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审美价值与存在的自我--莫里茨·盖格尔美学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莫里茨·盖格尔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建立了价值论美学。盖格尔对审美价值的研究,首先是把审美价值从正在进行体验的主体之中孤立出来,对其构成成分及其价值模式进行阐述,以便寻找审美价值的客观性依据,以此去反对美学中的心理主义。然后再关联到主体的深度层次去论述审美价值的主观性,审美价值主观性的含义是:艺术作品只是为了人们才存在,美只存在于它与体验它的人类的关系之中,只是对于主体、对于自我的体验,艺术才具有意味。  相似文献   

2.
综观现象学美学的发展历史,盖格尔不仅是实质上的开拓者,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他不仅通过探讨和确定现象学美学的研究方法而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同时也因为真正从严格的现象学研究角度出发,对审美经验、特别是对审美价值及其地位和作用的开创性研究,为现象学美学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准备了不可或缺的学术条件。尽管他最终没有实现其建构系统完整的现象学价值论美学理论体系的宏愿,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于现象学美学来说无足轻重,而是恰恰相反。本文试图基于对其最重要的学术著作《艺术的意味》的概略考察和梳理,通过展示盖格尔现象学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把他对现象学美学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3.
黄克剑 《东南学术》2006,1(6):115-123
费希特是德国古典哲学家中唯一没有形成自己的美学体系的人,他的散见于各类著述的论说美和艺术的片断文字须得借着解读他的思辨"自我"去领会,也须比勘于康德乃至谢林、黑格尔的美学艺术见地去把握.他的思辨知识学在德国古典哲学的总体格局中是不可或缺的,其美学或艺术思想虽未必可许以相应的地位,却毕竟表明了审美之反省相应于哲学运思之延续而不曾中辍.  相似文献   

4.
现象学视阈中的“他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近代主体哲学强调"自我",表现出"唯我论"姿态,现代现象学兴起,改变了这一格局,他者受到重视,但现象学视闽中的他者又各有不同的言说.胡塞尔、海德格尔的他者仍然处于同一性中;他者与自我是一种对称关系;萨特只看到他者与自我的斗争;梅洛·庞蒂把他者肉身化,从意识哲学脱身而出;勒维纳斯奠定了真正的他者哲学,他者成为绝对他者.  相似文献   

5.
在他者的问题上,胡塞尔的现象学没有摆脱"先验唯我论"的模式。胡塞尔将自我作为先验的构造主体,将他者看作自我的影子,取消了他者的独立性。相比于胡塞尔,萨特突出了他者的地位。他认为自我和他者是比肩而立的,他者是对自我的限制,二者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他者就是自我的地狱。列维纳斯则认为他者是邻人和脸孔,自我必须对他者负责,主张"绝对他者伦理学"。胡塞尔的先验自我现象学没有他者的独立地位,他者只是自我的意识相关项和"阴影"。胡塞尔的先验自我具有一种吞噬"他者"的强力,他的现象学是"不道德"和非伦理的现象学。胡塞尔现象学缺乏伦理和他者的维度,这种缺陷被萨特和列维纳斯抓住,发展出了"面向他者本身"的现象学,突出了现象学研究的伦理维度和实践维度。但这种现象学已经超出了胡塞尔现象学的纯粹理论哲学和意识哲学范式。在此意义上,胡塞尔的先验自我现象学应该"面向他者本身",突破先验自我的藩篱。胡塞尔应该在实践和伦理生活中真正尊重他者,而不是在纯粹自我的理论世界中先验地、纯思辨地"构造"他者。  相似文献   

6.
韦春晓 《理论界》2009,(10):85-86
本文从17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美学观点开始,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现象学和符号学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新的探索,主要对美的辩证内涵,艺术的状态和审美体验等方面进行了割析,并试图强调美和艺术的个别性不应被淹没在形而上学的概括之下.  相似文献   

