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阐述了《诗经·国风》爱情描写的文化内蕴,认为风诗所昭示的文化意蕴包括:揭示了男尊女卑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肯定和颂扬了对爱情的忠贞和对婚姻的专一,张扬了在爱情婚姻上自由意识的萌发和个性的觉醒,展示了具有传统色彩的“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中庸之爱  相似文献   

2.
《说文·女部》字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说文·女部》字包含了丰富多彩的女性文化这一特点,采用分类阐述的方法,描述了《说文·女部》字各个意义类别所反映的各种与女性有关的文化内容。结果表明:《说文·女部》字为我们展现了丰富的古代姓氏制度、婚姻习俗、家庭伦理等文化内容。实践证明,从汉字的字形及其字义来探讨中国古代文化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小说《色,戒》到电影《色·戒》男主人公老易形象由心狠手辣、冷酷无情的汉奸变成儒雅多情、孤独脆弱、身份模糊的男人。李安之所以没有完全按照张爱玲的原意来塑造老易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身为男人的他与身为女人的张爱玲之间的社会性别差异。在传播者张爱玲笔下,老易是基于自身女性交往体验和社会观察而进行的异性形象描摹,而接受者李安是按照他的男性体验对其进行加工和改造。老易形象的变化反映出文化传播中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关于"恶"与"非恶"的性别判断、强与弱的性别认知、情与欲的性别成见等社会性别因素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齐风》作为齐文化的主要载体和表象之一 ,以其独特的文学笔法 ,形象地反映了齐文化诸多方面的内涵。这主要表现在《齐风》反映了齐文化中的朝议制度、贵族生活、平民生活、婚姻生活、男女恋情、狩猎生活和尚武精神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所谓齐鲁文化是指先秦齐国和鲁国以东夷文化和周文化为渊源而发展建构起来的地域文化。齐鲁文化是秦汉以来中国大一统文化的主要源头。两汉时期所实行的礼仪制度与作为意识形态和学术思想的“礼学”基本上都是承源于齐鲁之学。汉王朝开国伊始 ,鲁人叔孙通就根据儒家学说为统一的大汉帝国制定了一套规范社会政治生活的礼仪制度 ,并编撰《仪品》十六篇与《汉礼器制度》 ,不仅奠定了有汉一代的礼制基础 ,而且为其后约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的礼制确立了基本模式。汉代的“封禅”与“明堂”制度也主要是在齐鲁文化的影响下形成和确立的。此外 ,汉代的《仪礼》之学、二戴《礼记》之学与《周礼》之学也都与齐鲁之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社会文化视角分析了韩国歌曲《江南Style》的流行原因.认为《江南Style》表达的是韩国中产阶层对自身生活文化的嘲讽,是韩国社会对两极分化的不满,其叙事手法则与韩国民间艺术中惯用的戏虐与自嘲如出一辙.这首歌曲所具有的后现代文化要素以及韩国特色则使其能够被世界上很多国家所接受和喜欢.  相似文献   

7.
日本学界对于《暗夜》的读解呈现出二元论的倾向。一方面是从社会批判性的视角来把握该作品,另一方面认为作品中女性人物与现实对抗的主体表现是《暗夜》创造的划时代新意。笔者认为,上述读解均存在片面性,《暗夜》是在"政治与社会性别"相交错的范畴中展开的。立足于该观点,重新解读《暗夜》,发掘明治以来日本国家的政治文化秩序。作为对照,继而考察20世纪40年代国防电影《木兰从军》被日本再利用的史实,揭示其间的政治性文化内涵。通过文学表现与历史事例的比较,客观地辨析近代日本的政治文化表象。  相似文献   

8.
《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历经41年,共拍摄8部正传2部外传,每部作品因年代不同而被赋予了不同的精神内核。《星球大战》系列电影深深根植于美国多元化文化的社会现实中,在不断发展、充实的过程中,有效传播了美国的文化理念与价值观,成为研究现代美国的社会文化发展与变化的重要载体,也对当下中国电影文化产业的输出和发展具有良好的启示与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9.
漠墨 《21世纪》2001,(2):26-27
新世纪将是个“银发世纪”。越来越多的地区会在这个世纪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可能意味着更少的发明、更少的冒险,也可能意味着出现一种更加睿智的文化 《戈列弗游记》给人们描绘了这样一个社会:在那里,生存着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叫做斯怆戈。尽管随着年龄的增长,不论是从体力上,还是从思维上来看,他们都日益衰老,但是这群人永远都不会死去。 这些怪物们具有许多吓人的特点,其中之一就是除了在自己生命早年所学到的以外,他们“不记得任何事情”,而且“一丁点学习新事物的好奇心也没有”。对于社会来讲,他们是纯粹的经济负…  相似文献   

