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蔡和森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墨学、儒家的大同思想和湖湘文化精神为蔡和森认识和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思想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
蔡和森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他不仅率先明确提出成立中国共产党,而且对党的性质、指导思想、纲领和策略,以及建党的组织原则、方法和步骤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他不仅对建党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还致力于建党的行动与实践,为旅欧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蔡和森建党思想的形成,源自于使中国从积贫积弱的困境中解脱出来,进而实现民族复兴与人民解放的时代要求。他能够在完全没有共产国际等外力因素作用下,相对独立地形成完整的建党思想并致力于卓有成效的建党实践,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并非来自“俄人移植”、“共产国际扶植”,而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3.
蔡和森是中共重要创始人之一,在建党前夕就提出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中国共产党”全称,在中共创建过程中最早提出比较全面系统的建党思想,而且首先在法国将建党主张付诸实践,回国后实际参与创党活动,对中共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创建新民学会不是其建党思想的萌芽,直到蒙达尼会议他才提出改造学会为共产党的组织,因为会上出现改造手段和方法的争论和分歧,他放弃改造学会的计划,而试图改造工学世界社;他提出建立的少年中国共产党,后来成为青年团而不是共产党的组织。蔡和森建党通信对于陈独秀、毛泽东及湖南党团组织都产生了影响,但对其影响程度应当作历史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浅析蔡和森的建党思想对湖南建党建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和森是系统传播列宁建党学说的先驱者之一。他对湖南建党建团的重要影响表现在催生创始人、准备骨干和提供基本原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蔡和森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指导我党早期的理论宣传和革命实践,为我党群众路线政策的确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蔡和森的群众思想既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又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其实践和探索的科学总结。蔡和森的群众思想主要界定了群众的基本范畴,阐述了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体,提出了广泛发动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等工作方法。这些思想为我党统一战线政策和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的建党思想是邓小平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为基点、维护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的干部队伍建设、邓小平建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等四个方面,探讨了邓小平建党思想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社会分化和社会整合的统一构成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过程.当代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分化程度已经影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到了需要重新整合的时候."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思想建党、制度建党进入了功能建党时期.而执政党的主要功能就是社会整合功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实行经济、文化、政治整合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8.
河上肇作为日本近代的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与中国思想有着极其密切的双向联系一方面,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对河上转向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西方文化处于强势地位的日本近代,他始终亲近中国传统文化,从儒学中汲取"求道"的精神动力,并以中国古代思想为媒介来论述他的社会主义、唯物史观和人道主义;另一方面,河上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又成为现代中国思想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途径,现代中国的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者,都借助他的著作学习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从而对现代中国的革命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思想建党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和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一贯遵循的建党原则。自毛泽东确立了思想建党原则后,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始终将思想建党放在首要的突出位置,从而确保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顺利发展。认真总结和研究党的思想建党发展历程,汲取其中的历史经验,对于全面加强与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蔡和森建党的思想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民学会成立时,毛泽东、蔡和森就有向政党发展的志趣,提出力争"三年之内,务使我辈团体成为中国之重心点".由于传统文化的不同影响,毛泽东、蔡和森对寻求革命真理的道路有不同的选择.蔡和森通过赴法勤工俭学,直达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在总结湖南自治运动失败教训后,创建了长沙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共产党湖南分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