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加强东西部合作,缩小东西部差距,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中提出的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全局性的重大课题。本文试以历史发展论,对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历史演变、东西部合作的条件及其利用、东西部合作的组织与协调等若干重大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讨,进而论述经协部门在东西合作中的地位、职能和历史使命,提出若干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政策一改过去强调均衡布局、重点发展内陆地区,转变为区域推进策略的非均衡布局。非均衡政策的实施在带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东西部经济发展的非均衡问题,现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在认清东西部经济非均衡增长现状的基础上,探讨非均衡增长的成因,寻求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具有事要的现实意义。一、东西部经济非均衡增长的现状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地理、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差异很大。根据这种差异,“七五”期间将我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带,从经济关系的角度…  相似文献   

3.
东西部城市经济的合作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集散辐射地 ,加强城市经济的协作与发展符合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我国东西部城市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极大的互补性和兼容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 ,加强合作协调发展 ,将成为 2 1世纪东西部城市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4.
东西部经济合作的市场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国东西部各省区市场化进程排名作了比较,并从动态博弈的角度对东西部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进行了模拟和解释。目前由中央财政推动的东西部合作模式具有成本高、可持续性差和容易滋生腐败的可能性。理性的合作模式应该是以市场方式促进东西部经济合作,实现东西部区域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5.
东西部农村非正式制度与农地制度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家庭联产承包制后我国东西部形成了差异明显的次生农地制度安排,其根源除了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外[1],截然不同的非正式制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在利用制度经济学理论和博弈论论述非正式制度与经济绩效间关系的基础上,诠释了东西部农村非正式制度对现有农地制度差异的解释。结论指出推动西部农村非正式制度改革是西部农地制度创新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区域市场化制度与西部经济发展效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分析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行业空间布局变动趋势和建立理论模型得出结论 :制度因素是造成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即地方政府提供的正式制度 ,包括要素配置市场化制度、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对外开放制度以及行政管理制度是造成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深层次原因 ,它对区域非正式制度的变迁起着巨大推动作用 ;而反过来 ,非正式制度又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更为深刻和长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经济发展基础和优惠政策,吸引了绝大部分的外商直接投资,而广袤的西部地区FDI微乎其微.外商直接投资在推动东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加剧了东西部原有的经济发展差距,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本文以1985-2006年为样本期,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外商直接投资与东西部经济增长差异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论对于西部大开发的继续推进和实现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炜 《兰州学刊》2003,(6):114-115
缩小东西部差距 ,促进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 ,是中国经济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 ,东西部地区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差距的分析 ,结合目前西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讨论了西部如何在中国入世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背景下尽快解决瓶颈问题 ,实现经济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东西部乡镇企业发展差距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与城乡差别、工农业差别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综合考量这三大社会矛盾,人们不难发现,东西部在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上的差距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质量的差距乃是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核心内容.在90年代东西部差距逐步拉大的态势中,乡镇企业扮演着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我国西部区域经济制度创新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区域经济是世界各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要举措。然而,当前我国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中却存在合作意识不强、合作基础不稳、合作动力不足、合作渠道不畅、合作组织不多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严重影响了西部区域经济的顺利发展。为此,应推进相互信任制度、宏观决策制度、利益分享制度、项目更新制度、长效协调制度的创新,以保障西部区域经济合作稳定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经济的特点,东西部经济差距加大严重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从产业结构角度分析东西部经济波动的差异,首先,农业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很小,农业增长水平低,经济波动也较平缓.而我国西部地区农业比重远高于东部地区,因此,东部地区的经济波幅大于西部地区的经济波幅.其次,东西部第二产业波动都不稳定,是引发东西部经济波动差异的主要原因.再次,第三产业的服务产品和消费者需求比较稳定,一般情况下波动不大,使得服务产品能够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全球经济危机已经影响到我国东部产业的转移与西部特色经济的发展.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必须将东部的产业转移与西部的特色经济发展进行对接.通过对接,将东部产业转移战略与西部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的优势结合起来,发挥"1+1>2"的结合优势,整合东西部的各种要素,消除经济危机的影响,最终推动我国东西部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东西部差距扩大化的政策原因毛惠辉当前,我国东西部差距扩大化的问题,日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差距扩大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原因,有经济发展基础方面的原因,有区位条件方面的原因等。这些原因对导致东西部差距扩大固然起了重要作用,但笔...  相似文献   

14.
如何统筹我国发达与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中部地区(本文指晋、皖、赣、豫、鄂、湘六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与中部作为东西部经济发展的联接中轴地位很不相符,不利于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发挥承东启西的作用.加快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中部经济崛起,是我国实现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郑青 《天府新论》1998,(4):88-90
东西部经济差距何以不断扩大,今后又如何才能实现东西部两大地带的协调发展,这是从现在起到二十一世纪我国经济发展中需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近年来经济研究的热.欠问题。经过几年的潜心研究,1997年底已由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周殿昆著(中国东西部市场关系与协调发展)一书,是探索这一经济热点问题的一部视角独特、观点新颖的力作。该书有以下一些特点:一、重视从东西部经济关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中,分析、揭示出两大地带市场关系的本质特征作者在书中指出,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由于受到封建制度及其抑商政策的严厉压制,中国…  相似文献   

16.
西部大开发是“十五”期间我党解决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的重要举措。而随着我国加入WTO时间的推进,我国西部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远远大于机遇。加快西部经济的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平衡的问题,而且是关系到改革开放事业能否顺利推进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模式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尝试从发展历程、现实需求以及发展的约束环境几方面,总结分析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实践特征,参照国外的做法,根据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理论,进而提出我国农村微观经济主体融资渠道的主要选择.认为以农村为基础、以农民为主体、以农业为基本产业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具有商业金融与政策金融所不具有的比较优势,体现了经济规律和制度安排,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合作金融在世界各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重视发展合作金融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我国加速发展境外直接投资已是大势所趋.河北省境外直接投资是全省对外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河北省加大境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性及现状,指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西部大合作的六种新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我国东西部合作出现了一些新态势,合作模式也在创新.新的模式主要有水平型合作模式、流域经济一体化模式、宁夏华西村模式、"前店-后厂"模式、"桥梁"模式、"工业园"模式.  相似文献   

20.
王宗礼  侯万锋 《学术论坛》2006,28(10):92-95
现阶段,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引发的社会各方面利益冲突和矛盾,使社会和政治出现无序和不稳定状况。地方保护主义、诸侯经济与经济的条块分割等区域经济发展的伴生物,越来越对国家政权体系实现政治整合提出挑战。从政治整合的视角审视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