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叶维廉将中国古典美学的主流定位于道家美学,提点出“任物自然”的诗学法则。然而叶氏在对待美学史时所表现出的静止的史观和有欠踏实的考究态度,却有悖于他“任物自然”的思想主张,也与他一再强调的“面向实事本身”的现象学意旨相违逆。  相似文献   

2.
叶维廉以对东西方语言思维及文化的敏感思考,不懈追寻中国山水诗中道家的诗学中轴,并以对道家诗学传统超乎常人的理解、感受及怀恋,以诗人的触角与智慧不断地尝试古老的道家诗境语言的魅力。其语言思维上,寻求美感生成;表达方式上,应和有无本真。追求一种象出于自然的物我通明,吸取一种更加澄澈心慧的秘响旁通。  相似文献   

3.
叶维廉早期代表性论文《从比较的方法看中国诗的视境》的主要观点折射出叶氏诗学理论体系的侧重和片面之处,其背后有着鲜明的文化立场,体现了成功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4.
《秘响旁通》一文通过对"秘响旁通"的"具体经验"的条分缕析和为其寻找理论支撑、历史依托,使得哲学意义上的经验成为叶维廉诗学批评的生发点。"秘响旁通"是关于物的认识,叶维廉将其落实到以具体经验为核心的中国古典传释学、跨文化传释的"文化模子"说在各种文化冲突现象中进行思考,融汇了秘响旁通的三个层次,使其自身的诗学建构也形成一个不断交相引发的内在对话体系。  相似文献   

5.
台湾郑慧如教授的《台湾当代诗的诗艺展示》是很重要的诗学著述。通过讨论这本著作的贡献。可进而探讨一般批评家如何跨越诗评到诗学的分水岭。诗学家应有的修为,除了宏观的视野外,更重要的是文本精读细品的能力。诗学家更要有独立于诗作之外的诗学见解,以精细缜密的哲思书写自我的存在。此外,诗学家敏锐的意象思维使诗学论述免于抽象化、概念化,使论述更深入、更动人,更具有说服力。以上这些特色都在《台湾当代诗的诗艺展示》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相似文献   

6.
《故乡的小河》是献给故乡的一组恋歌。关于故乡的苦难意象和崇高意象,构成了互文关系,标示着作者所钟情的一种带有宗教意味的精神生活方式。这使乡村的记忆超越了平凡,具有了某种神性,也使“故乡”成了一方能给人以力量的精神圣地。作者的一次次精神回乡,其实就是一次次朝圣之旅,他从对故乡的回想中接受了精神洗礼,获得了生活的勇气。这当然并非出于宗教的信仰,而是基于一种坚忍的人生态度,说明世俗的人也需要精神的信仰,而这种信仰常常就来自他的内心。《故乡的小河》有一种朴素的美,有些诗稍嫌实和满。  相似文献   

7.
范晞文的<对床夜语>是宋代颇具代表的诗话专著,作者通过具体诗作的品鉴与比较,沿波讨源,重在气论和情景、虚实、曲直诸领域的理论探索,在前人的经典范例中揭示诗歌创作的得失优劣.  相似文献   

8.
和谐 真实 合适——贺拉斯《诗艺》的美学思想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罗马诗人兼文艺理论家贺拉斯的《诗艺》虽然创见不多,但也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和谐、真实、合式是其中最主要的最有价值的美学思想。当然,和谐、真实、合式在贺拉斯的美学思想中是统一的,和谐是核心,真实和合式是达到和谐的途径。从整体上看,贺拉斯的美学思想仍然体现着西方古代的“和谐”这一传统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从艺术渊源上对戴望舒的著名诗篇《雨巷》进行探讨。《雨巷》的成功与诗人坚实的中西文化的积累密切相关。文章从主题的朦胧性和诗歌的音乐性两个方面阐述了《雨巷》对法国象征主义的借鉴,并且从诗歌的立意、形象、韵律等处探求了《雨巷》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继承,而这两者的有机融合乃是戴望舒的独特性之所在。在论述过程中,兼对以往一些有关《雨巷》的评论略加辨析。  相似文献   

