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吴汝纶虽然在某些具体主张上与维新思潮不谋而合,甚至有超越维新思潮的地方,但从本质上分析,吴汝纶与维新派属于不同的政治阵营,吴汝纶属于维新派或者吴汝纶赞同维新变法的判断均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2.
清末古文殿军张裕钊与吴汝纶尺牍交往频繁,围绕桐城义法,提出一些新见。张裕钊、吴汝纶继承姚鼐等人"因声求气"理论,提出"以意摄气"说,古文声气理论得到系统总结。针对桐城义法"雅洁"说,张裕钊、吴汝纶以"健"代"洁",形成"雅健"说。吴汝纶接受张裕钊的建议,从"务为雄奇"转而"抑为平淡",刚柔相济,进一步丰富桐城派风格理论。张裕钊与吴汝纶的尺牍交往,在继承桐城义法的同时也对桐城义法有所突破,扩大了桐城派在畿辅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历史档案》1993年第 1期刊载的《吴汝纶考察日本学制史料》当是吴汝纶《答贺松坡》书中所称的《东游日记》无疑。证据有三 :其一 ,将《吴汝纶考察日本学制史料》与《吴汝纶尺牍》中的有关记录对照比较 ,二者在时间上正好吻合 ;其二 ,从二者记叙的考察地点 ,行程安排等内容看 ,也大体相同 ;其三 ,吴汝纶习称赴日本考察学制为“东游”。  相似文献   

4.
创办安徽省第一所近代学校——桐城学堂,是吴汝纶实施近代教育的唯一一次实践,比较全面地体现了吴汝纶的教育思想。《办学公文稿》则凝聚了吴汝纶在中国处于危亡之际为救亡图存而改革教育的诸多思考,是研究考察吴汝纶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重要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吴汝纶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全面阐述了吴汝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征,肯定了吴汝纶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指出了它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吴汝纶不但文学思想上承传了曾氏衣钵,其用人思想也颇具曾氏遗风.曾国藩重视人才,善于用人并在用人过程中培养人才的思想,在吴氏的具体行事中都有所体现.吴汝纶在用人思想方面受到曾国藩的影响,仅仅是其所受曾氏影响的一个很小的侧面.但是从这一侧面,恰恰可以看出曾国藩对近代文化的影响之大、之细微.  相似文献   

7.
近代教育改革先锋、桐城派古文大师吴汝纶从"皓首穷经"转向学习宣传西方思想与教育制度。从他的匡世哲学、勇于破旧、思维超前、与时俱进、忘我奉献等方面归纳提炼其人格道德的魅力,折射出他深层思想特质,昭示今人学习这种精神。  相似文献   

8.
1902年吴汝纶赴日本考察教育,写成《东游丛录》一书,为清末新学制的建立提供了蓝本。访日期间,他关心中国留日学生并且主张聘请日本教习。吴汝纶在教育方面的努力为中国教育近代化做出了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吴汝纶与京师大学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汝纶是清末著名的教育家,担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并赴日本考察教育,是他个人教育生涯中的辉煌一页。本文较详尽地介绍了吴汝纶受任总教习的曲折过程,以及他为了寻求近代教育的真谛,东渡日本悉心考察,为中国近代教育制度建立有筚路蓝缕的肇基之功。  相似文献   

10.
柳春蕊 《东方论坛》2008,1(1):41-46
清代河北一地古文兴盛得力于张裕钊、吴汝纶的倡导,贺涛潜心于古文教育也使得北学中的古文之学有了显著发展,此一现象都是以莲池书院为中心而展开的。可以说,莲池书院与有清一代河北学风演变、士风转移以及吴汝纶古文圈子的形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伍子胥散论     
伍子胥是吴国的忠臣,他从长远考虑,竭力主张灭越,但他的意见未被夫差采纳,反而被夫差杀害。后来吴国遭到越国的偷袭,夫差这才意识到自己错杀了伍子胥,于是他为伍子胥立庙设祭,即是忏悔,又是安抚。吴人和越人都尊伍子胥为江海涛神,是怕屈死的伍子胥亡灵变成厉鬼作祟。伍子胥在筑吴国都城和伐楚战争方面是有功于吴国的,然而他是楚人,他为了报家仇而不惜引敌国之兵攻入祖国,烧杀抢掠、奸淫妇女,还惨无人道地鞭尸,实在不值得后人称道。  相似文献   

