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人类聚居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住区状况是人类聚居的具体表现,整个地球就是由许许多多大小各异的人类住区和自然生态环境组成。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住区环境的恶化,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带来威胁,如何解决城市化带来的环境冲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已经成为建筑学科及相关领域的重大课题。文章提出了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的一些基本的绿色建筑技术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生态美的客体实践本性与美学终极关怀的进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美学最大的学术价值是印证了自然生态美的客体实践本性.在人类进入宇航和全球化的时代,不仅要有地球自然生态美学的理念,更要有宇宙自然生态美学的远见卓识,美学的终极关怀进路就是实现由地球人向宇宙自由人的根本性转变,由地球人美学升级为宇宙人美学.  相似文献   

3.
地球科学被定义为自然科学,现在一般只进行它的自然科学研究。但是,现在的地球并不是纯粹自然的地球,而是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改变了的地球,是人类学的地球;地球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地质时代。对新的地质时代的地球研究,不仅需要自然科学,而且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并要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结合起来。地学价值论是地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据此本文对地球的科学有用性、地球的经济有用性和地球的社会有用性进行基本分析。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创新在为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传统技术创新理论主张人类中心学说,忽略了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只有技术创新生态化,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当今世界,一切有识之士无不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自然环境的日趋恶劣而忧心如焚.生态平衡的肆意破坏,引起了全球的气候反常;生活环境的横遭污染,带来了致命的怪病恶疾.长此以往,不仅严重地威胁着现在世界人类的生存,而且将遗害于子孙后代,大大缩短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历史.这绝不是故作危言耸听,而是摆在当今人类面前的无情现实. 从现象上看,造成当今世界人类生存环境危机的原因是:人类过度地向自然索取,进行破坏性、掠夺性地开发,以及大量有害的生产、生活废弃物的污染.因此把对自然的破坏性、掠夺性开发,改变为计划性、保护性开发,加强对有害生产、生活废弃物的积极治理,  相似文献   

6.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为改变了结构、改造了物质循环和部分改变了能量转化的、长期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以人为中心的陆生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城市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明显下降和由此引起的城市人类生存危机。城市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将给地球造成巨大的压力,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取决于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活力。  相似文献   

7.
台湾散文作家林清玄生活在社会转型期,初登文坛的他除将情怀诉诸"乡土"外,还将目光聚焦于商品经济大潮带来的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危机,在大量的自然写作散文中诠释了敬重生命存在的生态审美诉求、童年生境的理性触摸、回归自然的生态理想、人类中心主义下的精神生态反思等丰富的生态审美蕴涵,凸显他对自然生态的独特理解与诗性智慧,旨在唤醒人类对和谐自然的向往之心。  相似文献   

8.
《新少年》2009,(7):50-52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口数量的增加,人类给地球带来的压力也逐渐加大。人类肆无忌惮地制造生活垃圾,给地球环境带来污染,造成大批物种灭绝。终于在大约700年之后,地球家园的环境被人类搞得一团糟,往日的花园、绿地、街道、城镇……全然被堆积成山的垃圾侵占。整个地球变成了废墟垃圾场。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学是审视和表现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在人类面临自然生态危机与精神危机的今天,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追求单纯的物质满足转向精神满足的生态文学引领着人类重返精神家园,真正地"诗意的栖居"于地球之上。  相似文献   

10.
《北方人》2007,(4)
苍天正以越来越难看的脸色注视着人类。人类不怎么敬畏大自然,尤其是中国人,这让人感到矛盾,一边对看不见、摸不着的鬼神极度敬畏,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怠慢和不恭。而对日日相处、休戚相关的大自然却是漠视。常常做出一些令人不可思议、十分愚蠢、十分残忍的破坏大自然生态的恶劣行为。有这么一个人所共知的现代寓言故事:上帝召集地球上所有的动物,讨论谁是破坏大自然生态的首恶者,并开除它的球  相似文献   