10.
反映周朝不同时期思想文化的《周易》与《诗经》,在对待女性这个问题上,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诗经》无疑承继《周易》,不过,《诗经》收集的反映西周晚期以来的诗歌,对女性束缚之严厉,比《周易》有过之而无不及。由此也可以得出一般结论:即在男权社会较为稳定,男人们管理社会游刃有余时,就会对女性待以宽容;相反,在社会较为混乱,男人们管理社会力不从心时,就会对女性加以责难。  相似文献   

11.
《益闻录》是天主教华人传教士李杕主编的第一份中文刊物。从1879年创刊至1911年停刊,《益闻录》刊登了大量与建筑相关的新闻,为我们了解百年前的建筑活动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本文即以第1至1172期《益闻录》中与建筑相关的文本为素材,汇总得出1879至1891年间《益闻录》视角下建筑领域的概况以及《益闻录》对建筑方面报道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美国作家保罗·鲍尔斯是二战后北非最著名的流散作家。他的作品凸显了物质文化书写的重要性。聚焦鲍尔斯早期作品《在山上喝茶》《遮蔽的天空》和《让它下吧》中的物质文化书写,不难发现,物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影响人的生存情态以及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符号作为文化的物化载体,承载凝聚着民族国家的精神内核。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文学,将文化的质素统摄于语言符号之中,在所指与能指中包蕴文化的内核。作为秦地文学的早期代表《诗经·秦风》,在语言符号中既反映出了秦民族在形成过程中所积淀而成的好勇尚武的秦文化,又体现出了秦对异质文化尤其是周代礼乐文化的吸纳,从而使《诗经·秦风》彰显出多元文化的色彩。  相似文献   

14.
探讨《大学语文》课程与教材的定位问题,应超越一般中文学者原有的思维定势,直接着眼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互渗互动,直接着眼于人文科学系统中各门具体学科之间的互渗互动,直接着眼于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在有限的课时内,与其为非中文专业学生讲授中文专业的语言文字知识或语言文学知识,还不如为他们讲授汉语言文化的基本知识,拓展他们的汉语言文化的学术眼光;对于这门公共课程及其教材,与其定名为《大学语文》,还不如名之日:《汉语言文化读本》。  相似文献   

15.
文化工业即大众文化、通俗文化,在霍克海默、阿多诺极其早期的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家们那里指的就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大众文化,它首次出现在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合著的《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在霍克海默看来,文化工业具有整体同质性、标准单一化、支配奴役性、虚假欺骗性、文化商品化、个性虚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论文探讨了《朝花夕拾》开拓的寓沉重于洒脱的艺术风格 ,而《文化苦旅》则主要在两个方面继承并开拓了这一文风 :对传统文化弊端的批判 ,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的思索和探求。文章还进一步探讨了精英知识群体 (包括作家 )在当代所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7.
《色·戒》是张爱玲后期创作中最精彩的一部小说。对《色·戒》一题中“色”与“戒”进行了解读,“色”指“美人计”,也指“美人计”中出现的种种色相,“戒”指钻戒,也指戒心。比喻是张爱玲小说艺术不可忽视的表现手法。以奇崛冷艳见长,使表达更加丰富、透彻,使事物的状态得到更具冲击力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苏兰朵的小说《歌唱家》和《诗经》等都有意无意地写出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牢不可破的亲缘关系和曾经神圣的文化领域都被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渗透,越来越难以自治,处于逐渐被前两者支配的尴尬境遇中.  相似文献   

19.
《诗经》作为反映周人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女性生活状况和社会历史地位。《诗经》的作者、编纂者、注释者三者共同完成了《诗经》中女性形象的角色及其所昭示的社会意义。本文拟从德与色、色与礼两个方面加以讨论,以见出女性意识在流变的历史中的变迁,由此获得对《诗经》中的女性在这种流变中所处的地位更清晰的判断和认识。  相似文献   

20.
张闳 《今日南国》2007,(1):64-66
围绕电影《无极》引发的“馒头”官司,著名文学前辈与后辈之间的口角之争,无不体现了两代人的文化对决,一系列好大喜功的国产大片制造了一堆堆有形无形的“垃圾”,易中天说《三国》、于丹说《论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