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志刚 《社区》2004,(13):60-60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城(厢)街道藕湖浜社区有个家政服务站,是下岗职工王秋英、尉才江夫妇俩创办的。两年来,他们始终把服务居民、提高管理水平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闯出一条便民利民服务社区的新路子。王秋英曾患脑瘤动过手术。在家养病期间,天天听到烦杂的吆喝声:“纸板好卖!”“鸡鸭毛有?”“晚米到嘞!”……弄得自己睡不好觉。她想到了小区里的居民,怎样能给居民创造一个安宁的生活环境,又能服务于民呢?和丈夫商量后,她提出了办个家政服务站的设想,社区领导十分支持,积极帮助她出点子,还腾出两间空房供她无偿使用。在社区和居民的支持下,20…  相似文献   

2.
逝者:张志新性别:女终年:79岁籍贯:北京在北京朝阳区的樱花园小区,一棵四五米高的合欢树在晚风中轻轻摇曳着,孩子们都说那是“张奶奶”在和他们打招呼,因为这小区的许多树都是张奶奶买来的树苗。在小区里卖菜的人都知道,这个老太太跟别人不一样,如果给她塑料袋,她会和你急,她还  相似文献   

3.
以往小区告示栏里内容最多的是某某拾到串钥匙、哪儿有老鼠药供应这些小事。2000年以来,南京市白下区洪武路街道的9个社区在告示栏里竖起了“居民功德榜”。居民只要瞧瞧告示栏里贴的“功德榜”就知道身边发生了些什么新鲜事。 2002年1月底,火瓦巷社区的居民们在小区的“功德榜”上看到这样一件事:2月上旬,一个名叫崔成礼的老台胞找到火瓦巷社委会。他自称原住在火瓦巷93号,1949年被  相似文献   

4.
赵歧 《社区》2013,(31):24-24
河北省保定市前进社区是一个有100多户居民的“法院宿合生活小区”,一直没有物业公司管理。平日里,小区那些杂七杂八的事儿都由一位退休的冯大妈义务管理着。冯大妈这一管就是30年,由于她热心负责,为居民营造了一个舒适的环境,逐步得到了居民们的认可,大家伙都把她称为小区的“总管”。  相似文献   

5.
最近,俄罗斯大娘达拉素情·妮娜成了上海普陀区子长小区这一全国文明小区居民关心的热点。 其原因是:妮娜大娘的丈夫、75岁的罗守智老人突然患急性白血病,住院半个月来仅医药费就用去2万多元。两老膝下无子无女,每月靠从俄罗斯寄来的折合人民币300多元的退休金生活。闻听此信,居委会支书袁彩根、主任徐汉平立即组织居民募捐,以解大娘燃眉之急。 人们的关心使陷入困境中的妮娜大娘越发坚强起来。同时,她也打心眼里感激周围居民对她和她丈夫的关心。也许正是由于这种感激之情,她不愿意一味地接受帮助。  相似文献   

6.
杨爱华的丈夫家是西河镇的,西河煎饼小有名气。99年10月,她与丈夫商量要回西河经销煎饼。从小在城里长大的杨爱华,一下子回到农村,可能不习惯,但她暗下决心:别人能吃的苦,我也能吃!托人焊了一间仅有一平方米的小铁皮房。杨爱华就找东邻西舍有摊煎饼基础的家庭妇女签订供煎饼合同。当时,正当冬季,小小的铁皮房风也挡不住,寒也避不过,冻得浑身发凉。但生意并不好。为了能吸引顾客,对来店里的客人,每次都让他们免费品尝;对消费者意见和建  相似文献   

