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3 毫秒
1.
基于平行语料库的数理分析在语言学及其他领域已很普遍,但其在英汉量词研究的应用却比较滞后.在有关平行语料库的英汉量词对比分析等资料的基础上,介绍了基于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英汉平行语料库,英汉双语文学作品语料的英汉量词研究,旨在探讨基于平行语料库的英汉量词研究对语言学习者认识语言变体的特点、英语词汇搭配规则、英语表达习惯、体会文学作品的趣味性,提高英汉互译和文学鉴赏能力等方面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宋庆伟 《学术探索》2012,(8):143-146
《英汉大词典》(以下简称《英汉大》)在词源信息标注方面做了有益且相对成功的尝试,开启了国内双语词典解释词源的先河。本文以《英汉大》为例,从词源的定义、双语词典词源研究现状和词源标注的争鸣、词源信息标注的认知语义学理据入手,探讨词源引入英汉双语词典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期引起对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视,进而形成对双语词典研究各个层面的均衡着力。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翻译美学业已成为一门学科,修辞对比也发展良好。本文在分别探求翻译美学和修辞对比的概念和意义的基础上,对于将美学理论引入英汉修辞对比研究做了可行性阐释,并对其研究的价值与影响以及任务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关于翻译显化现象的研究很多,通过掌握的材料得出,国内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存在偏颇,研究的视角趋同。试图从谓语动词的角度重新审视显化现象,发现了不仅存在从汉语到英语或者从英语到汉语的单向显化(one-way explicitation),还存在英汉互译过程中的双向显化(two-way explicitation)。这些显化现象背后的动因是复杂的,但却印证了英汉思维的两点差异。  相似文献   

5.
习惯用语是语言三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从英汉颜色词、数字词及动物词三方面的对比分析来阐述英汉两种语言所承载的社会文化涵义。  相似文献   

6.
英汉对比理论强调,英语学习必须要克服汉语母语带来的“干扰”,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尽可能规避掉汉语负迁移给英语写作带来的影响。对于英汉对比理论与英汉对比教学进行阐述,分析高中英语写作中词汇层面、句法层面以及语篇层面的“中式英语”现状,最终提出基于英汉对比理论的高中英语写作提升策略,即以读促写、以译促写、以评促写。  相似文献   

7.
推敲、揣摩、英汉对比与翻译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和电子通讯的快速发展,翻译业务与日惧增.翻译市场也逐渐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可以预料,21世纪,中国将需要大量的翻译人才.那些既有专业知识又具备翻译能力的人才将会倍受青睐.然而大学英语英汉翻译教学,仍然是令许多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许多学生由于缺乏推敲、揣摩,缺乏英汉思维和文化差异对比等方面的训练和修养,在进行英汉翻译时遇到了许多困难.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在翻译中应用推敲、揣摩和英汉思维与文化差异对比等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隐喻的认知功能出发,探讨了英汉隐喻互译中所要引用的认知策略问题。在分析了中西隐喻研究发展的基础上,作者进行了英汉隐喻的对比,即指出了英汉隐喻的认知共性,也指出了英汉语言在喻体选择上差异的必然性。然后采用认知功能观重新审视了隐喻翻译的一些策略,区分了隐喻的被动使用和创新认知,并探讨了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最后作者探讨了认知主义关照下的隐喻翻译问题,提出了隐喻翻译的认知系统观。  相似文献   

9.
照应是实现语篇连贯的一种重要衔接方式。自从韩礼德和哈桑于1976年首次提出衔接理论以来,研究者对英汉语篇衔接方式做了较多的对比研究。本文根据衔接理论,结合大量的英汉科技语篇实例,探讨了英汉两种语言在照应这一衔接方式上的一些共性和差异,研究照应在英汉科技语篇中的不同体现,以及英汉语篇翻译中照应衔接的转换对于英汉科技语篇翻译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英汉被动句对比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简要回顾80年来我国现代汉语“被动表述”研究的历程,重点考察不同时期学者们主要论著的主要内容,然后,从结构、语义和表达几方面入手,对现代汉语“被动表述”的组合和聚合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是语言研究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西引的人类学村庄研究范式经中国人类学先贤实践改造后,本土化为中国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与西方学人的争辩话语中,中国人类学村庄研究逐渐完善和规范化,后生俊杰的著名田野点回访以及新的村庄变迁研究,初探出许多新的村庄研究理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村庄转型研究,人们应遵循心志于人类学研究人们开创和初探的成功范式,全面梳理村庄历史记忆、现实表征以及村民异化的现实生活逻辑,进而有效地表述中国整体社会。  相似文献   

