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化学可将人类所创造的全部文化,归结为宗教文化与非宗教文化(亦即世俗文化)两部分,“‘世俗’的这个概念,其内容经常是通过同神圣化的宗教相对而言的。”在人的一切现实关系与社会文化总体结构中,宗教虽远离世俗,却绝对没有力量将现实世俗精神抽离与过滤干净,宗教的“心灵”决不能割断与世俗的一切精神联系;世俗现实也不可避免地融渗着一定的宗教精神。所谓“人人心中都有一个上帝”的说法,某种意义上说明  相似文献   

2.
美在自然美在和谐——试析汪曾祺小说中的道家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汪曾祺的小说描写了自然状态下世界的美和人性的美,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美。这是一种超越功利超越世俗,在精神领域更高层面的追求,也是人们向往能生活得更美好的一种“桃花源”式的理想。在市场经济竞争异常激烈和越来越强调人自身全面发展的今天,研究汪曾祺小说中道家文化呈现出来的这种美就变得很有意义。本文欲从“生活空间”“人性人生”“精神境界”三个方面对汪曾祺小说中所表现的道家文化进行分析,进而认识其始终生机盎然、经久不衰的奥秘。  相似文献   

3.
论审美超越     
自由是人从出生开始就在不断追求并思考的问题,如何在喧嚣的现实物质生活中寻求一片纯净的精神家园,超越物欲走向自由是本篇文章探讨的重点.本文从超越实用功利、超越道德层面、超越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以及超越自我四个角度,来解决如何达到审美超越的自由境界问题.  相似文献   

4.
受达尔文进化论影响 ,尼采在生命哲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文化进化思想。他的“精神三变” ,既是文化的三个形态 ,又是文化进化的三个阶段 ,并在辩证否定中催生出“超人”。在尼采的文化进化论里 ,充满着生命、强力意志、自我超越和永恒循环的思想 ,尼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来界定“人”的。“超人”就是在抗拒世俗的悲剧中自我超越 ,而一般的人则在世俗文化的滥觞中沉沦。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生存的超越性这一原初事实出发,探讨尼采的超人学说在西方文化史中的地位,认为尼采的超人学说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超越性:(一)通过宣告上帝之死而使人类的超越理想从天上回到大地,因而恢复了人类超越理想的属人性;(二)超越了统治与服从的二分法,指出了与超人理想一致的新型社会关系——创造者与创造者的联合;(三)赋予婚姻、死亡和个体的自我超越以生存论一本体论意义,阐明了人类个体实现超越理想的具体道路。文章随后指出超人学说的三个欠缺:(一)依然设定超越人的存在者并因此否定人的目的性存在地位;(二)虚构了精选的族类和非精选的族类之间的对立;(三)没有正面肯定人梯的价值。结语部分探讨了尼采的浪漫主义气质与其哲学的关系,批判了他的相对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6.
先秦儒道两家都认同“和谐”是一种规律或法则,是一种理想状态,强调人要和睦相处,崇尚“天人合一”。但先秦儒家主张心为主宰,注重人的力量和德的作用;先秦道家却主张超越世俗,看重“天和”,认为人的本真就是和谐的,要皈依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二者双峰并立,相映生辉,共同支撑和影响着中国和谐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儒家文化的精神与价值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儒家文化的精神可以概括为道德理想主义、普遍和谐、自律和内在超越几个方面。儒家文化的价值观以“三不朽”为集中体现。道德理想主义以道德完美为人生最高追求,建立功业以道德修养为基础。这是贯穿整个儒学发展的基本原则。它对工具理性发达、人文价值失落的现实文化偏向有匡正作用。普遍和谐包括自然界本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的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的和谐。这对人的健康发展,人与环境的谐调,建立合理的人际关系有现实意义。自律原则把人的道德选择的主动权、培养理想人格的精神动力提到突出地位,重视精神境界的提高,主张内在超越。儒家的价值次序是立德、立功、立言,从中衍生出一系列中国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艾略特对荒原世界的描绘,只是一种理想主义的痛心疾首.事实上,他一生都在追寻人类困境的解救之途.他最后皈依基督教,并不是为了将人引入宗教的逃逸中,因为他皈依的不是世俗意义上关注人的现实境遇与道德境遇的宗教信仰,而是一种超越此在的神性启示信仰.他是为了在神性存在中言说人的存在,追求人性的净化、圆满、超越与升华.尽管他将人性的敞开设定在上帝存在的神学景观中,但他所描绘的是一种人主动向上企盼与神性存在、上帝俯身向下惠顾的和谐景观,并没有以彼在与永恒存在否定此在与现时存在.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立足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和我国不断发展的实践所提出的重要命题,蕴含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涵。“现实的人”是其价值起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充分展现了对“现实的人”的生存境遇、生态需要和生活方式的关注。人的主体性发挥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实现因素,包括主体能动性、主体自主性和主体自为性三个方面。其中主体能动性侧重于指人具有改造自然的意识;主体自主性侧重于指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主体自为性侧重于指人能根据目的对自然进行改造。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价值旨归,通过满足人所需的物质条件、生态场域和精神享受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在生态维度的鲜明特征,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资本主宰”的固化逻辑,彰显对人的现实关切和终极关怀,闪烁着耀眼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光芒,充分展现人民群众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利益主体、实践主体、享有主体和评判主体,为建设真正属人的地球生命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极力建构的镜像世界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最靓丽的文化景观之一.这种镜像超越于现存生活和世界之上,试图掩盖现实的不幸以达到世俗的反思、救赎和拯救的目的,实现个体对幸福、诗意世界的追求,表达对人性和自由和谐、自然自在生活的召唤,使一个与现实相去甚远,超凡脱俗艺术领域得以重现.通过叙述语言的"诗意"言说、自由的寻觅到本...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在历史上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神人以和;二是天人二分基础上的“天人合一”;三是人与人和谐基础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基本意蕴有四一是政治管理之策;二是生存状态;三是道德境界;四是审美境界。具有连续性、整体性思维特点的“天人合一”观念从哲学本体论高度提醒人们“慎终追远”,给人类灵魂以现实的、普遍的“终极关怀”,这对于熔铸人类共同的信仰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思想参考。  相似文献   

