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哈代的宗教观是一种"进化向善"的宗教观,是一种摒弃一切形式主义而强调内心虔诚的宗教观.哈代对基督教形式主义信仰实践的批判,对基督教情感道德的讴歌和现实价值意义的肯定,则是通过小说创作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哈代的宗教思想经历了从信仰、怀疑到最终否定等几个阶段。社会的转型、科学的发展以及达尔文进化论的传播都对哈代宗教思想的变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抨击了基督教僵化的信条,表明了自己鲜明的宗教观。  相似文献   

3.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中的基督教精神包含博爱与宽恕、原罪与救赎、《圣经》意象和典故的使用,不乏对腐朽的教会和虚伪的神职人员的揭露,对压抑人性的宗教教义的反抗,带有反叛倾向和异教色彩,体现了哈代矛盾的宗教观。  相似文献   

4.
有一种观点认为,哈代的思想与基督教观念格格不入,其立论的依据主要来自《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这两部哈代的力作。其实,这是对上述作品的误读。本文通过对这两部小说的分析,着重阐明:哈代之所以能使维多利亚时代基督教会奉为神圣的道德观、婚姻观露出“吃人”的狰狞面目,恰恰在于他自觉运用了基督教的两面明亮的镜鉴──动机论道德观和“爱人如己”这一最基本的教义。  相似文献   

5.
论哈代小说的神话精神姜晓梅众多的艺术家们试图在作品中唤回那种神话境界,那种自然的神秘感以及近于神灵的人类形象。英国作家哈代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自己的小说中使用了基督教与异教的种种典故,制造了一种神话氛围,构筑了自己的神话世界。这个神话世界存在于哈代所生...  相似文献   

6.
雨果的宗教观与创作吴邦文雨果并不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然而他生长在基督教文化土壤中,活跃在基督教又成为热门话题的时代。他的文学发展观、他的审美理想、他的创作实践又不能不受到基督教人文精神的影响。在《<克伦威尔>序》中,雨果朋确宣称:一种精神的宗教,取代...  相似文献   

7.
哈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系列除《远离尘嚣》外,《还乡》、《一双蓝蓝的眼睛》等作品中也有着拔示巴的原型。通过比较她们的经历与性格可以看出,哈代对于基督教文化的精神内涵的深刻体会和娴熟的运用圣经原型人物的高超手法及其深沉的基督教情怀。  相似文献   

8.
论夏多布里昂矛盾的宗教观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多布里昂独特的宗教观与其文学创作有紧密的内在关系。作家心中呼唤一种全新的社会秩序,他在努力寻求使社会重归安宁的方法而不得之时,不知不觉转向了宗教的超自然力量上。表现在《基督教真谛》里,构成褒崇基督教,同时又渎神的夏多布里昂精神。同时在自然神观与矛盾的人性观的基础上,夏多布里昂开拓出独树一帜的美学观与创作理论,即文学作品真实的艺术效果应来自感情题材,而不是来自理性。夏多布里昂创造的那个"基督教",是一种异教和基督教混合的东西,这里面充满了对自然神教的赞美、对感情的推崇和对禁欲主义的抗议。  相似文献   

9.
从社会历史批评的视角出发,通过文本细读和对《无名的裘德》创作的时代背景的分析,表明作者哈代在该小说中通过对基督教的爱情婚姻规范的挑战以及对基督教的残酷与无情及虚伪和无用的揭露对基督教予以了深刻的谴责和批判。  相似文献   

10.
并不是盲目地遵从或选择反叛基督教的艾丽丝.沃克,通过小说人物的成长历程,对基督教、对上帝作出了浓墨重彩的沃克式的图解和阐释,不但颠覆了传统基督教关于上帝是个白种男人的观念,也颠覆了黑男人面对黑女人时自我赋予的上帝地位,大声喊出:上帝就是我自己,上帝是个黑女人!这一特具解放意义的宗教观是《紫色》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相似文献   

11.
小说《还乡》(The Return of the Native)发表于1878年,许多批评者认为《还乡》是哈代悲剧创作的真正开端,因为从这部小说开始,哈代一改先前那种歌颂田园生活、抒发田园理想的风格,转而去描写农民的悲剧命运,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冲突和斗争,同时也开始对产生这种命运的因由倾注了大量的思考。然而先前的评论大都从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的变化对人物命运的影响这个角度来阐发这一问题,本文则试从另外一个角度———神与人的关系,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以发现哈代浓厚的基督教情结。  相似文献   

