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文化的浸染和社会变革引起的文化断层,使当下我国民俗生态的保护和建设工作被扭曲或漠视,从而在认识与操作方面存在认知不全面、实践经验缺乏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使尊重民间生活样式成为社会的基本态度,认清血缘关系、庙会节庆、村落文化等所折射出的民俗文化机理,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在管理和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从整体上推进包括民俗生态保护在内的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李沅 《金陵瞭望》2011,(7):67-69
在搜索引擎里键入“南京老城南”,无数博文、图片和新闻都在述说一种情绪:留住老城南,留住南京的魂。“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南唐时的街巷轮廓,宋代的古井,明清的建筑和石板路,南京的方言、云锦、绒花、白局、灯会、盐水鸭等传统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发源于此。老城南是南京的根,南京的魂,承载着千年的秦淮风雅。  相似文献   

3.
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与民俗“内存”发生逻辑关系;而在世界遗产事业的历史中,这一关系也真切地表现出来。在UNESCO遗产事业的进程特别是推进过程中,民俗一直扮演着特别的角色。我国的民俗一如“民俗”的本义,有自己的表述逻辑和知识谱系。在我国的遗产运动中,不仅要在“名录”上表现民俗学的成色,更要在脉理上体现民俗与遗产的学理逻辑,知识产权不失为历史的切入口。文章为此提供了一些相关档案材料。  相似文献   

4.
陕北文化——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民风民俗,民间艺术独具特色,研究陕北文化对于理清中国文化的脉络,了解其对中国现当代文化艺术的影响,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物质生产民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其研究须从物质生产条件去探求各种社会思想、观点以及习俗惯制形成的根源。在这样的探求过程中,由于自然季节转换而导致生产时间与闲暇时间的划分,决定了在各种物质生产民俗活动中,休闲占有一席之地。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物质生产民俗具有了一种附加于实用价值之上的休闲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6.
面塑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民俗艺术的典型代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消费观念不断变化,面塑艺术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针对当前面塑艺术传承主体角色分化,经营和传承方式多样化的现状,提出面塑艺术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大胆进行传承和创新;充分发挥传承人的主体能动性;从多种渠道扩大传播力度,推动非遗衍生品的开发;重点挖掘面塑的民俗价值,增进面塑的社会教化功能等。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法、田野调查法以及专家访谈法,充分挖掘荷塘纱龙的历史渊源、特征及自然传承谱系;荷塘纱龙具有历史悠久、制龙工艺精致、舞龙技艺精湛、表演历程闪耀等特征;在新形式下,尝试竞技化道路、制定舞龙会演机制,创新表演形式、民间师徒式传授方式与主流教育方式结合等,为荷塘沙龙的传承提供新思路;另外,对荷塘纱龙文化、经济、维系功能以及文化媒体效应的充分利用,也是荷塘纱龙积极的传承形式。  相似文献   

8.
南京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但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猛烈的冲击,有濒危之势。科学地对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经营,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民族文化的血脉传承。文章从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谈起,对其保护方法和经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遗存的徽州文书、徽州宗谱、徽州地方志、古籍图书中,蕴藏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这些资料较真实地反映了徽州民俗活动、文化空间场所、民间信仰和宗教信仰等。解读和研究这些资料,旨在为原真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参考依据;并在了解资料内容、型式和特点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存储管理资料,更好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10.
王敏 《肇庆学院学报》2012,33(1):16-17,20
覃志端的《宝砚庄》,凝结着独特而久远的历史记忆和浓郁的民俗文化内涵,为砚都的故乡描画出一幅岭南民俗文化生活的生动画卷。  相似文献   

11.
汤雅洪 《金陵瞭望》2010,(21):64-64
近日,在南京“总统府”内从事金陵特色旅游工艺品开发的创意达人浦效信为喜迎世博会在上海举办,为向世界各地游人展现南京历史文化,发挥奇思妙想,巧创意富有文化内涵的“世博纪念扇”。  相似文献   

