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在入主中原之后,大力推行"孝治天下"的统治政策,以稳定社会、巩固统治。因此,统治者对《孝经》格外重视,从自身到国家政策都向"孝"倾斜,促使其在北魏的社会地位迅速提升。一方面,帝王大力推崇并亲讲《孝经》;另一方面,士人研究注疏《孝经》出现高潮。整个北魏社会上行下效,促使北魏时期成为中国古代《孝经》传播的一个高峰期。  相似文献   

2.
拓跋鲜卑在“五胡”中是进入中原最晚、文化最落后的少数民族。但它建立的北魏政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强有力的政权,它不仅统治北中国达一个半世纪,而且在许多方面给后世以深远影响。这一点,一贯为史家重视。北魏继“五胡”政权之后,仍然走上了“汉化”的历史途程。唐长孺先生在论述“五胡”政权在中国的统治的时候说:“胡、汉统治阶级的勾结,结果就形成了联合压迫胡、汉人民的政权。这样性质的政权在‘五胡’时期还没有巩固,但显然已有萌芽而且正在发  相似文献   

3.
北魏法制在中国封建法制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鲜卑习惯法是早期游牧民族法律文化的缩影,也是北魏法制建设的特殊起点.北魏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以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为指导,用批判的眼光借鉴吸收汉族封建法制经验,有条件地保留、引述鲜卑的民族习惯法,创造性地融会成北魏法律制度.因此,北魏法制始终表现出封建法和民族习惯法的二元特色,它既是民族的,又是时代的;既是继承的,又是发展的.  相似文献   

4.
北魏前期的选官制度是与奴隶制经济基础相适应并为之服务的奴隶主贵族官职世袭制。其中,内侍官选任制、大师小师制、荫任制和领民酋长世袭制,就是这一制度的四种主要表现形式。通过上述制度的实行,不仅确保了拓跋奴隶主贵族的世袭政治特权,从官僚体制上加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而且也维护了北魏前期在边境及塞外地区推行的种族奴隶制度,对巩固北魏奴隶制政权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十六国政治是在魏晋以来政治发展基础上,过渡到重新统一北方的北魏前,北方政治经历的一次新陈代谢。十六国政权在政治制度上整体延续了魏晋官制的时代特色,恢复魏晋以九品中正制为核心内容的选举制度,推行以"儒家化"为方向的文化建设和法制建设。为强调本民族的统治地位,五胡政权对占人口大多数且文化先进的汉族及所谓"杂胡"采用"胡汉分治"政策。十六国政治留给其历史继任者一个历史难题:如何在入主中原统治人口远远超过统治民族自身的汉族和"杂胡"时,在接受中原汉族政治制度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同时,仍然能够使统治民族自身得到政治合法性。这不仅是留给统一五胡十六国的北魏的历史难题,也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定数。  相似文献   

6.
发端于魏晋的九品中正制由于其对巩固统治的作用而被十六国时期的一些统治者沿袭,并在北魏时期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中央和地方两个中正系统分张运作的新变化。其后的北朝各政权虽然在中正选任、执掌和作为方面出现了新的特点,但大体上仍沿袭北魏之制。九品中正制与流内流外制度、门阀制度等相互作用和影响,在北朝的选举制度中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7.
北魏时期中国北方社会的佛教发展以"像教"为特征,立寺造像是社会各阶层中普遍存在的佛教信仰行为。云冈石窟作为北魏佛教发展的活化石,反映出北魏"像教"发展对于统治权威资源、管理制度资源、信仰权威资源和国民经济资源社会资源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8.
北魏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从族源、国号、习俗等方面对北疆各族早期历史记忆进行整合与重构,建构拓跋鲜卑源自黄帝、居于北土、与中原华夏同源共祖的族源叙述体系,采用"代""魏"双国号并用的做法,实行兼容北土旧俗与中原礼制的国家祭祀礼仪,既积极融入中原文化,又尊重和珍视北疆各族对拓跋祖先、云代乡里和北土旧俗的历史记忆与情感认同,体现了北魏统治者对北疆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整合。通过系列文化整合举措,北魏统治者增强了华夷各族对北魏政权的政治认同、民族身份认同和历史文化认同,为建构北魏的国家认同、巩固北魏统治奠定重要基础,客观上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其中蕴含丰富的历史经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北魏是佛教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孝文帝在位时期,崇信佛教,注重吸收南方佛教义理,推进了北方佛教的持续且有序的传播。本文由佛教在北魏的传入入手,先述北魏前期诸帝对待佛教的态度,再述孝文帝崇信佛教的诸多袁现,着重探讨了孝文帝崇信佛教背后所隐含的深刻的政治意义。孝文帝笃信佛教,使佛教在北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话播与发展,同时,也使得佛教文化渗透到了北魏政治统治的思想之中,对北魏,乃至整个北朝有着深远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立法和执法两个方面论述了北魏法制建设,认为北魏法律萌芽于猗卢时期。建国后,经过拓跋珪、拓跋焘,拓跋浚,元宏、元恪、元修六代皇帝八次修订最终完善和系统化,在中国法制史上起到了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特殊作用。由于北魏统治者比较注重执法,量刑“务在平当”、判刑力求审慎、执刑去除野蛮之制、注意教诛并行,纠查官吏的执法不轨行为,常亲自断狱,井将法制建设与农业生产结合,推行遣囚赴耕制,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和民族自身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北魏文明太后冯氏,在其临朝听政期间,大力提倡佛教,开凿方山石窟、扩建云冈石窟、修造寺塔、剃度僧尼并支持昙曜等人的译经活动,促进了北魏佛教的发展。但冯太后并不一昧崇佛,她对佛教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一方面利用佛教巩固统治,表达对故国的思念,另一方面则对佛教实行限制,通过检校僧尼、禁止僧人自行游历村落等政策,使佛教不至于过度发展,而影响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2.
北魏统治中原后,其政权建设由军事逐渐转向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北魏政权立足中原的当务之急。北魏的对外贸易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其对外贸易的特点是方式多种多样,涉及范围广泛。这种对外贸易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北魏与周边及各地区的经济联系,丰富了北魏的经济生活,进而为民族关系的稳定和友好相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崔浩是北魏初期的汉族政治家,在北魏文化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崔浩改定历法、注释儒经、撰写史书、吟诗作文,对北魏鲜卑族的汉化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作为一个政治家,崔浩非常注重吸收各种力量以稳固北魏统治。在人才选拔上,崔浩既重儒学又重才干,既重门第又重能力,显示出较为理智的人才观。尽管崔浩的人才观与北魏皇族产生了尖锐的冲突,但却代表着五世纪北中国人才战略的正确方向。崔浩之死,是鲜卑贵族向试图汉化的人发出的危险警告,这种正确的人才战略也被搁浅了。崔浩死了,其思想并未泯灭,高祖孝文帝拓跋宏即位后完全继承了崔浩的人才战略,北魏吸收了大量才士,北魏王朝走向鼎盛。  相似文献   