11.
现代科技思想的理论支点 ,建筑在地球仅仅是僵死的物质和仅供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的假设基础之上 ,要改变这种“征服自然”的传统观念 ,需要现代科技哲学向地球生态共同体观念的转向。由此笔者试图揭示并确证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在描述伦理、规范伦理和哲学伦理思维方面体现出来的生态伦理意识形态的统一性 ,以及在伦理学的相对论、目的论、功利论和道义论传统上的历史渊源及多样性发展 ,认为生态伦理学理论的多样性优于单一性并具有现实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人与天地自然和谐相融的生态观生动地体现了我国古代先贤哲人的智慧,这种和谐生态观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具有积极意义。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新型生态观,应当把“以人为本”作为基本原则,以适度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生态意识,使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生态意蕴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农业基本是在天、地、人之间的自然循环中展开的,因此,建立在这种生产方式基础上的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必然具有原始生态性特征,其中蕴含着系统的生态哲学观、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生态科技观、生态美学观等生态文化意蕴和取向。这些生态观念为当代生态文化的建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想雏形和理论参照,当代生态文化是对传统农业文化中生态思想的扬弃和创新。  相似文献   

14.
自然界是一个整体,人在本质上是一种自然物,生态环境同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关联。目前理论界对平等性的探讨多局限于人类社会,并没有以平等性的视角对自然世界展开系统的学术探究。马克思主义的平等理论从含义、权利平等、机会平等、结果平等方面论述了人类社会的平等,由人类社会扩展至整个自然界,生态意识中的平等性则强调万物共生的权利,注重发展提升的机会,追求众生平等的结果。针对全球生态危机的社会现实,以平等性为切入点,探讨生态意识的整体追求、持续取向和价值定位。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精神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自然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现代文明的深层弊端,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又在于生态精神的培育。因此,培育生态精神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对待现代文明。培育人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培育“生(生物)权自(自然)授”的生物权利意识,培育具有生命整体精神的大地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16.
不同于以往地球上的任何一种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生态危机由人类自身活动和生产引发,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所有国家必须要共同面对的问题。作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戴维·佩珀不仅关注到生态危机的本源,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的逻辑,还提出了从深生态到社会正义的一系列新问题。戴维·佩珀虽然是地质学家,但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构建中,他对各类生态思想进行反思和分析并结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论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探析,将生态实践导向生态政治、生态治理,从而构建一种新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在戴维·佩珀的生态理论中,环境问题不再是单纯的生态问题,而是一种社会问题的延伸,因此要实现生态正义就无法绕开社会正义,或者说实现社会正义就是实现生态正义的前提,生态学与社会正义的关系不应被颠倒,在争取自然权利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人类权利。同时,以人为本的生态观也更符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旨,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相一致的科学生态观。我国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时期,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结合历史与现实经验丰富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相似文献   

17.
小说因素是一种审美发现,从文艺生态学的角度来考察,小说因素的出现是有其生发规律的,即地球这个庞大的生态系统中,蕴藏着小说因素生发的三种可能: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也就是说,小说创作作为人类特有的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不仅在一定的环境中创生和发育着其功能系统,而且也享有着一定的序和位。  相似文献   

18.
地球科学被定义为自然科学,迄今主要从自然的角度进行研究。但是,现在的地球是人类学的地球,是工业改变了的地球,需要有关于它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本文从地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视角,研究古代土地崇拜的地学文化以及现代人统治自然的地学文化。如今,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需要新的地学文化和人-地协调发展的地学文化。新的地学文化,是一种新的地学人文精神。它作为地学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指导地球科学的发展,引导和制约人类改变、利用和保护地球的活动,这是建设生态文明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新疆一个牧业连队的实地调查,发现导致当地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因素是多样的,其中既有自然环境变化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在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下很多定居牧民因生计转型不成功而陷入贫困,牧民生计方式的转变和市场意识的增强使牧民的本土知识和护生价值观逐渐丧失。自然环境的变化,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贫困和传统生态文化的缺失这四者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当地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  相似文献   

20.
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掠夺式开发和对生态环境肆意的破坏,造成了目前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矛盾相当突出。而只有培养公众的生态价值观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现状,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国内在生态价值观的研究主要在三个方面:生态价值观的哲学研究;生态价值观如何运用到国家和谐发展;研究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的教育。国内的研究从哲学层面挖掘了生态价值观的塑造前提,分析了存在的合理性。很多研究者指出要运用生态价值观指导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建设。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因此不少研究者提出了这个特殊群体生态价值观的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