7.
逝者:赵玲漠性别:女终年:83岁籍贯:上海当清洁工的老刘从电梯工小张那里得知6楼的赵大妈故去的消息时,眼泪在眼框里一个劲儿地打转,嘴里不停地说,大妈前两天还好好的,怎么突然就……赵大妈是1997年从城里搬迁到北京石榴园小区的。由于她过去在城里也是个居委会干部,所以对社区里的外地打工者格外体谅。赵大妈腰不好,听说是“文革”中在胡同里挖防空洞,不小心扭伤了腰,由于没有及时治疗,落下了残疾:走路时她总要弯腰接近90度。为了让老人自己能起来活动活动,大妈的儿女为她买了一辆幼儿小推车,权当是一个“运动的拐杖”。然而,就是这样,赵大…  相似文献   

8.
吃过晚饭,我经常在小区散步。时间长了就发现,小区的广场上很少有男士们的身影,刚开始我认为是男人不爱散步,直到有一天,陪我散步的老公说:你看,你多幸福,我每天陪着你;看那些女人,大多是老公长年不在家,她们又要忙生意,哪有人陪她们散步。我才明白为什么在小区没有见过那些女人的丈夫,而女人们成了我们小区的“主要内容”。小区8号楼一层是车库,但没有人停车,车库变成了门面房──两家小诊所、一家小卖部、外加两家棋牌室的领地。第一家棋牌室的老板是个近40岁的女人,当初她先是用这房子开了一家水果店,我每天都要在她那里买些水果回家。我…  相似文献   

9.
接纳父亲     
胡淑华 《社区》2004,(4):63-63
我的一个在大学任教的朋友苏文告诉我,有一次她下午没课,突然想到去丈夫所在的报社看看工作状态下的他。她的丈夫是该家报社的副社长,当时正在开会。苏文就呆在丈夫的办公室里等他。偶然间,她在丈夫办公室抽屉里发现了丈夫和一个年轻美丽女孩的数张合影。两人看上去有着说不出的亲密和谐。苏文突然热泪盈眶。她说:“我当时的心情真的很复杂。在照片中,我看见丈夫的眼中闪烁着在我们十年婚姻生活中所不曾出现过的爱情火焰。那么多年了,我从未见过他如此快乐。”“他是个出色的男人,有着非常好的人品和才干,是个好丈夫、好父亲,非常有家庭责任…  相似文献   

10.
李墨英今年59岁,是一位普通的退休工人。她孝敬婆母的事迹在小区里被传为佳话。提起她,人们都说:“墨英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好儿媳。” 李墨英的婆婆孙谖芳,退休前是天津铁路分局唐山生活供应段的一名会计,儿子叶小东是唐山水电段的工人。孙老太太27岁那年丈夫就离开人世,多年来孤儿寡母艰难度日,幸运的是她后来有了个好儿媳,使她在浓浓的亲情中度过了后半生。  相似文献   

11.
王发财 《社区》2013,(6):54-55
刘宇璟的网名是“苏西妈妈”,苏西是她六岁女儿的名字。2003年到北京后,她曾做过一段时间的公司职员,后来因为丈夫生意忙,怀孕后索性辞职做起全职妈妈。闲暇之际,她就将社区里几个准妈妈召集起来,组成一个小读书会,不定期分享育儿经验。  相似文献   

12.
《社区》2014,(30):1-1
北京东边三河市(属河北省)有个名为东方御景的小区,因为居民不满物业乱收费,与小区里的物业公司产生了矛盾,而物业雇佣的保安,勾结社会闲散人员,对业主维权的带头人,以及“不听话”的居民进行威胁乃至殴打,使得矛盾愈演愈烈。小区里一位会武术的居民,开始免费教授邻居们练咏春拳自卫,发展了十几个人加入队伍,而他的“武友”,也从百里之外赶来小区,为小区居民“助威传艺”。这种局面终于在9月,演变成群体性正面冲突……  相似文献   

13.
逝者:金文忠性别:女终年:91岁籍贯:北京“有事就问金大妈。”朝阳区建国门街道的居民,很少有人不知道金文忠金大妈。91岁高龄去世的金文忠,生前在朝阳区建国门街道工作了30余年,为处理邻里纠纷而奔波。直至88岁时,她还坚持做人口统计调查工作。28岁时,金文忠的丈夫因病逝世,她带着年幼的孩子艰难度日,曾给有钱人家做过保姆。解放后,金文忠参加了居委会工作。从居委会退休后,她主动要求义务做人口统计调查,77岁时获辖区派出所表彰。金文忠62岁的儿子王宝勋回忆起往事,认为舅舅在母亲追悼会上所写的挽幛“勤劳终生”并不为过:母亲确实就是勤劳…  相似文献   