7.
王才勇 《浙江社会科学》2015,(4):122-129,159
布洛赫美学的出发点是现代艺术,关注的核心是自我表达,独具特色的地方是将自我表达与瞬间体验连在了一起,由此连接推出了其美学思考的新发现:瞬间的混沌与自我体验的困境。恰是这个混沌与困境揭开了现代艺术的面纱:由当下感受和自我表达出发折射出对现实的不满,同时滋生出对更美好未来的希望。作为西马学者,他由此清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由不合理现实的自我演进中衍生出美好未来的原则,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思维和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虽然他没有明确将更美好未来限定在共产主义上,但是还是将马克思主义美学向前推进了一步,以自我表达为核心揭示了艺术表现的内容生成机制:由当下体验出发衍生对更美好未来的希望。这样的美学虽有忽略形式自主表达之不足,但将现代艺术的内容生成清晰地展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8.
道德自我的确证及其价值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以意志自由为核心的道德世界观将形而上学的超验对象从认识的领域转移到伦理学领域;黑格尔以精神现象学揭示了客观精神的伦理、法权、道德的内在生长逻辑以及相应的伦理自我、教化自我、道德自我,确证了道德世界观与道德自我的超越性价值.唐君毅把道德理性和道德自我作为文化宇宙意识的主宰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中的道德境界也指向超越性道德自我价值.道德的本真精神在于克己和为他性、理想性、创造性;道德自我是将伦理德性、法权德性有机统一和升华,以良心和义务作为行为动因,体现个体道德自主性、自律性、自由性、同一性、超越性的完善人格精神实体.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道德与现代性自我相伴而生,现代性自我是道德与现代性分离的根源,也是走出现代道德困境的关键。现代性自我生成的历史维度敞开了现代道德困境的深层根源及其现象学展现。面对困境,现代、后现代道德哲学及社群主义提出了各自的方案,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思路:从现代道德困境的"自我"根源出发,辨证地处理自我与他者、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情与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是超越困境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关于自我价值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注人的自我价值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社会应尊重人的自我价值,为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创造必要的条件.评价自我价值的标准应坚持主体性效应原则和个人潜能实现原则.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是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社会至善与个人至善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王嘉 《理论界》2013,(8):103-106
自我概念是胡塞尔现象学中的一个核心范畴。在向先验现象学的转向之前,现象学的自我等同于活生生的体验复合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逻辑研究》第一版中胡塞尔坚持的是非自我论。但在对体验复合的反思可能性的分析以及《逻辑研究》第二版的相关论述中,胡塞尔认识到,纯粹自我就是必然的关系中心,从而为先验现象学中关于自我的理论奠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程金海 《阴山学刊》2005,18(3):10-14
胡塞尔对西方现代美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意向性理论与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形式价值论与审美价值论;主体间性理论与审美主客体关系;生活世界理论与艺术的审美功能。考察胡塞尔对现象学美学、存在主义美学、解释学美学的影响,可以见出胡塞尔对当代西方美学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主客统一与现象学的审美价值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金海 《阴山学刊》2003,16(2):13-18
现象学美学的审美价值观与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密切相关 ,意向性理论中的主客相关性特征和内在的主客二元分裂思维的残余决定了现象学美学审美价值观的基本理论品格 :它虽然强调审美价值在主客体的交流对话中产生 ,但是它并未真正实现主客体的统一 ,而始终在主体与客体之间摇摆。现象学美学的审美价值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盖格尔的主观性审美价值观阶段、英伽登的客观化审美价值观阶段和杜夫海纳的形式上的主客统一的审美价值观阶段  相似文献   

14.
乔治·奥威尔在《一九八四》这部小说中描绘了一个人们时刻生活在谎言和监控的世界。而主人公温斯顿对他所生活的世界仍然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并以他独有的方式进行着对抗。他所记日记的内容、他在日记中表达出的情感和他的语言均表现了他的强价值:对自由、真理和爱的追求,这些追求也构成了温斯顿的自我。他的强价值与党的指导思想的背道而驰直接导致了他的被捕和改造。党希望在温斯顿身上看到的是“理性”、双重思想和对“老大哥”的热爱,这一任务由深受温斯顿信任的奥布兰亲自实施。虽然在改造过程中,温斯顿不停对抗奥布兰,但是奥布兰向他灌输的各种言论最终还是被他内化为新的自我,他原有的自我也随之消解。  相似文献   

15.
要实现人生价值:一、贡献是人生自我价值实现的基本前提和标准;二、人生价值的实现要确立崇高的价值目标;三、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把握时代价值观念变化的趋向;四、在拼搏中有效实现自我价值的开值。  相似文献   

16.
自我、他人与世界——庄子《齐物论》主题的再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子的《齐物论》 ,把齐物三义变成世界、他人、自我这三个现象学式的问题 ,认为审视世界首先要改变自我对世界的看法 ;注视他人首先要调整对他人的眼光 ,凸现了强调万物平等、反功利主义、尊重他人他物的取向 ;而自我的内在精神取向则打破对“自我”的固执 ,完成生命形态的新转变。本文从现象学角度的阐释突出了《齐物论》知物、知人、知己的意义的本体论性质  相似文献   

17.
现象学家们大都在“自我”这个主题上倾注过心力.在施泰因早期现象学中,有关“个体自我”的现象学构造或者“自我”的“个体化”问题构成其现象学的核心主题之一.“个体自我”的现象学构造的出发点是纯粹自我,但惟有通过“心理物理”之“身体”,“自我”的“个体化”才得以保证.这种被构造起来的“个体一般”在现象学意义上就是心理物理之统一.  相似文献   

18.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两种方法,对中学生、大学生的自我价值保护策略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探讨自我妨碍与防卫性悲观之间的关系,比较成就目标、自我效能、惧怕否定等变量对自我价值保护策略的影响和作用,探讨自我妨碍、防卫性期望、反思与青少年学业成绩的关系,对自我价值保护策略中的自我妨碍策略的动机做进一步实验研究,以找到其本质。  相似文献   

19.
人的价值:地位、本质、尺度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辉勇 《云梦学刊》2002,23(1):25-27
人的价值是人类在实践中进行自我评价的尺度 ,它一方面要解决人类在整个宇宙中处于何等地位的问题 ,另一方面要解决人类内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在解决人类内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的层面上 ,人的价值又可以区分为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20.
张猷 《兰州学刊》2013,(1):18-21
马克斯·舍勒以对伦常实践和宗教现象的的现象学分析而3名于世.在他看来,现象学是一门能够将一切先天本质之物揭示出来的学问,因此实践行为中个体与之打交道的价值本质也能通过现象学的方法阐明.文章拟澄清舍勒对现象学伦理学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