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元代清官戏是在元代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主要受到元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因素的影响,不同于明清以后的清官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本文仅就元代清官戏的时代特征,从主題、清官形象及清官断案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粗略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四人帮”垮台以后,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新得到了贯彻。“清官”与清官戏这一禁区终于被冲破了,不仅得到毛主席、周总理赞扬的清官戏《十五贯》重上舞台,而且文艺界与史学界对“清官”与清官戏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清官”一词,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了,如《梁书》卷20《刘季连传》(《南史》卷13同)说他“早历清官”。他是南朝刘宋王朝的宗室,“早历清官”也是在刘宋时期。这里所说的“清官”与本文讨论的“清官”含义不同,那时的“清官”,是指被名门望族,特别是北方来的名门望族所垄断的一部分被认为是“清要”、“清贵”的官职,如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清官情节的文化渊源和元杂剧中清官情节产生的社会思想文化背景及元杂剧中清官艺术形象,剖析了元杂剧中清官情节产生的时代意蕴,即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进一步加剧,吏治的黑暗,权势的肆虐,民怨的沸腾,是元杂剧中清官情节产生的原动力,元代杂剧作家的悲恨与幽愤、狂狷与宣泄、忧思与呐喊、求索与抗争的复杂心态是元杂剧中清官情节产生的催化剂,一个不畏权贵、刚直不阿、朴实练达、爱憎分明、疾恶如仇、为民请命、为民除害而又机智果断的带有浓厚传奇色彩的理想化人物——包拯清官艺术形象是元杂剧中清官情节最生动而鲜明的展现和聚焦。  相似文献   

4.
在《玎玎珰珰盆儿鬼》这部戏里,包待制在自我介绍时的"法正天心顺,伦清世俗淳。笔题忠孝子,剑斩不平人"道出了一位清正廉明、执法不阿的清官的心声。元杂剧包公戏所表现的清官文化主要是借塑造包公这个清官形象反映出来的。包公这个清官形象从产生到发展,直到元代成熟定型的一系列过程,以及元杂剧包公戏作家显露出的清官思想,这些都呈现阶段性特点而且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元杂剧包公戏中的清官形象,是剧作家们清官思想的体现,是借古喻今,彰显社会现实的利器。其表现出的清官文化更有一定的社会原因和意义,值得我们重点探究。  相似文献   

5.
清官文学的成因是现实苦难的显影、民众诉说苦难心理以及文人拯救苦难情怀三者的合一。通过清官文 学的成因分析表明,清官文学的产生完全是文学自身生态机制作用下的结果。清官文学的合理价值集中表现为 它的现实品格。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视野中的清官司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拟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独特视野出发,对于清官信仰的民间意识、清官司法的理性认识能力、清官司法的权力界限以及清官司法的社会意义和法律意义四个方面进行检讨  相似文献   

7.
包公是中国清官文化的符号。清官文化在中国的形成和延续,反映了在君主专制的封建时代,无权无势的底层民众对清明政治的期待和对主持正义、为民伸冤的清官的祈盼。中国清官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以儒家的民本思想和封建道统为核心。清官廉臣虽有缓和社会矛盾、为巩固封建帝制服务的一面,但他们刚正不阿、惩恶扬善的道德人格却有超越时代和阶级的普适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清官意识始终是一股制约民主政治发展的阻力。产生于封建社会的清官意识并不因我国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发生深刻变化而自动地退出历史舞台,印证了马克思“死人抓住了活人”的论述。本文试图在剖析清官意识产生的深刻原因的基础上,向人们昭示清官意识的严重危害与后果,以澄清人们对清官意识的种种模糊认识。一清官意识产生的深层动因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清官意识属于封建思想的范畴,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民主精神,所追求的民主价值目标是格格不久的。为什么这种封建社会的清官意识还象幽灵一样纠缠着人们…  相似文献   

