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近年来,“重庆造”影视剧无论产量、质量和品质都在业界产生了极大影响。文章试图从产业模式角度分析“重庆造”影视剧及其产业链开发,总结出三个模式:制作与播出联合模式;本土文化与产业双赢模式;行政引导与市场运作平衡模式。  相似文献   

2.
论小说的影视改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说与影视剧在“叙事”的层面上存在着天然的美学上的可通约性 ,由此构成了小说的影视改编的艺术发生学根据。但是 ,作为两种特性不同的艺术 ,小说与影视剧更存在着美学上的不可通约性 ,由此在小说的影视改编中对“改编什么”和“如何改编”作出了限定 ,建立了改编的美学原则。本文从文艺美学和社会学结合的角度 ,针对近年来小说的影视改编的现实 ,对于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各自独立又相互缠绕的关系作出了阐述和剖析  相似文献   

3.
影视业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它所拥有的文化资源。河南省拥有少林文化、古史文化、名人文化、文学文化和山水文化五大文化资源优势,河南省现代影视产业的发展,应特别重视立足这些文化资源优势,突出中原特色,挖掘中原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和价值内涵,打造影视剧作精品,从而使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以实现河南省影视产业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中国的影视是一片湛蓝海域,以城市为名的舰船在水面上沉沉浮浮。关注这片海水,你一定会发现:南京这艘“集结号”,配备一流的文化力量、创新动力和精良的人才队伍,深知这里的水深水浅,暗流潮涌,可谓是如鱼得水。在“决战央视”、“大战地方台”、“本土创意”几场影视胜仗之后,它运筹帷幄,已经成为影视制作第一梯队上的尖兵。  相似文献   

5.
随着影视剧数量的增多及观看行为的普遍,影视剧情节之外的场景、饮食、服饰、文化等都对观众产生了明显的影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影视剧上映促成的旅游行为发生屡见不鲜。影视剧的此种宣传方式较之常规旅游宣传具有明显优势,让受众在娱乐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需要充分认识到影视剧隐性旅游宣传的方式及其独特优势,以期对这一前途无量的宣传手法有较为全面的把握。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美关于中国“入世”协议的签订,“WTO”是否会冲击国产影视剧的生产,已成为影视业关注的一大热点。  相似文献   

7.
赵锐 《金陵瞭望》2011,(1):10-16
2011年的南京文化界注定无法平静。新年伊始,一系列以重大历史题材为主题的影视剧初露真容,而为迎接建党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文艺创作,也开始“红潮”涌动:同日,“红船颂·长城长——辛卯迎春建党90周年中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启动仪式在南京举行.  相似文献   

8.
影视剧作为面向大众的艺术样式,天然地与民间故事有多方面的联系,民间故事对影视剧有多方面的价值。从起源上、艺术本质上、艺术特性上看,民间故事与影视剧联姻,具有民间故事影响影视剧的内在机制。具体来说,民间故事对于影视剧的价值表现在可为影视剧提供情节模式、人物原型、民俗资源、伦理资源、形式氛围。影视艺术家应积极学习民间故事,从中为影视剧吸取养分。  相似文献   

9.
厉恩宝 《金陵瞭望》2008,(17):19-20
自本期起,《金陵嘹望》与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联合推出《创意南京》专栏,该栏目将致力于为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鼓”与“呼”,将全力报道好我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情况,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领袖人物进行专访,并邀请专家多方对话,深度探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同时,专栏欢迎社会各界人士不吝赐稿,发表真知灼见,为我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0.
厉恩宝  邢小青 《金陵瞭望》2008,(21):100-101
目前,全世界创意产业每天能创造出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 面对创意产业在国内国外风起云涌般的发展,南京凸现出敏锐的意识和强劲的发展势头,快速步入“创意时代”: 2005年,南京首次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创造之都的基本对策;2006年,出台了《南京市文化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并制订、实施了《关于加快发展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意见》;2007年.成立了省内首家文化创意产业协会;2008年,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资助和奖励了21个单位共22个项目。  相似文献   