12.
在近年来的中国莎学研究中,莎士比亚与宗教,特别是莎士比亚与基督教的关系成为中国学者颇感兴趣的一个课题,围绕着这一课题从1990年到2000年10年间共发表论文近20篇,探讨了莎士比亚的宗教观、《圣经》与莎剧、莎剧中的基督教因素等。  相似文献   

13.
从新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哈代最后一部小说《无名的裘德》,可以看出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反省。阿尔都塞认为,宗教、教育和家庭等体制都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其作用无非是“保障生产关系的复制”。在《无名的裘德》中,哈代无情抨击的正是基督教会、高等教育和婚姻制度等维系西方社会的主要支柱。在建筑界从业的经历赋予哈代独到的眼光,使他能够从建筑学的角度审视这些上层建筑的领域。小说中的基督寺大学集教会和高等教育于一身,是裘德一心向往的“光明之城”,结果是那所学府的哥特式建筑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幽暗城堡,将他拒之门外。他和表妹苏·布赖德黑德因同居而违背了西方社会的婚姻制度,被视为“有伤风化”,遭到社会无情的迫害。裘德在黑暗中溘然而逝,哈代的小说创作随之化为绝响,标志着作者和他笔下的主人公对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最终弃绝。  相似文献   

14.
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自幼深受基督教文学和古希腊神话文学的影响,在其经典小说《苔丝》中有大量的神话原型人物以及意象,原型的注入使小说人物的性格更为鲜明,同时渲染了小说的悲剧气氛,也从结构上赋予了小说一种浑然天成的悲剧气质。  相似文献   

15.
艾丽斯·沃克(Alice Walker)是一名妇女主义、环保主义和精神主义的倡导者。其作品以研究黑人妇女的宗教观和宗教经历为基础,并以"精神的幸存"为主题,但与基督教信仰准则迥然有别。小说《紫颜色》体现出沃克的精神世界是对美国基督教文化的批判和超越,是对非洲传统宗教文化的继承和回归。她的作为"祈祷辞"作品的精神意义不仅在于祈求一个和谐大同的世界,更在于改变世界中的宗教,种族和性别压迫,让世界更加美好与和谐。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宗教教观与以往一切宗教观的本质不同,就在于它是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迄今为止最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是迄今最为科学的宗教观。对它的涵义需要全面的把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内容丰富的关于宗教和宗教问题的思想和实践理论体系。在我国出现了几种对马克思宗教观本质的理解的几种观点,在这里对这集中观点进行梳理尽而对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命题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7.
托马斯.哈代的名著《德伯家的苔丝》是一部能够充分体现哈代宿命论思想的小说作品。本文从哈代生活的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以及达尔文的进化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等着手,论述了哈代宿命论思想体系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并结合宿命论常用的手法:巧合和预示,对宿命论思想在作品《苔丝》中的体现进行分析。本文作者认为,哈代的宿命论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宿命论,而是借宿命论来批判资本主义道德观。  相似文献   

18.
十一、十二世纪以后,西欧城市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引起了阶级关系深刻的变化。基础的这一变化,必然要反映到上层建筑上。由于当时正统的基督教义在思想上占统治地位。新兴的阶级也就把自己的要求首先表现在宗教观点上。德国的神秘主义者艾克哈特(J.Eckhart,约1260—1327)是最早系统地对正统基督教义提出异议的人,在这个意义上,他可以算是西方宗教改革的先驱者。  相似文献   

19.
<德伯家的苔丝>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从苔丝的命运中,我们可以看出<圣经>对哈代的影响.<圣经>的意旨已深深地渗透在<苔丝>这一作品中.甚至书中的每个主要人物都可以从<圣经>故事中找到原型.哈代没有摆脱悲观、宿命和宗教习俗的影响,但他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小说意象的组合,无疑又对社会伦理道德和基督教义进行了讽刺和抨击.  相似文献   

20.
哈代诗歌中有大量以死亡为主题的死亡诗,展示了哈代独特的人生感悟和审美体验。哈代强烈的、独特的死亡意识,在他的死亡诗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哈代死亡意识的产生受生活背景、先人创作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他通过妻子的悼亡诗和描写想象中的死亡来诠释他的死亡观,哈代认为死亡是对生活苦难和不幸的摆脱,是对生活的一种胜利,死亡是对生命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