12.
神魔小说《西游记》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既有总体的寓意,也有局部的象征,无论总体寓意或局部象征都散发着折射现实的光芒,均能够反映出作者的思想,这其中就蕴含着作者的和谐社会理想。吴承恩的和谐社会理想在《西游记》中具体反映在两个层面上:一是在人与人的关系层面上,力主铲除邪恶势力,以维护社会的和谐;二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上,主张人既要顺应自然,又要改造恶劣环境,以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由此亦可以窥见作者的社会意识和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两个鲜明的新特点:其一是明确将社会主义作为其社会性质限定,其二是以破解对社会和谐构成严重冲击和比较紧迫的经济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其问题指向。基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个新特点,要求促进社会和谐的经济政策,乃至提供理论指导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将这两个新特点作为必须满足的基本要求。以这两个基本要求为基准,对目前中国经济学的众多流派进行分析,得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荀学体系中的多个命题包含"天人相分"思想,但其真正目的在于证成"天人合一"。否定思孟学派"心性合一"的认识论致思模式,荀学从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模式中寻求论证。"心物之合"的本质在于从结果上论证二者之合产生的概念、思维等如何有效地反映客观实际;"性伪之合"的目的是实现人自身内部的合一,在自然之"性"与后天之"伪"二者之间实现相互沟通与化成;最后达致"天地人之参"的世界之"合"境界,这是荀学"天人合一"思想的真义。  相似文献   

15.
追求和谐是人类共同的目标 ,千百年来 ,人类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 ,已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本文试图从中华民族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得 ,及西方民族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局限性中 ,得出一个结论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用科学精神追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浪漫主义与审美主义辨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一种文艺思潮的浪漫主义与作为某些流派、艺术家和思想家以美为最高价值和精神追求的审美主义在精神内涵上有很多相通之处,亦有所不同。理论上说,审美主义发端于浪漫主义,它们的相通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对启蒙现代性的反思、批判和超越,却呈现出诸多二律背反的倾向,如:贵族意识与平民精神、精英化与大众化、个人主义与人道主义、理想与现实、自我与社会、彼岸与此岸等的矛盾和冲突。二者的不同之处则在于:其一,浪漫主义更多的是对主体内心情感世界的发抒,体现了一种主体性的诉求,而审美主义则从主体性走向了主体间性;其二,浪漫主义回归中世纪的幻想世界,回归大自然的宁静和谐,而审美主义则走向了审美的自由和超越。  相似文献   

17.
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由和谐的价值取向、和谐的思想观念、和谐的思维方式、和谐的行为规范、和谐的社会风尚等五个层面构成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其思想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具有科学性与人本性相结合、先进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等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8.
侨易是石黑一雄文学创作的文化隐喻。在石黑一雄的侨易书写中,通过描绘英国孤儿侨居上海的身世之谜、克隆人寄宿人间的伦理之殇、不列颠和撒克逊民族间侨动的战争之灾等跨文化冲突,揭示出地理位移是造成文化变动之因,和而不同、互为彼此的间性文化交易则是消弭侨易困境的恒常之道。石黑一雄在全球故事讲述中创生的三重侨易价值维度,即和合共生身份观、义利统一伦理观、互助一体民族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理念相契合。作为跨文化传播的生动例证,石黑一雄从他者共鸣的文化立场呼应、印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符合当代人类共同的理想设计与文化诉求。  相似文献   

19.
国家主权原则在国际环境关系领域的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环境保护的特殊性,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权原则与全球环境保护的需要存在矛盾之处,其在国际环境关系领域的适用导致了一项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的产生。由《斯德哥尔摩宣言》原则二十一宣布的主权适用原则,体现了国际法在国际环境关系领域的新发展。它包括了权利和责任两个基本内容,具有三重涵义:一是确认主权原则在国际环境关系领域的适用,二是维持国与国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三是谋求国家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之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20.
略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目前处于大发展时期,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历 史文化名城,但保护不等于维护原状,要进行建设性保护与管理,就必须在明晰产权的前提 下,按照整体环境协调性原则、风土风貌符号的组合演绎原则、尊重历史的真实性原则进行 事前的规划,分门别类地进行保护和管理。按照我国众多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源特质,可将其 分为三大类,即综合都市型、资源驱动型和经济驱动型,根据它们的各自特征并结合其旅游 资源开发中的主体资源驱动因素,可分别从“退”、“合”、“新”三个方向出发,进行管 理方案的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