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间文学与民俗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举行的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主席周扬同志曾对今后民间文学工作做了重要讲话,他着重提出要加强我国民族学和民俗学的研究工作。会上还分发了顾颉刚、白寿彝、容肇祖、杨坤、杨成志、罗致平、钟敬文等七位同志的《建立民俗学及其有关研究机构的倡议书》,指出“民俗学不但是我们必须建立的一种人文科学,而且我们也具备了建立它的一定条件。”(见《民间文学》1979年第12期)这些都说明了民俗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俗学是在引进和借鉴西方民俗学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翻译西方民俗学论著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出现了比较普遍的误译,妨碍我们对原著思想的正确认识,影响我国民俗学研究的顺利进行.在民俗学界开展全面的、系统的、客观的翻译学术批评是我国民俗学事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3.
辽宁凌原县民委的暴风田最近撰文指出:一、《蒙古风俗鉴》是我国开始民俗学研究的一个标志。学术界一般认为我国对民俗学的研究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的,而该文认为,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我国的民俗学也应是包括各民族在内的全中华民族的民俗学。此书完成于1915—1918年间,故我国民俗学研究的起点应以此为准。二、此书是我国民俗学研究趋向广义的上限时间标志。学者们一般认为这一时间是30年代。而  相似文献   

4.
赵沛 《学术界》2005,(2):177-183
20世纪前半期 ,我国民俗学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 ,是 1 91 8年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风俗调查会及方言调查会时期。这是我国民俗学的发轫时期。第二时期 ,是成立于 1 92 7年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的民俗学会时期。第三时期 ,是在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影响之下 ,各地民俗学研究普遍发展时期。其中 ,以中山大学的民俗学会最为重要 ,“因这是承上期而展下期的总枢纽” ,由该会编辑刊行的《民俗》周刊(后一度改为季刊 )则是这一时期民俗学研究的最主要阵地 ,其学术成就也属领先地位 ,并对中国现代民俗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文艺民俗学是我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产生的文艺新学科.20多年来,文艺民俗学取得了喜人的研究成果.文艺民俗学学科的提出和确立本身有不同的学科立足点;文艺民俗学通过高校教育、师资培训和科研切磋等多种途径培养和壮大学术研究队伍;通过构建学术理论、开展批评实践,投身文化保护等行动,使学术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和提升,学科应用色彩越来越强.文艺民俗学的前景广阔,但学科理论尚待进一步完善,如学科归属问题尚需进一步研讨、文艺民俗批评理论急需进行系统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6.
论民俗学体系的重构与应用民俗学的建设陶思炎民俗学是以传承性文化为考察对象,以神话学、传说学、歌谣学、风俗学等为基础,已发展成一门自成体系的独立学科。由于民俗学是以记述和阐释文化模式为主旨,因此其发展是对文化人类学的补充与推进。随着我国民俗学理论研究与...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的民俗学研究中,有关外来文艺理论和人文思潮的重大影响不容忽视。巴赫金的哲学人类学、超语言学理论以及类型理论对于民俗学与人类学的理论更新与经验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为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研究的范式转型提供某种理论性的说明,也可以为国际民俗学未来的实践导向提供某种伦理性的学术基础。在其烛照之下,民俗学领域对中国的民俗学研究,有了理论的借鉴参照的价值意义,这对于我国的民俗研究,以及当代整个的民俗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对于开拓新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能够真正贯彻执行的今天,民俗学的重建和发展已是无可置疑的了。在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顾颉刚、钟敬文等前辈发表了《建立民俗学及有关研究机构的倡议书》。《民间文学》和其它一些杂志已开始刊载民俗学方面的文章和资料。一九八○年四月间召开的江苏省民间文学工作者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开展民俗学研究和收集民俗文物资料的问题;九月间召开的江苏省博物馆学会成立大会上,又提出  相似文献   

9.
田兆元教授认为过去,大家对民俗学的定位很低、很普通,虽然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因素,但并不符合民俗学发展的历史定位和现实需要,民俗学应该是生活的华彩乐章。民俗学应该面向当下、面向于社会,这就需要重新诠释民俗学,政治民俗学、经济民俗学概念的提出,就是适应这种需求而产生。政治民俗学和经济民俗学都基于一个前提,即民俗的核心问题是一个认同性问题。民俗是要建构一个认同的体系。目前,中国民俗界对于仪式学的研究缺少一定的创新性和自主性,仪式美术具有非常强大的实际应用,仪式美术概念的提出将是一个新的学术课题。  相似文献   

10.
“五四”运动前夕,中国学术界对民间口头创作及民俗风情的调查与研究,蓬蓬勃勃地展开,形成了以北大为中心辐射全国的学术运动,在全国文化史上称其为歌谣学运动(或称民俗学运动)。运动的浪潮冲击到福建学界,其回响力度颇强,使福建成为二三十年代全国民俗学运动中最活跃最有学术成果的省份之一,尤其是当时厦门大学民俗学研究对于我国现代民俗学运动由北(北京大学)向南(中山大学)转移中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故此,回顾和考察这一时期厦大所开展的民俗学研究对全国民俗学史和福建文化史的研究不无价值,对今日福建民俗学研究更进一…  相似文献   