14.
朱波  刘巧  珍陈瑜 《社区》2012,(13):54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桂社区,是2003年建起的武大教工宿舍区,980户居民中有700多位高校教师、高工,其中博士就有200多人,被称为"博士社区"。社区书记吴凤仙进修获得中级心理咨询师证,利用自己所学,在这个"博士社区"中已为60多位有心结的居民解开"烦心锁"。五旬书记爱蹦迪,心理年龄19岁今年52岁的吴凤仙,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后多年在外地从事律师工作。后来为照顾家庭,辞职回汉,当了一名社区书记。2003年,在上海工作的丈夫向她  相似文献   

15.
郑杰 《社区》2012,(3):47-47
在宁夏盐池县城关街道花园社区,只要一提起社区居民的“当家人”——左春芳,辖区居民无不竖起大拇指拍手叫好。作为一名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她一心一意为辖区内5000多户居民,近2万人办实事,诠释着一名社区工作者的无私情怀。 “吃点苦,受点累也值得” “有困难请找左春芳”。这是左春芳1994年当选社区主任以后对社区居民的庄严承诺,也是她时刻提醒激励自己的座右铭。为了方便群众,左春芳把家里和居委会的电话告诉全小区的居民,只要是社区居民找到她,  相似文献   

16.
孝女王俊萍     
肖守渊  刘妍妍 《老友》2008,(9):29-29
现年44岁的王俊萍,是江西铜鼓县一名普通妇女。结婚25年来,她用自己的爱心孝心照顾着公公婆婆、继公公婆婆和自己的父母,体现了一名农村妇女的勤劳善良和细致耐心。如今王俊萍和丈夫帅长虹带着三个妈一道生活,她的敬老美德赢得了居民们的赞  相似文献   

17.
周明华  郁英卿 《社区》2011,(24):21-21
今年42岁的韩敏是女儿眼中的好妈妈,是丈夫眼里能干、贤惠的妻子,更是江苏省常州市兰陵街道浦南小区社区居民信任、亲近的“丫头”、“大姐”。  相似文献   

18.
《新天地》2007,(1)
王文英是北京展览路的“老街道”,对居民工作有深厚的感情。退休后,她仍热心为街坊邻居们排忧解堆。后来,年届70的她干脆当起了小区里的“义务理发师”当“义务理发师”缘于为一位老人理发。那是2004年6月,老王听说有位住在新街口的老人,  相似文献   

19.
牟欣  牛力  孟谦 《社区》2005,(12):6-9
在北京朝阳区呼家楼北街社区,人们一提起殷金凤的名字,就像说到自己的亲人。几天前,记者去采访这位41岁的2005年入选全国劳模的北京唯一的一位居委会主任时,正好遇到一位大妈。“你找我们家的解难书记呀,那可是个大好人!在社区这5年里,她从社区居委会主任到党委书记,别看是个官儿,可在大家的心目中,她就是个实实在在干活的人。”“为什么是你们家的解难书记呢?”“她帮我们这些孤寡老人解难;帮居民们解决了用电难、用水难、供暖难;还帮我们解决家里的那些难心事。你说,这是不是我们家的解难书记呀!”老人一边掰着手指说,一边给我们指路,她是…  相似文献   

20.
《北方人》2006,(8)
100多人献出生命三峡大坝宣告“封顶”时,宜昌的一个角落里,王莉的泪水奔涌而出。电视里那些挥动的手臂、振奋的表情一下子模糊起来——一个刻骨铭心的脸庞走近她的视线。那是她的丈夫,32岁的优秀机械工程师——柯山林。夫妻两个是最早进入三峡工地的建设者。但在1999年11月19日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