14.
北朝包括五个封建政权: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政权均为鲜卑民族所建。北朝统治者抛弃南朝汉族政权重玄谈轻法制的统治手法,重视法制建设并进行了大胆改创:创均田律,发展了封建土地立法;创流刑,使封建刑罚更加规范;罢门房之诛,使封建刑罚向轻刑化方向发展;改七等刑为五等刑,确立五等正刑的新刑罚体系;创重罪十条,完善了礼法结合;删繁就简,确立十二篇目的律典结构等。北朝法制改创成功之因在于:出身于少数民族的统治者重视法制建设;重用汉族律学家;综汇秦汉魏晋法制优势。北朝法制改创对中国封建法律由秦汉的初创到隋唐的辉煌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北魏孝文帝统治时期,北方地区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着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且不利于北魏政局的稳定。为了维护统治,孝文帝实施了一系列赈灾防灾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开仓赈恤,减免田租;移民就食;问民疾苦,关爱鳏寡孤独者;祈雨;劝课农桑,加大重农力度,实施均田制;建立仓储制度;迁都洛阳;兴修水利等。  相似文献   

16.
<正>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动荡的时代,在此期间,王朝更迭频繁,割据政权林立,经济文化遭到严重摧残。北魏又是魏晋南北朝中的一个关键王朝,在北魏统治期间,中国社会在民族融合的洪流中,进行着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意识的大变革,成为上承两汉,下启隋唐的过渡阶段,与此相适应的宦官制度也呈现出与其它王朝迥然不同的特点。本文拟就此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一、北魏宦官制度的特点北魏政权(公元386——557)是由鲜卑拓跋部所建,在当时民族大融合的浪潮  相似文献   

17.
北魏史官崔鸿为北魏汉人世家大族,撰《十六国春秋》,书中纪年以东晋年号为纲,正统意识有违北魏官方正统立场,显示出在传统"夷夏观"的影响下,南北朝时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下的汉人士族在正统意识方面自有绳尺。  相似文献   

18.
论李斯的法律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斯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李斯(?一公元前208年),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人。秦代著名政治家和法学思想家。李斯在辅佐秦始皇巩固政权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法制建设的作用,极力主张实行封建法治。李斯的法律思想,集中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第一,重视封建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实行封建法治。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封建专制国家的统治,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充分地运用了法律武器。秦始皇在李斯等人的辅佐下,废除了战国时各国条文和制度不尽相同的规定,在原有秦律的基  相似文献   

19.
北魏孝文帝定姓族制度散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魏孝文帝实施定姓族 ,首先 ,它既是北魏汉化政策的继续和发展 ,也是北魏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 ,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其次 ,姓族制度的实施在消除民族间的隔阂、加强北魏政权的统治以及提高鲜卑人的文化水平等方面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其三 ,姓族制度的实施与北魏政权的政治有密切的关系 ,不同时期所发挥的作用不同 ,应作具体分析 ,不能说姓族制对北魏政权的灭亡起了最直接、最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北魏开凿云冈石窟始于文成帝兴安二年(453年),这项工程历时60余年,是佛教中国化的一种表现。昙曜能够在皇权支持下开凿石窟,是特定历史背景下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时全国各地的石窟开凿和佛教造像现象已经广泛流行,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均有热衷于佛教造像者,使开凿石窟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北方僧侣将儒家的伦理道德和礼仪规范融入佛教之中,对教义的变革迎合了皇权的需要,将皇帝地位提高到了佛的高度而受万民敬仰,同时文成帝将佛教视为巩固北魏统治的思想武器,从国家层面对佛教发展给予了支持,这也是石窟能够开凿的根本原因。师贤、昙曜等高僧精于佛教造像艺术,将天子即佛融入到造像艺术之中,迎合了文成帝的政治需要,同时为佛教的发展争得了皇权的庇护和财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