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辞格群刍议     
一个句子或一个句群里出现几种辞格,这现象早被科研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注意到了,以高校文科教材和中专语义基础知识教材来说,一般都称之为“辞格的综合运用”.但这方面的阐述还不甚详实、周密.我以为,为了深化辞格研究,利于辞格教学,应当而且可以确立“辞格群”这一概念,并对其作相应的有重点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英汉两种语言都存在着警策这种辞格。警策辞将表面矛盾、相互对立的概念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以表达某种生活哲理或复杂情感。虽然源于不同文化和语言结构,英汉警策辞在表现手段和认知意义上仍有许多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3.
一过去的修辞学书把看似矛盾其实统一的哲理性句子这样一类修辞归在“精警”(或称“警句”、“警策”)修辞格属下。对于“精警”这一修辞格,我们早就有这样的看法:它是否可以作为一种修辞格的名称是值得考虑的。作为语言学科的修辞学,是研究语言运用的规律和技巧的。当然,属修辞学研究范围的辞格也不例外。从许多辞格的命名看,是指的对语言所作的特别处理或加工,是指的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些特殊手段与方法,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修辞手段”、“修辞方式”、“修辞方法”;辞格的命名  相似文献   

4.
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什么叫警策?《辞源》的解释是“文章中精炼切要,辞义精妙处。”文章中概括作者思想感情、观点见解,且富有警策意味的关键语句,我们称之为“警策表达”。警策表达不是人云亦云的老生常谈,也不是蹈袭故常的陈词滥调,更不是哗众取宠的空洞口号,它是作者在透彻的人生感悟的基础上传达出来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5.
一“象征”辞格 “象征”可不可作为一种修辞格,目前论者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杨鸿儒《修辞知识》列了“象征”一格。华中师范学院《现代汉语修辞知识》把借喻同象征进行了区分。吴士文《修辞讲话》专节论述了“象征”辞格。宋振华等主编的《现代汉语修辞学》不但论述“象征”辞格的特点、类别,而且辨析了象征和借喻的区别。濮侃《辞格比较》区别了“象征”与比喻、双关的不同。这些都是把“象征”当作辞格来看待的。但是,也有人认为“象征”根本不能算作一种辞格。郑远汉在《辞格辨异》中  相似文献   

6.
《仿拟研究》是继比喻研究之后又一本辞格研究专书 ,该书抓住仿拟辞格的两个关键思维过程———“仿”、“拟” ,运用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 ,从多个视角进行研究 ,做到了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相结合 ,兼顾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 ,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既具有总结性又具有一定的开拓性。不仅为仿拟辞格的运用提供了指导 ,为深入研究其它辞格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同时 ,还揭示了词汇发展的一条轨迹 ,剖析了思维活动的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7.
“比喻”和“比拟”作为两种独立的修辞手法,在古今汉语实践中,可谓历史最久,使用范围最广,出现频率最高,修辞效果最明显了。然而,至今对于“比喻”和“比拟”的关系,特别是二者之间的区别这样的问题,尚无理想的答案。本文提出种种理由,力图说明“比喻”和“比拟”本应同属一个辞格。一、“比喻”和“比拟”的混称与区分在古今文谈和诗论中,常常将比喻和比拟混称。关于这一点,郑远汉先生在《辞格辨  相似文献   

8.
同语格必须具备形式上的对应性反复、超常规的语言使用和含义的可推导性三个条件,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被泛化为一般的同语现象、抑或是反复、回环等近似辞格,其主要修辞功能还是夸张、强调和警策,意在达到以精炼的文字负载极强的语言表现力.这种超常规的修辞表达经人们的不断使用逐渐形成某种固定模式,有些已经成为熟语留藏在人类的语言库中.  相似文献   

9.
在语言运用中,几种辞格融会起来使用,就是辞格的综合运用,它一般分连用、兼用和套用。本文只谈辞格套用问题。在一个语言片断里,几种辞格在不同层次上运用,即大辞格中套着小辞格,这就是辞格的套用。辞格套用,大小辞相互相配合,大辞格有所借助,小辞格有所依托,交相辉映,从而加强了语言表达效果。例如:〔王雨是《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外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朱自清《春》)“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是比拟,套用了排比,排比中又套用了三个比喻连用…  相似文献   

10.
从修辞的心理学基础来看,修辞实质上就是人们在人格理论的三个活动原则(维乐、维实和至善原则)的指导和控制下,对语言的一种创新活动,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实现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一种方式;辞格就是人们给各种创新后的语言形式和意义或创新方法贴上的标签.由于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不可分性,不太可能找到一个准确的、统一的标准对辞格进行细致的分类.但可从使用修辞的心理动机出发,把辞格大致分为维乐、维实和至善三种辞格,以突显辞格在使用动机方面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三个语言逻辑的表达式提出质疑,并提出了新的表达式,试图表达语言逻辑中的“隐讳”修辞辞格、歧义句言语与语言关系。  相似文献   

