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陶东风,1959年生于浙江,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首席专家,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文化研究》丛刊主编,担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研究领域为文艺学基本理论、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代表性著作有:《中国古代心理美学六论》、《文学史哲学》、《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从超迈到随俗--庄子与中国美学》、《后殖民主义》、《阐释中国的焦虑--转型时代的文化解读》、《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从美学到文化--陶东风学术自选集》、《90年代审美文化研究》、《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社会理论视野中的文学与文化》等,主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知识分子与社会转型》,翻译《文化研究导论》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成果曾获得中国文联第四届优秀文艺评论一等奖,第一届、第三届全国青年优秀美学学术成果奖,第三、第五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新时期20年优秀文学理论论文奖等。  相似文献   

2.
由中华美学学会、全国青年美学研究会主办,广西民族学院承办的“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研讨会”于2004年10月21日至22日在广西南宁圣天宝风景区圣雹水库召开。来自全国十五个省、市、自治区的六十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王德胜(首都师范大学美学研究所教授)主持了大会的发言。与会者围绕“民族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和生态美学”、  相似文献   

3.
在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出版的诸多有关民族文化研究的著作中,《中国苗族巫术透视》是颇具特色的一部学术专著。作者罗义群作为新一代中年苗族学者,在广泛吸收先进的哲学、系统论、信息论、比较研究、思维科学、文化人类学、美学、文艺理论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之后,通过自己的体验和广泛调查,反观本民族文化深层中的内蕴,取得了令人称道的可喜成果。  相似文献   

4.
文学审美命题是文艺理论研究的视角之一,随着现代和后现代的延伸,其内涵也在不断改变和扩充。传统审美“静”与“虚”的传统思想受到了“道”与“行”现代冲击。同时,审美思想在时间和空间的论域下也不断相互耦合。现阶段的审美重心、文化形态和审美观念也不断在变化中受到冲击,美学研究发展的多元性和混杂性日益明显,自由与和谐成为现代审美的主题诉求。  相似文献   

5.
潘知常出版了多部“生命美学”研究方面的著述,深刻阐释了“我审美,故我在”以及“知行合一”的要义,尤其《走向生命美学》一书的出版,更加夯实了“生命美学”的学术建树及其在美学界的话语权,“生命美学”研究成果及其文学社科应用空间的确是辽阔的,没有止境的,无论是诗与思的对话,还是文学研究性阐释,“生命美学”研究成果的应用空间及其审美应用空间都是大有作为的。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推动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的深人,武汉大学出版社计划陆续推出由著名学者陈文新先生主编的大型文化遗产出版工程《历代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因其采摭宏富、利惠学人,科举学专家刘海峰先生誉之为新世纪科举学六大工程之一。2009年9月,经过近30位专家学者三年多的努力,丛刊第一辑隆重问世。丛刊第一辑包括17种22卷,近3000万字,系统整理、校点了与科举相关的各类史料文献,堪称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7.
审美文化:高等教育的“第三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文化是科学文化滋长的坚实心理基础,同时又是人文文化陶冶过程中不可取代的重要阶段。在理性追求、价值诉求和创造实践方面,科学与人文总是“纷争频仍,”而审美文化恰恰在这一方面超越、融合并完善了“两种文化”而成为独立的“第三文化”。在学术视野中,审美文化的定位也超越了传统美学的领域。以审美文化为依据构建高等教育的认识论、价值论和实践论仅仅是为了明确宣示和突显审美因素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木犁书系·风雨文丛]系列之一《八方风雨——袁良骏学术随笔选集》于2000年4月出版。本系列丛书由袁良骏、阙国虬主编。“风雨文丛”,是一批德高望重,极有影响的前辈学者(以现当代文学研究为主)学术随笔自选集,或是对现当代文坛的风风雨雨作些梳理和反思,以鉴往知来;或是对作家、作品的评点;或是对文风、学风的思考;或是治学感怀。由著名文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博士生导师袁良骏教授编撰的《八方风雨——袁良骏学术随笔选集》,全书分成三辑;第一辑“八方风雨论鲁迅”,共15篇,篇幅占了全…  相似文献   

9.
胡适研究的新园地──介绍《胡适研究丛刊》第一辑刘方由耿云志主编的《胡适研究丛刊》第一辑即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丛刊的形式,收集了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研究胡适的学术论文及回忆文章,共30万字,书前有谢冰心、顾廷龙、季羡林、萧乾的题字,书中还选录了...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 90年代以后 ,我国的美学研究虽然出现了由“热”变“冷”的局面 ,“但美学研究并没有中止 ,而是以一种地火式的运行在沉寂中发展。哗众取宠的研究者消失了 ,随波逐流的研究者退出了 ,真正有深度的研究仍在继续 ,美学已开拓的各个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1 ] 作为 90年代美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热潮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论著 ,姚文放教授的专著《当代审美文化批判》(以下简称《批判》)就是其中的一部力作。通观全书 ,我们可以领略到作者那清朗的运思方式 :从知性思维到辩证思维。一《批判》一书…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文艺理论的建构如何推进?细审近30年来学科反思成果,最重要之一是对20世纪美学、文艺理论逻辑基点囿于“大哲学”之实践(劳动)论、经济基础决定论局限的认识。与此同时,文化作为历史与现实的共时结构体系及本体性功能日益揭示凸显出来。文章就人的文化存在、文化对审美艺术活动的本体意义与文艺理论的创新建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2006年11月11日至13日,中华美学学会、福建省美学学会、《文艺研究》编辑部、福建省文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厦门大学中文系、泉州师范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了“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近70位学者应邀赴会。会议采取大会发言、分组讨论、圆桌论坛等活泼多样的形式,贯穿了平等开放的对话精神,对于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的研究,在深度与广度上都进行了有效的拓展。本次大会的宗旨是:总结近年“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来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研究的成果,检讨理论建设的问题与得失,探讨进…  相似文献   