12.
论文就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几个与“非遗”保护相关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并就“非遗”保护要不要“原汤原汁”、“非遗”应不应该市场开发等问题作了讨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联系密切,两者相互依存;非物质文化包括精华与糟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非物质文化的精华部分;本文反对在“非遗”保护中过分强调保持“原汁原味”,赞成对“非遗”做生产性保护。  相似文献   

13.
“敛巧饭”是北京市怀柔区琉璃庙镇杨树底下村一带在元宵节的特殊风俗活动,其包含“扬饭喂雀儿”及“乞巧”之俗等.这一习俗蕴含了早期的太阳崇拜、鸟信仰以及女性“乞巧”、春耕仪式、敬老等文化元素,2008年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遗产化过程中,这一节俗转换为“‘敛巧饭’民俗风情节”,在转换过程中,它进入社会“公共”领域,从时间程序、敛取食材过程到参与人员的安排都纳入了现代秩序;同时它也被“标准化”“规范化”,具备了“现代性”“娱乐性”,但节俗的核心仪式渐趋演化为“陌生化”的他者仪式展演,文化内涵与功能变得单一化.新型民俗节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在这一形式中须注重节日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功能的多样性,应将传统节俗中的重要文化元素转换为当下社会可资借鉴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4.
守护民族传统是现代文明发展中一个文化立场的重要问题。在高有鹏的《文化现象的兼容情感》中,表现出其来自生活的实践品格与博采众长的科学品格的统一。他关于保卫传统节日,守护民族文化传统的主张与倡导.对文化保护与产业开发的论述均显示出对于历史典籍的稔熟,对于现代理论的洞彻,特别是他对于田野作业的投入与感受,构成他独特的学术勇气与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5.
福鼎饼花是福鼎地区特有的一种用于包装中秋月饼的装饰画,福鼎饼花既是月饼促销的重要手段,也是福鼎中秋习俗的一部分。福鼎饼花在20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剪纸饼花—手绘饼花—木版饼花"三次大的发展阶段,最终完成了民俗艺术从较为初级的乡民艺术到高端文人艺术的嬗变。福鼎饼花的发展进程是市场竞争与艺术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民俗与民艺良性互动的经典范例。它不但丰富了福鼎地区中秋民俗的文化内涵,而且促进了当地中秋节俗的活态发展。  相似文献   

16.
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是生活在苏州以东吴县甪直、胜浦、唯亭、陆墓一带农村妇女的传统服饰。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苏州东部水乡妇女的穿戴习俗与规范,现在作为一种文化遗留物则处于残存状态。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变迁有内外两方面原因,功能性这一内在因素的变化,是推动其变迁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保护其活态,可以通过开发旅游纪念品,建立生态博物馆,保护传承人,以及结合特殊时空等方式,进行活态保护。  相似文献   

17.
薅草锣鼓是土家族民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首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民俗体育项目。近些年来,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年轻人对本土文化缺乏认识,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存在不足,一些原生态的民俗体育项目面临消失的危险。通过对薅草锣鼓的起源、传承、演变过程的考察,探究其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有利于我国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推动我国民俗体育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情境下,民俗的内容会有所变动,或被赋予不同的社会文化意义。在当前的"遗产运动"中,少数民族知识精英正努力剔除此前国家话语中对其相关民俗"迷信"与"色情"的"污名化"标签,并极力将之"净化"或改造成为一个"正面的"或"有意义的"论述与实践。本文通过对大理白族"绕三灵"保护与传承问题的探讨,认为如何在理论及现实层面上妥善处理少数民族民俗"遗产"的历史内容与其时代性及民族性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议题。  相似文献   

19.
董波  张岩 《金陵瞭望》2009,(2):41-42
老南京是有很多习俗和规矩的。这些习俗规矩或朴实、或严谨、或细腻、或温馨……无一不体现着南京城历史之厚重、文化之悠远。21世纪的一些年轻人也许已经失去了很多关于祖先的记忆,但只要我们还生活在这座城市,我们举手投足间就不能不露出城市留在我们身上的烙印。这就是城市性格吧?这就是民俗民风吧?这就是历史的沉淀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