9.
清官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法律人,具有明显的法律人格特征。古代清官法律人格的外在表现既体现在司法活动的断案上,又体现在他们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古代清官法律人格的内在精神主要体现在其道德品质、知识结构和价值追求上。清官的法律人格是中国特定的文化塑造出来的,这种人格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的矛盾和冲突,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是,清官框扶正义的社会效果非常有限,而且麻痹了平民百姓的抗争行为,对中国的法治建设造成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清官思想是中国社会一种极为普遍的政治文化心理,尽管时代变迁却依然延绵不绝。中国古代清官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士大夫的推崇和广大民众的敬仰;这种魅力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清官思想并非与现代社会水火不容,不应予以全盘否定。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清官思想,汲取其中所蕴含的积极因素,并引导其进行现代转化,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清官戏是我国传统戏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人们对它的认识并不一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四人帮”和他们的顾问对清官戏进行了大量的诬蔑和歪曲,迄今流毒并没有完全肃清。因此,正确评价清官戏还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孝亲、忠君、爱民——清官政治思想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官政治思想为"孝亲、忠君、爱民"三位一体建构,其核心是"忠君"."忠孝"思想观念是专制王权政治体系中最基本的政治道德规范,在政治生活中表现为臣民对君主具有绝对义务之政治观念.清官政治思想中的爱民思想源于儒家"仁政"与"民本"学说.在清官政治思想中三者结合在一起,形成"孝亲、忠君、爱民"三位一体的政治思想模式,成为指导清官做人从政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3.
所谓"清官",即清廉自律、秉公为政之官。雷州半岛在清代涌现出大批清官,他们重操守,绝苞苴,洁身自爱。痛民痛,急民急,爱民若赤。建学校,育士子,着眼长远。这些清官产生的原因在于科举制度的遴选和清初的几代皇帝在吏治上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四人帮”为了打倒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实现其篡党夺权的罪恶目的,曾对历史上的清官,大加讨伐。他们煞有介事地声称:“清官不清”,甚至说什么:“清官比贪官更坏。”其理论的荒谬,简直达到惊人的地步。随着这伙“左”得出奇的“理论家”  相似文献   

15.
盐城历史上的清官言行与廉政文化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清官在历史上的地位、作用及其廉政文化建设,对于以史为鉴,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神的人格化是唐代农民信仰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农民所崇祀人鬼神大多是世间凡人转变而成,它们大都是历代的清官循吏,具有人的身形、人的个性。农民对清官进行神话,加以崇拜祭祀,希望成为神灵的清官循吏能够惠泽于其身,由此形成了一种十分敬畏又有所需索的功利性宗教信仰观。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的清官戏是古典文学范畴里的一个部分,也是高等学校古典文学教学中的课题。所以,我们要科学的予以历史地评价,还它以历史的本来面貌。中国文学在它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具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发展到元代、明代、清代阶段,在古典文学的范畴里出现了不少清官戏,从此谁也不怀疑在当时出现了不少清官这个事实。清官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清廉,为百姓办好事。官而清与官而贪相比之下总是清官比贪官好。而那种认为软刀和硬刀或一丘之貉的看法未免有些欠妥。看过《生死牌》或《三女抢板》的人,大概都记得那个挺身出来制止和反对地方大豪强大恶霸挽救了两家人性命的巡抚海瑞。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古代清官形象代表,包公是完美无缺的正义化身,在中国司法文化中,包公早已被神化.然而,如果以元杂剧《包待制三勘蝴蝶梦》为样本,在现代法治视野下评判包公,我们会发现不仅《红楼梦》中的贾雨村这位葫芦僧会判葫芦案,身为清官的包公也同样封建迷信十足,他为了所谓的结果正义,在断案中有罪推定,并不惜刑讯逼供,最终导演一场包庇凶犯、枉法裁判的葫芦案.中国司法文化中有根深蒂固的清官情节,但司法公正并不仰仗清官,其根植于法治而非人治.  相似文献   

19.
身正而囊轻     
《大明王朝1566》开播,海瑞、嘉靖的那些事儿,注定将引起舆论关注。提到海瑞,大家似乎只有一个提纯后的印象,那就是清官,大大的清官。  相似文献   

20.
读罢《南京历史上的清官》,掩卷沉思,这134个清官形象.串成了一幅历史长卷.向我们展示了南京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一个个精彩的历史瞬间.仿佛他们还未曾走远.他们的背影.我们依稀能辨.他们在指引着我们.在激励着我们。作为一个南京人又在南京工作.深深为南京有这么多这么好的清官而感剑自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