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鲍宗豪 《社会科学》2005,(9):99-110
中西方不同时期的城市文明成果,凸现的是人的知识、能力、智慧和创造,是人的进化和文明在城市文明上的反映。如果说“城市文明”的概念强调和展示的是“城市文明”演进的自然逻辑(其中蕴含着人在不同时期对城市文明的贡献),那么“文明城市”概念突出的则是人对城市文明的自觉意识、自觉活动、自觉创造,当代中国各大城市开展的文明城市建设,体现了当代中国人对城市文明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2.
李晓年 《学术探索》2006,42(3):48-51
现代西方文明协调发展论是对资本主义文明发展及其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理论反思的成果。其主要内容:协调发展的文明系统论,揭示了文明的协调发展实质,指出文明是包含经济、政治的文化等因素的相互协调的整体系统;世界历史的文明统一体论,表明世界文明是多元发展、相互交流及具有统一性的整体;社会危机的文明批判论,揭示了现代社会危机的实质是文明的失调与对抗,指出摆脱危机的出路在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南京师范大学龚廷泰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研究———从卢卡奇到德里达”(项目批准号:02BFX004)2006年4月结项,成果鉴定等级为良好。最终成果为专著《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研究》。该项成果系统地考察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思潮的历史脉络,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思潮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的主要代表性人物,主要流派的著作、观点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者遵循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既没有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全盘肯定,也没有对他们一概排斥,而是深入其法学理论逻辑的内部,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4.
一 从文化形态上看,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明土壤上产生出来的思想成果,其思维模式、理论样式都具有西方文化的特点,这些形式和特点与中国文化及中国人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特点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5.
《文明小史》展现了二十世纪初西方文明侵入中国的动态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半殖民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文明的不同接受态度、价值立场与身份变迁,揭示了中国社会在西方文明碰撞下的结构失衡与分崩离析。面对西方文明,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表现出了不同的半殖民特征:官员将西方文明的各个部分与质素进行区分,对西方殖民主义怀着惧怕谄媚的态度,对西方思想文明又充满仇视;青年学生对殖民主义的抵制终究敌不过西方的文化殖民话语,被西方收编,并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表现出对西方文明的认同;底层民众亲身感受到西方商品带来的舒适便捷,因而对西方文明充满羡慕和向往,同时不得不承受殖民主义带来的民族屈辱,进而产生自我矮化、自我殖民的心态。小说为现代中国文学的文明书写提供了范型。  相似文献   

6.
文明转型是中西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西方需要克服现代性的文化危机,中国则要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在此问题域中,我们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实践和文化成果。基于马克思主义传统而可能的"革命——建设——改革"中国道路既蕴含着对现代性文化危机的克服,也表征出中西方文明的融合与更新的可能,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文明新秩序的重要历史实践。易言之,基于中国道路而可能的中华民族复兴既包含着现代化的主张,也意味着开启一种新的文明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陈晓阳 《阴山学刊》2006,19(3):74-78
西方文明兴起较晚,当希腊、罗马文明兴起之时,近东已有上千年的文明.因而西方文明不可避免地受到古老近东文明--苏美尔、巴比伦、埃及、波斯诸文明的影响.尤其是近东各民族的宗教和神话对希腊、罗马乃至基督教的影响甚为久远,经由他们的融合吸收、加工提炼,最后成为今日西方文明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近现代以来的都市化进程和都市文明,其中最为"先进"的步伐和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从一开始,就是与中华文明传统所主宰着的广大区域的国家建构相背离的:起初,作为西方殖民主义扩张的一部分,它在政治上游离于国家主权和疆界的边缘地带;后来,它在文化上更加倾向于自觉不自觉地认同西方文明及其价值理念:"它的生活时尚和步伐紧跟伦敦、巴黎和纽约,它的日常生活与其说与中国其他部分相连,不如说同西方现代都市文明息息相  相似文献   

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岩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方近现代政治哲学流派批判与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项目号:04BZZ003)近期结项,成果鉴定等级为良好,其阶段性成果《政治哲学论纲》(论文)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最终成果是专著《多维视角下的西方政治  相似文献   