11.
如果把发展中的某种产业比喻为一部正在赛道上前进的赛车,那么自主创新无疑就是赛车的核心部件——引擎。引擎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赛车的行驶情况,如我市的软件产业,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十五”以来,销售收入以52.7%的平均年增长率增长,就如F1赛道上拥有强力引擎的赛车,飞速前行;又如原先行驶状况良好的拥有众多南京老名牌的轻工产业,忽视了“引擎”——自主创新的作用,偏离了轨道,慢慢的停滞不前乃至被淘汰出局。对于产业发展而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2.
我国特种兵题材影视剧近几年获得了观众的青睐,这源于一系列影片中蕴含的新时代英雄观。特种兵题材影视剧新时代英雄观的塑造中,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当下观众心理的需求。我国英雄题材影视剧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艺术性和价值性层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有利于新时代英雄形象的塑造,特种兵题材影视剧逐渐成了塑造英雄形象的最重要手段。特种兵题材影视剧从个性塑造到群体刻画,都充分展示了中国特种兵的精神内涵,起到了价值引导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热衷于从影视剧中寻找穿帮镜头,并且乐此不疲,越是热播的影视剧.就越是他们重点关注的对象,这类人被称为“纠客”。  相似文献   

14.
吴宁动 《金陵瞭望》2009,(28):22-23
南京轻纺产业集团党委认真学习传达和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十六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紧密结合南京轻纺工作实际.于11月中旬在全系统党员干部中同绕“10个重点课题”.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加快推进南京轻纺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学习大讨论.进一步理清下一步工作的目标、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薛冰 《金陵瞭望》2007,(12):64-64
“清凉山文化”,与南京文化的历史一样悠久。换个角度说,南京文化最初的内涵,应该就是“清凉山文化”。  相似文献   

16.
你听说过900美元的纯银质Gucci狗碗吗?这在今日美国,已不是什么稀奇事。稀奇的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的Petsmobility公司,着眼于狗爱啃骨头的噱头,发明了一种骨头形状的移动电话,把它系在宠狗脖子上后,主人在公司工作间隙,能随时和“小亲亲”说话。这样,“小亲亲”在家里也不会寂寞呀,因为它在谈话中会快乐地叫两声。  相似文献   

17.
产业是国家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建设现代化产业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前提。当今中国已处于全方位深刻变革的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变量因素,高质量推动产业现代化、推动产业由大变强,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建设产业强国有其规律性,需“见性、因势、循道、厚德、得法”。中国诸多重要产业在规模上位居世界前列,但在质量效益与创新等方面尚需“二次追赶”。面对全球性竞争与变革,中国需“因势”,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见性”,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创新规律、竞争规律;“循道、厚德”,围绕产业体系、基础、结构、创新、竞争力、可持续、国际合作等多维度进行战略部署;“得法”,以更好的体制机制、国内外环境来促进现代化产业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影视产业调整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中国影视产业正在加快行业和企业洗牌。目前,中国区域影视产业发展形成了影视全产业链型、影视拍摄导向型、影视投资导向型等3种类型。从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机构数量来看,北京、上海、杭州、霍尔果斯位居前列;从重点影视企业聚集度来看,北京和长三角地区占全国八成以上;从院线数量来看,全国重点城市的分布较为均衡;从电影票房来看,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4个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一线城市的票房贡献最大。重点区域影视政策主要集中在影视制作、影视播映与获奖、影视企业与人才、影视投融资与影视活动等4个方面,各区域应加大对影视剧本原创、影视制作人才、影视科技研发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重点区域根据区域特色、文化资源、政策许可等因素,选择了影视基地、影视制片、影视科技、影视政策等驱动区域影视产业发展的路径。在区域影视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背景下,各区域应加速优化影视政策和发展路径,提振影视文化消费,促进区域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张宗 《金陵瞭望》2009,(9):29-30
全球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给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升级、城市空间的“腾笼换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域的南京,处惊不乱,攻坚克难,把保增长、促转型作为当前重要的任务。化危为机,“弯道”超越,转型发展,正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那么,城市的转型发展如何实现超越传统的路径突破?城市的空间与产业布局如何进行重组才能实现空间价值的最大化?制造型城市如何尽快实现向“服务型城市”、“创意城市”和“智慧城市”的“升级”?最近,我市社科院副院长李程骅教授,在人民出版社推出了新著《优化之道:城市新产业空间战略》,对这些热点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以南京为样本城市,提出了国内城市空间重组、优化产业布局的新模式、新路径。为此,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他。  相似文献   

20.
杰姆逊在他的《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一文中提出了“怀旧模式”概念,按照他的理解,电影这一大众文化将怀旧的审美感推向高潮。中国虽然政治意识形态和西方国家不同,但面临全球化趋势的中国文化,在“众生喧哗”中无意识地将杰姆逊的“怀旧模式”运用到了中国影视剧的创作中,而这种实践也得到了大众的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