚期浪漫派、民族乐派和声基础上 ,以革新的思维 ,经过长期艰苦的探索 ,终于突破了统治欧洲音乐达一百五十多年之久的大、小调和声体系。树立起以色彩表现为主的印象主义和声的新风格。这是和声学中的内部矛盾———即“功能”与“色彩”的对立统一关系中 ,色彩因素居于主导地位的表现 ,是大、小调功能和声经过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阶段而发展到另一极端的结果。在他的作品《牧神午后》中充分体了这一特征。就和声语言及运用手段相对古典和声学来说是一种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辅大门》是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中的最后一首,该曲音乐形象鲜明,音响气势宏伟,成为十九世纪新俄罗斯乐派中现实主义音乐的代表作之一,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和具有特色的和声配置对我们研究19世纪民族乐派和声的发展和运用起到了启迪作用。本文就《基辅大门》的和声风格与配置来进行分析,从中力图对穆索尔斯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和声运用魅力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5.
法国著名音乐理论家、作曲家拉莫于1722年发表的《和声基本原理》,奠定了大、小调功能和声的基石。此前,以音程理论为基础的调式和声和以和弦理论为基础的具有复调意义的调式和声,可统称为“松散的中古调式和声”。 功能和声理论思维的产生,与艾奥尼亚和伊奥利亚两个新调式的引入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这两个新调式的引入最早见于瑞士籍音乐理论家罗列士1547年成书的《十二调式论》。这两个新调式,集中(代表)了中古调式色彩对比的两极,受到当时作曲家们的喜爱,逐渐取代了其它中古调式而居主导地位,并演化为后来的大、小调式。  相似文献   

6.
调式思维作为和声手法的原动力之一,一直对其产生着潜在的影响。从调式混合的手法、主和弦的模糊法、大小调体系内的半音化、其他特种调式的渗入等四个方面对普罗科菲耶夫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组曲的调式思维与和声手法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进一步理解普氏的作品内涵。  相似文献   

7.
沃尔夫是19世纪中后期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在其一生的音乐创作中,艺术歌曲创作所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的艺术歌曲多采用著名诗人的诗歌进行音乐创作,《谁置自身如此孤寂》便是选自德国著名诗人歌德的诗歌.在作品中,沃尔夫采用了富有特色的和声手法来构建全曲.通过对这首歌曲的分析与研究,阐述他作为晚期浪漫派作曲家所具有的个性化和声处理手法与个人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8.
邬浩 《宿州学院学报》2007,22(2):76-78,90
本文从调性布局、转调手法和复合功能这几个角度着重分析了肖邦《夜曲集》的和声技法,并通过肖邦对传统功能和声技法突破方式的分析,来揭示肖邦新的和声手法与《夜曲集》音乐表现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嵇康的和声观是《声无哀乐论》的核心。他从审美客体、主体及乐音本身来探讨和声问题,指出音乐的本质是“和”,它源自“自然之和”,人们在“自然之和”的基础上,运用“和比”的音乐手法创造了乐音和谐的组合规律,满足了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音乐的根本在于具有平和人心的功能,音声的和谐在于音乐和人之间的相互愉悦。和谐音乐的最高境界是美善合一的“至和”与“太和”境界。  相似文献   

10.
肖邦这位钢琴诗人在钢琴曲创作方面独树一帜,同时他的和声也具有自己的独特色彩,肖邦身处浪漫主义时期但仍采用古典主义时期的和声框架,在此基础上开拓了浪漫主义和声,本文通过肖邦前奏曲来研究肖邦和声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明了高等师范院校开设键盘和声课的必要性,针对和声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将和声理论学习与键盘和声练习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对和声色彩、和弦结构、和声功能的感受力、想象力以及将和声理论自如运用于即兴伴奏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2.
分析《阿列科》艺术特色和创作手法,对人们深入了解拉赫玛尼诺夫的早期作品有重要意义。拉赫玛尼诺夫以管弦乐队作为基础,使用严谨的和声方法和色彩变换对人物的内心进行描绘。在《阿列科》中我们能感受到古典主义的风格、缜密的和声逻辑和极富浪漫特色的忧郁抒情特色,而这恰是作者整个创作风格初步显现。  相似文献   

13.
高师和声教学一直照搬专业音乐院校的模式,没有形成自己的和声教学体系。表现在观念落后,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在和声教学中应融入曲式与作品分析、钢琴即兴演奏及创作实践等相关教学内容,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  相似文献   

14.
德彪西的音乐是印象主义的理想在音乐中的反映,他的音乐更注重和声的音响色彩,而不是鲜明的和声功能。《夜曲》是德彪西很有代表的管弦乐作品,其中的第三乐章《美人鱼》更是把印象派音乐的特点表现得极为充分。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和声的共同逻辑规律(特别是在和声学教学方面) 的研究系列之一。人类音乐实践活动在音材料的使用上,是向着复杂的、多元化的方向演进。本文认为:和声的基本材料可以从音阶材料和音程材料两个方面来认识(和声外音除外) ,并从这两个方面论述了和声材料使用的复杂化过程和表现作用,在亨德米特理论的控制下达到内在的高度统一,体现出共同的逻辑规律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先驱的吴伯超,由于历史原因,其作品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从作曲技法的角度去分析他的文章就更少。选取作曲家吴伯超学成回国初期进行和声民族化探索的两首钢琴小品作为研究对象,力图一窥作曲家高超的和声技法。并结合与同时代和声手法民族性探索的对比,还原吴伯超所作的《国乐和声法之研究》在历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略论斯克里亚宾的晚期和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克里亚宾晚期和声手法是我们研究欧洲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音乐发展特点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和声手法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以个性化的“主和弦”彻底打破了传统调性和声的功能,二是强调和发展了三全音音程在音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茉莉花》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民歌,它的旋律柔美悠扬,深受人民的喜爱。著名的旅澳作曲家、钢琴家储望华先生以西方现代作曲技法重新演绎出中国民歌《茉莉花》的艺术气质与内涵。文章对钢琴独奏曲《茉莉花》从素材选用、曲式结构、和声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充分感受该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德彪西创造了以色彩表现为主的印象主义和声的新风格。他的和声语言及运用手段相对古典和声学来说是一种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先驱的吴伯超,由于历史原因,其作品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从作曲技法的角度去分析他的文章就更少。选取作曲家吴伯超学成回国初期进行和声民族化探索的两首钢琴小品作为研究对象,力图一窥作曲家高超的和声技法。并结合与同时代和声手法民族性探索的对比,还原吴伯超所作的《国乐和声法之研究》在历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