13.
祁国宏  许结 《文史哲》2007,(6):20-26
从古代文学学科发展、古代文学研究热点和古代文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诸方面对2006年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状况及所取得的系列成果进行评述论析,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在上一年度研究的基础上稳健发展,并有较多的开拓。同时,在学术研究态度和学科风习建设方面,在学科的"创新"研究方面,在全面推进学科发展方面,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尚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构成了今后研究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身体美学是目前国际美学界关注的一个前沿问题,介绍到中国后,中国美学研究界结合外来理论资源和自身特殊的学术背景对此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成为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兴领域。近四年来,中国美学界的相关研究者们围绕着有关身体美学的西方理论资源和学术观点的译介、身体美学兴起的原因、身体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中西方身体美学史的建构及身体美学研究和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互动等五个方面开展研究,努力推进着身体美学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侯德仁  张丛 《阴山学刊》2004,17(1):76-80
清嘉道咸年间边疆史地学研究中的世界性意识的出现,首先表现在域外史地学的崛起和勃兴,也表现在边疆史地研究与外国史地研究开始紧密结合,还表现为边疆史地研究者开始用世界的眼光审视和筹划边疆防务和国家安全问题,反映出此时边疆史地研究恢廓的视野。这是中国史学思想的重大变化,揭开了史学近代化的序幕。  相似文献   

16.
“区域化”取向与近代史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王先明认为,学术意义上的区域史研究,是指在一定时空内具有同质性或共趋性的区域历史进程的研究,而近年来的所谓区域史研究,大多不过是研究的区域化取向而已。张利民认为,区域史是研究一定空间范围的历史,因此,研究者既要考虑环境对区域形成与演变的作用和影响,更要注重自然科学尚不能包容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人文因素。吴宏岐认为,区域比较研究目前已是学者们习惯采用的分析方法,但是,仅靠区域个性特征之间的比较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用辩证统一的观点考察区域社会现象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唐力行认为,以往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是以宏大叙事见长的,强调的是历史的阶段性和进步性,往往忽略了历史发展的延续性,而实际上,传统社会的延续性和巨大惯性仍在历史的深层左右着近代历史的定向。因此,关注历史发展的延续性,才能真正实现社会整体史的研究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中国百年间史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以来百年间的史学理论研究,有成就、有经验,也有缺陷、有教训,西方史学理论的输入,促进了中国史学的近代化进程,开阔了中国史学家的眼界,但存在理解不深、生搬硬套的倾向。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传播,给中国史学与中国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就斐然,影响深远,但一度出现"左"的偏向和公式化的问题。改革开放至今20多年的史学理论研究,思想活跃,但仍然存在深度不够、许多问题尚未解决的遗憾。对这总的史学理论发展历程予以回顾、反思,从而提出今后史学理论建设的任务,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天人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这个问题成为困扰中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个核心点。从此核心出发,方能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的本源性;方能解释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其他一切差异。因此,通过探讨中西文化之间的这一本源性差异,以寻求新时期中西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9.
全国辩证逻辑2005年学术研讨会于11月6日~8日在桂林召开。综观本次学术研讨会的研讨情况可以看出,我国辩证逻辑的新进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辩证逻辑与悖论研究的关系,辩证逻辑与科学方法论,辩证逻辑与中医理论,辩证逻辑形式化。辩证逻辑学界的思想火花闪烁不断,这标志着在2005年,辩证逻辑研究正在向深度和广度拓进。  相似文献   

20.
借助CiteSpace软件工具,对CNKI数据库2012年1月-2022年9月收录的CSSCI期刊和部分核心期刊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出知识图谱,解析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特征、研究热点与热点演变。研究表明,近十年来该领域的研究文献增长迅速,研究力量多元化;研究热点突出,集中于理论渊源、概念界定、关系维度、价值意蕴以及实践展开等方面;研究热点的演变路径清晰、明确,呈现出从抽象到具体、从国内到国际的两种演进态势。后续的研究应当深入挖掘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渊源,持续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进一步讨论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逻辑性、实践延展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