11.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能够真正贯彻执行的今天,民俗学的重建和发展已是无可置疑的了。在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顾颉刚等前辈发表了《建立民俗学及有关研究机构的倡议书》。《民间文学》和其它一些杂志已开始刊载民俗学方面的文章和资料。一九八○年四月间召开的江苏民间文学工作者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开展民俗学研究和收集民俗文物资料的问题;九月间召开的江苏省博物馆学会成立大会上,又提出了举办民俗  相似文献   

12.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能够真正得到贯彻的今天,恢复和建立民俗学的问题已经提了出来;从而,收集民俗文物资料和建立民俗博物馆的问题,也应该被我们博物馆工作者认真考虑。现就此发表管见如下:一、民俗学的历史和前途民俗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重要学科,就国际范围说,它约有一百年的历史。在我国,它兴起于五四时代,当时是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由收集歌谣开始,发展到研究民间风俗习惯和信仰等。一直到三十年代,我国民俗学都处于发展中;抗日战争时期,开始冷落下来。中  相似文献   

13.
试论明代的影戏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影戏,是我国一项传统的,综合性的民俗艺术,它涉及多种学科。故自“五四”时期民俗学在我国兴起以后,即为一些民俗学家所注意,如顾颉刚、吴晓铃、佟晶心、李家瑞、常任侠等前辈学者,对影戏的研究都有杰出的贡献。建国以后,一代新兴的民俗学工作者在这块民间艺术的园地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几年来,影戏在农村恢复发展很快,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影戏的演出活动受到了国家政府的重视,影戏的研究逐渐  相似文献   

14.
公共性扩展是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迫切要求,从公共性扩展的新范式出发,本文将民俗学分为专业民俗学、政策民俗学、批判民俗学、公共民俗学四类,为解决民俗学学科发展的范式困境提供了全新解决思路。在公共民俗学视野下,提出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共转向关联机制,民族社会工作介入助推非遗从保护性到发展性转变,提出非遗保护整体观视野下文化保护与发展政策方向。  相似文献   

15.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能够真正得到贯彻的今天,恢复和建立民俗学的问题已经提了出来;从而,收集民俗文物资料和建立民俗博物馆的问题,也应该被我们博物馆工作者认真考虑。现就此发表管见如下: 一、民俗学的历史和前途民俗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重要学科,就国际范围说,它约有一百年的历史。在我国,它兴起于五四时代,当时是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由收集歌谣开始,发展到研究民间风俗习惯和信仰等。一直到三十年代,我国民俗学都处于发展中;抗日战争时期,开始冷落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这一门以人民群众的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本来应该得到健康的  相似文献   

16.
高雅楠 《理论界》2012,(2):146-148
庙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在现代社会中承担着继承和发扬民俗文化的社会功能。庙会研究一直是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从古至今很多学人对庙会做了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本文就国内外庙会研究文献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民俗学经历了一个恢复、嬗交和发展的历程,至今,依然处于学科不断完善和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中国民俗学研究最重要的是呈现出具有鲜明当代特征的理论形态.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民俗学科的重新认识,二是对民俗学范畴的体系拓展,三是对民俗学研究的范式转型.  相似文献   

18.
《学术探索》2013,(10):F0002-F0002,F0003
《西南民族节日文化》一书运用民俗学、神话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对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一节日祭祀作了系统的剖析。从纵向上阐述了节日大多起源于祭典的规律,并从横向上梳理了西南民族节日的形态、类型、特点等。在大量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并运用了“以民俗文化研究为基础,以神话哲学、文化精神研究为先导”的民族文化研究方法,体现了从神话原型着手探寻民族节日深层内涵的理论特色。还以文化变迁的视角,对民族节日与当代边疆多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转型的关系做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发展较快的新兴学科如社会学、文化学、民俗学,语言学、出版学、编辑学与方志学等都面临着概念研究问题。一些古老的学科在发展更新中也在不断地提出和引进一些新的概念。但是不少学科对概念的研究、理解和使用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澄清或进一步探讨,谨此略陈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20.
民俗学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的主要学术力量,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家"多数由民俗学者变身而来。民俗学者们普遍认为,参与非遗保护运动是民俗学不可推卸的社会职责和学术职责,同时也是一次新的历史机遇。可是,作为一门常规科学,民俗学的处境却显得非常尴尬:学术与时政的结盟必然导致学术独立性的丧失;常规研究的停滞也将进一步削弱民俗学在整个学术格局中的学科地位;对基础研究以及既有范式的放弃必将导致民俗研究后继乏力;而一旦非遗保护运动落幕,久违了常规研究的民俗学家们必将进退两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