10.
法治思想起源并完善于西方社会.中国建设法治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西方成功的法治经验和法治文明的成果.但是中国的法治建设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其法治现代化的道路必然不同于西方社会,具体表现在中国和西方近现代法治理念的区别.文章以自然法思想对法治理念的影响为主要视角,分析两者的区别,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1.
政治文明从静态的角度指的是人类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从动态的角度指的是人类社会政治实践的过程,它包括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三个层次.中国古代政治意识文明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其代表人物为孔子、孟子,其主要思想表现为对圣人的"德治"、"仁政"的张扬和对"民为贵"的民本主义的推崇.西方古代政治意识文明的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代表人物为亚里士多德,其所宣扬的是"主权在民"的民主思想与法律至上的法治思想.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后,蜂拥而入的西方经济学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而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时俱进在困境中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导位置,全面吸收西方经济学一切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13.
宪法秩序有赖于文化的支撑.中国传统文化欠缺宪法成长的精神根基,因而必须对其进行创造性转换.中国特色的宪法文化应是西方文明成果的宪法观念与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文化的契合,它具有现代性、民族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4.
西方思想史上的“文明”概念在出现之初就隐含了高低、优劣的二元对立结构.这种建立在进化论基础上的文明图谱以现代西方社会为模板,在确立西方霸权地位的同时,也为全球殖民扩张找到了依据.马克·吐温对西方文明的全球化现象非常关切,对土著文化的消亡表示痛心.在1897年出版的游记《赤道环游记》中,他对西方“文明人”的野蛮行径予以痛斥,对异域文明进行了“厚描”式再现,并建议西方人摒弃那种妄自尊大的殖民心态,在文化交流中完善自身的文明社会.而这一点和当代社会对文明的理解有一定的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15.
西方生态文明理论在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各执一端,割裂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内在统一关系,仅仅从生态价值观的维度探讨生态危机的根源与解决途径,其目的是维护中产阶级的既得利益和资本对利润的追求,秉持的是否定发展中国家发展权与环境权的“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立场,其理论是维护特殊人群利益的特殊维度和地区维度的生态文明理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吸收西方生态文明理论的积极成果和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创造性转换的结果,他提出了以“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以及“地球生命共同体”概念为基础的生态本体论,以生态优先为导向的“和”的生态文化价值观以及“环境正义”的价值诉求,辩证地处理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和人类情怀的价值取向,在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转换为新的发展方式,在生态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德法兼备”的社会主义生态治理观,把捍卫民族国家的发展权与环境权与促进民族国家消除贫困和全球环境治理、全球共同繁荣有机结合起来,是超越西方生态文明理论的普遍维度和全球维度的新型生态文明理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李光耀时期新加坡政治文化文明建设的主要经验,就是较好地实现了中西方政治文化文明的和谐交融。他们善于吸收利用古今中外的一切人类政治文化文明成果,能巧妙地选择中西多种政治文化精华,加以适当揉合,并且与新加坡的特殊国情相结合,创立了有利于新加坡现代化发展的先进的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7.
耿立卿  吴夺 《理论界》2007,(3):104-105
思想启蒙是西方代表新生产力的思想家为打破传统的束缚而提出新的思想和新的主张逐步形成系统的理论,在促进西方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中国有着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国情,中国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上层建筑中的政治精英领导的结果。本文将在对比中西方社会发展不同模式的基础上,合理借鉴西方的优秀文明成果,更好地探究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发展进路。  相似文献   

18.
刘文明 《江海学刊》2024,(1):176-185
19世纪,西方主导的国际政治中形成了一种以“文明国家”概念为核心的“文明标准”,世界由此被划分成“文明”与“野蛮”两个部分,这种观念在西方主导的国际政治中产生了长期影响。20世纪下半叶,英国学派率先展开了对全球化时代“新文明标准”的讨论。而在回应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过程中,学术界开始关注多元文明和文明对话的重要性。但西方学者的讨论大多没有摆脱单一西方文明的视角,仍带有西方中心论色彩。全球化时代需要一种由不同文明共建的“全球国际关系学”,在其构建过程中,中国传统文明观中的和平思想有可能成为破解西方文明观中的“文明—野蛮”二元思维和“文明冲突”论,构建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的国际新秩序理论的重要非西方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东岳论丛》2021,(1):29-37
郁达夫留日小说在显性层面贬抑传统中国,又在象征、隐喻、寓言的层面颂扬传统中国,将其作为对抗西方文明、克服身份危机的文化策略。其主人公歆羡西方文明又为西方文明所否定,由民族屈辱感获得民族自觉,使得主人公文化身份与民族身份从分裂走向统一,破除了对西方文明的崇拜并发起对西方文明的抗争。以往的研究将郁达夫的留日小说看作东方主义叙事,固然有助于说明郁达夫的文化倾向,却将其认同危机简化为东方主义心态,消除了反抗的可能性和主体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初论文明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史研究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学者着手研究较早,但对“文明”一词的理解存在较大分歧。我国学者的研究刚刚起步,而对“文明”一词的定义也不能令人满意。其实,“文明”与“文化”一样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文明”比“文化”的含义更广,人类脱离了原始蒙昧时代,便开始了文明社会的历程,开始了文明的创造。文明史是历史,但不同于一般历史,文明史研究应该在对人类历史进行完整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将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的历史作为一个发展、进步的过程来观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探讨和阐述与文明有关的问题,力求全面地总结人类历史上创造和积累的一切文明成果,揭示文明的起源、孕育和演进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