13.
思想解放带来了学术解放 ,美学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在中国当代美学界 ,许多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 ,运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美学 ,已经出现了“认识论美学”、“反映论美学”、“实践论美学”等等各种不同派别 ,互相补充 ,共同促进美学学科的发展。由郁沅教授等学者撰写的《感应美学》(文化艺术出版社 2 0 0 1年 1月出版 ) ,则另辟蹊径 ,从审美感应论角度来研究美学 ,使人读后觉得耳目一新。“感应”虽然是古代中国哲学和中国美学特有的范畴 ,但内涵却具有世界性。“感应”在哲学上探讨的是事物相反相成的两方面合二而一的问题 ,在美学上探…  相似文献   

14.
由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全国青年美学研究会、福建省美学研究会、厦门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的“当代中国美学研究前景展望”学术讨论会,于4月23日至30日在厦门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美学专家、学者和青年美学工作者200余人参加了这次会议。著名美学家,中华全国美学会会长王朝闻,副会长李泽厚、刘纲纪出席了大会. 在专家报告中,王朝闻充分肯定了这次大会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方美学在文质关系上究竟体现着差异性还是共通性,这在文艺理论论坛历来是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中西方美学“文质”关系的演化、流变的对照,揭示出中西方美学文化审美渊源的异同,并进而对这两种不同的“文质论”予以评论.  相似文献   

16.
2005年4月28日至30日,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文艺学博士点、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中国美学的地方经验与世界价值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学界前辈徐中玉、钱谷融,著名学者曾繁仁、刘梦溪等近百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以“中国美学的地方经验与世界价值”为主议题,对“中国美学与江南文化(或其他区域文化)”、“中国城市文化与当代美学的理论与实践”、“世界价值框架下的中西美学比较研究”等专题进行了交流对话和热烈而深入的研讨。学者们认为,中国美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一是如何挖掘不同区…  相似文献   

17.
试论编辑工作和图书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学是研究自然和艺术美的科学,图书之美来自编辑的创造性劳动。“编”和“辑”源自两个独立的词。在古代,依次串联竹简的工作称为“编”,而搜集和聚会的工作则为“辑”。后来,“编辑”连缀起来,其基本的意思就是收集材料,整理成书。现代“编辑”的概念已经大大拓宽,凡是按一定的目的,从事精神产品的征集、选择、整理和加工,并促使其发表、出版或以其他方式有效传播的社会文化活动,统称为编辑。一般根据传媒性质不同,编辑工作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为电子媒体服务的,如电影、电视和广播等节目的编辑;另一类是与印刷出版媒体相关…  相似文献   

18.
我校中文系副教授杨守森的文艺学美学论文集《审美本体否定论》最近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继《艺术想象论》之后出版的又一部个人论著。该书约28万字,其中大部分论文已在国内报刊上发表过,堪称作者十几年来研究文艺理论、美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成果的结晶。在文艺理论领域,他的《也谈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现实主义原则与创作方法》、《现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美学的转型:从美的本质探求到艺术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美学演变历程,有一条若隐若现而又内在地存在着的逻辑主线,这就是从美的本质的争论到实践美学的论证再到艺术或审美的文化研究。这一学术转型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变化:一方面是理论观点的演进,即从美的本质的理论方位论争,到以人的本质为理论定位的实践美学理论建构,再到把艺术或审美的文化阐释;另一方面是研究范式的转换,即从“形而上”的理论推论到“形而下”的事实阐释。从中国当代美学学科发展角度审视,这一变化体现的是学术研究的推进与深化,若将其置于当代世界美学乃至于人文和社会科学发展态势观之,这一变化呈现出了中国美学向国际学术旨趣的趋近或接轨倾向。  相似文献   

20.
著名美学家、西语系教授朱光潜于1986年逝世。为了纪念这位学者研究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学术成就,他的家乡——安徽省,安徽教育出版社继出版《朱光潜纪念集》(收集海内外报刊发表的朱光潜的亲友、同学、学生所撰的回忆、怀念文章)之后,决定出版大型的《朱光潜全集》。全集收他的全部著作、译文和书信,共二十卷。前三卷于今秋即可问世。第一卷收《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变态心理学派别》、《文艺心理学》。《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作者留学英国时所写,曾以“给一个中学生的十二封信”为题,分期发表在1926年11月至1928年3月的《一般》杂志上,1929年3月由开明书店出版。有附录两篇:《无言之美》曾在《民铎》杂志上发表,《悼夏孟刚》曾在《立达学园校刊》上发表。《变态心理学派别》,作者写于1929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