12.
“音韵修辞”一词,是藏文诗学辞格“”的意译。这种修辞手法在藏汉两种诗文里都可以看得到,所不同的是,汉文中比较少见,而藏语诗歌中却比比皆是。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藏语的音韵修辞,就颇难产生藏文诗歌的精品;或者说,如果不熟悉这一修辞的妙用,藏文诗歌创作必将大逊其色。 汉语“回文诗”、“藏头诗”、“顶真辞格”等都相当于藏文“音韵辞格”这一类型,只不过“回文诗”、“藏头诗”似有“文字游戏”之嫌,使用频率很低罢了。 藏语的“音韵辞格”可分为“易作迭音修辞”()、“难作他式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现代语言学而不是传统修辞学的基础上,探讨了回指重现视角下的《菜根谭》“顶针”辞格,追溯了在形式主义、功能主义和二者融合互补的学派发展背景下,回指研究由唯形式论、语用认知观到回指重现观的发展轨迹.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充分说明了“顶针”辞格的回指重现观则更具解释力和说服力,回指重现视角下的《菜根谭》“顶针”辞格研究注重从“形”向“神”的转化与飞跃,这种由表层向深层的根本性转化因而具有其本质的动态意义.重现观作为综合可取的客观标准,对“顶针”辞格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它强调了“顶针”辞格是一种社会产物,而不是一种语言能力;强调对主体思想的提炼和创新空间的延展,具有很强的张力和动态潜能.回指重现视角下的“顶针”辞格无论从形式和内容而言,皆为完美无缺,其精湛的创意形式和丰厚的思想内容相映成趣,其精巧简练的结构和聚焦的主题概念相契融合,能够与读者的审美心理和认知心理相吻合,因而,能够产生绝佳的读者反应和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七六年,适应中文系现代汉语修辞教学需要,我写了一本《学习鲁迅修辞》作参考书。去年湖南《吉首大学学报》第一期,有篇刘植先同志写的文章:《谈谈现代汉语修辞格的发展》,把我在《学习鲁迅修辞》中谈到的辞格“跌宕”,作为修辞格发展的一个方面。我的学养很差,试写的《学习鲁迅修辞》肤浅粗糙。即如“跌宕”一节,一直感到平淡空泛,远远未能显示鲁迅杂文运用“跌宕”手法的精妙。读了刘同志的文章,引起我进一步探索“跌宕”辞格的兴趣。我始终认为,鲁迅杂文艺术风格的完成跟  相似文献   

15.
“拆词”种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读了《修辞》、《辞格辨异》、《辞格比较》等论著中“拆词”的部分,有赞同的,也有未便苟同的。这里谈谈我的浅见,请同志们指正。 什么叫拆词?《辞格辨异》解释为:“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改变词或成语内部固定的结合关系。”《修辞》中则说:“有时由于表达的需要,可以临时把有些多音词拆开来用。”  相似文献   

16.
摹绘,也叫摹状,早在我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作《修辞学发凡》问世之时,它就被列为38种辞格之一。尔后一些重要的修辞著作,大都介绍了这种辞格。新近出版的《修辞学词典》(浙江教育出版社)、《汉语语法修辞词典》(安徽教育出版社),也都为它列了条目。这一“辞格”的老资格地位似乎是不可动摇的了。然而,对于“摹绘”辞格的成立,不是没有人怀疑。吴士文先生的专题论文《修辞格的定义及其他》,却认为摹绘和形容在范围上与其他辞格缺乏全异性,层次上缺乏平面性,因此,它们的‘格’籍是不值得保留的。(《修辞学论文集》第二集)作者着眼于辞格定义的全局,对“摹绘”不应当立格的理由,却未能详述。笔者不揣冒昧,在此对这一问题作粗浅的论析。  相似文献   

17.
“飞白”辞格探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修辞学中的“飞白”辞格是一个留有较多研究空白的课题。“飞白”作为辞格的名称来源于“飞白书” ,而其中“白”的内涵是指中别字、俗语等 ,“飞”指凭空而来或故意使用的含义。书法的“飞白”与修辞的“飞白”在修饰作用上有沟通之处。  相似文献   

18.
修辞格的系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辞格,是一个严密而有序的整体.其中的每一个辞格都应该是这个辞格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应当而且必须处在严密而有序的规律之中,决不应当杂乱无章地拼凑在一起. 辞格的系统是一个特定的类聚系统.类聚,即同类相聚的意思.类聚,可以只从“功能”上类聚,也可以只从“方法”上类聚,也可以只从“结构”上类聚,也可以只从“心理”上类聚,还可以把功能、结构、方法统一起来类聚.现行的被人公认的辞格,基本上就是把“功能”、“结构”、“方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类聚的.如比喻、比拟、拈连、对偶、回文  相似文献   

19.
比喻是辞格中的超级大国。它的喻式多样 ,喻体丰富 ,因此汉语辞格已被写成专著的 ,编成词典的 ,只有比喻这个辞格。而且 ,翻开任何一本文艺作品 ,统计一下哪种修辞手法出现的频率最高 ,比喻准会登上冠军座。然而“越是人人熟悉的事情 ,越是认识不清” ,人们在运用喻格时 ,往往不能恪守原则而出现错误。本文就比喻格的运用原则进行探讨 ,求教于专家与读者。一、相似性原则张炼强在《修辞理据探索》一文中指出 :“比喻的客观基础是两个不同事物的相似点 ,有了相似点 ,比喻便言之成理 ,没有相似点 ,比喻便言之不成理。”成不成理 ,关键看两个事…  相似文献   

20.
综论仿拟辞格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我国20世纪中仿拟辞格由‘‘称说各异”到确认定名的过程,论述了修辞学界有关仿拟辞格与相近辞格及非辞格之间辨析的种种情况,并提出了关于辞格界定的基本原则和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