11.
文学的人文主义特性与女性生存的内心渴望有着本质的契合。简女贞抓住文学的这一特性,以文学艺术审美的方式作为女性超越现实束缚、寻求人生诗意的手段, 立足于女性的现实人生, 从艺术思维、艺术内容到艺术形式寻求、建构自由、自主的女性及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姜涛的《“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以“新诗集”为“事件核”重返新诗发生的现场,以新颖的文学社会学角度和方法,从新诗研究主导性范式难以关注的层面,质询那业已形成的新诗体制化想象,不仅重新开放了新诗研究的问题空间,也更新了社会学的方法.然而,这种社会学研究中的学术诗性也有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社会 ,现代人陷入前所未有的困惑之中 ,由是探讨诗意地安居如何可能的问题 ,对于现代人来说无疑是有意义的。晚期海德格尔将著名诗人荷尔德林的著名诗句“人充满劳绩 ,但还诗意地安居于这块大地之上”予以深刻的哲学诠释 ,为寻求终极觉悟的现代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粮。在海氏存在论解释学视域内 ,其缘在展现、本真存在、临界状态中的觉悟 ,以及诗意的理想与现实的安居相即不二的思想 ,其存在澄明的敞开状态和诗思合一的生命体验境界 ,都非常接近中国大乘禅宗佛学的识度  相似文献   

14.
兴义的缠夹与敞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是中国古典美学特别是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兴义的"缠夹"自朱自清先生提出以来,众多学者试图解开这种"缠夹",结果是越解越缠夹,从而形成了所谓"兴义缠夹问题"。而实际上,兴义的缠夹具有不可解性,缠夹是兴的基本特性,正是兴的缠夹向我们敞开了兴的真实面目。兴是诗的本体或依据,是诗的基本方式。兴内在地决定着诗的创作和表达,决定着中国诗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15.
“声音的诗学”属于后现代语境中“先锋批评”的美学范畴。作为美学范畴的声音,既是一个文化概念,也是一个叙事学语词,同时也是一种审美意象。女性生存的意义在于反驳男性声音暴力,以女性意识,发出自己的声音,进行女性的审美创造。对女性“声音”即文本内蕴和话语方式的研究即“女性声音的诗学”。从无身份的沉默或称“类失语”,到“自听自说”,再到发出“自己的声音”,建构了女性“发声”的历史,也是女性主体价值确认的历史。在两性声音场域中,不能只有一种声音,只有两性和声,才更符合社会的、美学的和谐生态观。  相似文献   

16.
困顿终生的张可久 ,一直徘徊于仕与隐之间。表面看来 ,小山多纵情诗酒 ,流连山水之作 ,而细细寻绎 ,诗人心中的执着追求与深沉苦闷常渗透于字里行间。该文着重探讨小山散曲所表现出的生命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7.
李德懋作为一位饱学中国诗学理论的朝鲜文学家,他在品评朝鲜与中国的诗人诗作时,善于运用品藻的批评方法去评点与比较中、朝、日等国诗作在风格类型、体制结构、语言修辞等方面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品评优劣。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意新语工之品(诗歌修辞批评),其二是辨味之品(诗歌风格批评),其三是格调家数之品(诗歌比较批评)。  相似文献   

18.
九叶诗人是一群清醒面对生活的现代主义者,是三足鼎立的艾青时代的重要支撑,他们的诗歌创作的社会现实视野、人生现实指向与时代诗学精神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其生命和灵魂雕塑的诗学品格是艾青时代诗学、中国现代诗学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19.
汉画像反映墓主生前生活说辨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汉画像作为墓葬的建筑材料与装饰 ,它本身不表现汉代社会的现实生活 ,更不是墓主“生前生活”的写照 ,它创造的是一个神鬼世界 ,反映了对墓主“生后 (在阴间 )生活”的理想追求 ,是汉代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和民风民俗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0.
胡风的诗论构成了其文艺理论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他的诗论注重诗人的人格力量和道德感,重视诗人的主观战斗精神和战士身份,并推崇和鼓吹无拘束的奔放的自由诗歌体式,对诗艺和其它诗歌体式则相对忽视,对诗人身份的认定也有偏颇之处。胡风的诗论正是在合理与偏颇之间同时展开与进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