12.
从吴融和韦昭度关系的角度可见吴融的政治命运和其诗歌创作。韦昭度之死是唐末藩镇势力侵陵帝室的结果;韦昭度之死作为吴融的重要的人生记忆影响了他的一生和其诗歌创作;韦昭度之死给吴融诗歌增加了一种凝重的品格。  相似文献   

13.
吴晓邦在长期的舞蹈表演和教育生涯中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新舞蹈艺术,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全面、丰富的舞蹈教育思想。回顾了吴晓邦的舞蹈教育生涯,进一步挖掘吴晓邦舞蹈教育思想的舞蹈教育实践和理论,以期探讨新时期吴晓邦舞蹈教育思想对中国舞蹈教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前学术界对吴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吴均体是什么”的争论上,而对其诗歌渊源等问题讨论不足。吴均从汉魏、晋宋、齐梁诗歌中多方接承,转益多师,终于形成其诗歌的独特风貌;其诗歌能够将“表现”与“再现”结合是其诗歌能够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对清代乾隆年间江苏戏曲家吴恒宣的家世提出不同见解,认为邓长风先生《明清戏曲家考略》对其家世的考证值得商榷。通过对吴恒宣的《关中阡表》及《云台山志》、《朐海诗存》、《海州直隶州志》等史料解析,认为吴恒宣的父亲由于考试而入籍淮安府山阳县,由于这一层缘故吴恒宣称自己的籍贯是淮阴,而事实上其家自歙县迁朐后一直居住在海州经营盐业;吴恒宣父亲的原配、继室皆程氏,吴恒宣当为其父原配所生;吴恒宣与吴用晦应为堂兄弟,并非同父异母关系。  相似文献   

16.
西晋之治乱存亡 ,与武帝立嗣及由此引发的统治集团的斗争密切相关。在此过程中 ,齐王攸夺嫡问题尤为关键。武帝当政前 ,其继嗣位曾受到其弟攸的威胁 ,故其称帝后即以子衷为太子 ,以断绝攸进位之望。然衷弱智 ,无法理政 ,朝臣屡议废之 ,并提议以齐王为嗣。这触怒了武帝 ,在杨皇后及贾充党与的操纵下 ,武帝不仅确定以惠帝为嗣 ,而且逼迫齐王攸就国 ,致使其愤恨而死 ,同时对拥戴齐王的“清议派”士大夫进行严厉打击 ,激化了统治集团内的斗争 ,留下了无法克服的隐患  相似文献   

17.
傅山提出“四宁四毋”,究其内因,既与他所处的时代及他的政治立场有关,更与他的思想观念有关,本文即从傅山的艺术思想入手,重点分析其“异端”思想和地域文化观念,以求探寻其与“四宁四毋”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吴梦窗五首重午词以及相关词作,考定出梦窗约在嘉定十五年(1222)前后,即青少年壮游期间曾至淮安,途中滞留扬州,与一位歌妓相恋并最终天涯揆离。回忆这位扬州歌妓亦即楚伎,构成了梦窗此类词作中重午情结与年少情怀的双重色调。  相似文献   

19.
全椒吴氏家族与扬州关系密切,扬州的人文环境和吴家先辈的扬州经历使得吴氏子弟尤其钟情扬州.扬州给予吴烺诸多营养,扬州生活成就了吴烺文学、学术以及思想等方面的造诣;祖辈兴家的自豪与家业衰颓的悲伤,吴烺于此皆能找到寄托.吴烺与一大批学者的扬州交游唱和等也促进了扬州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另一方面,吴烺扬州经历及文学创作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所历经的种种苦难与不幸,说明了封建家族与封建时代文人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否定吴承恩是百回本《西游记》作者的人有各种理由,其中有一条就是吴承恩不懂金丹大道。通过对吴承恩《射阳先生存稿》的阅读整理发现,吴承恩对于金丹大道非常了解。他在诗文中多处谈到金丹之道,涉及到许多道家典籍,而且有一定的深度。加之在吴承恩周围的朋友中,有许多人的佛道知识十分丰富,并热衷金丹之术,这是当时的时代风气。多方面事实分析证明,吴承恩颇通金丹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