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以福建、江西、湖南、四川、浙江、广西、河南、山东、辽宁9个省(区)18个县(市、区)2 420户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定量分析了集体林分权条件下林地细碎化程度、农户投入水平及其林地林产品产出水平之间的关系,以验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地细碎化经营的经济合理性。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以S指数衡量,中国集体林地细碎化程度达到0.41。相关性分析表明,在一定的区间内,农户林地细碎化程度越大,越不利于其林业投入;当农户林地细碎化程度低于0.22或高于0.51时,农户投资林地的积极性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投入产出模型估计结果表明,由林地块数所反映的农户林地细碎化程度对其林地林产品产出构成负向影响,其他因素(劳动投入、物质投入、林地面积)对林地林产品产出均有正向影响。以竹材为目标林产品,农户林地细碎化程度对其产出并没有构成负向影响,林地面积对其产出有负向影响,而劳动投入的正向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2.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广大山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对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临安为例,介绍了其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林业“三定”和《林业区划》的基础上,以山区综合开发和非木质资源开发与利用为发展方向,通过政策引导促进非木质林产品资源培育、林业产业提升、林业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具体作法。从森林资源数量、结构、质量变化,以及林业发展对林农收入贡献等方面入手,分析了临安林业发展所取得的绩效。最后,文章对临安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进行了简要的总结。  相似文献   

3.
中美木质林产品贸易要素禀赋优势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两国木质林产品贸易量巨大,双边木质林产品贸易对国际木质林产品贸易具有重要影响。在日益扩大的中美木质林产品贸易中,两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及贸易争端。目前美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森林经营制度,而中国还面临着国内资源匮乏、大量依赖原材料进口的现实问题。通过不同类别的数据对中美木质林产品进行比较,并基于要素禀赋论,探讨中美木质林产品的产业要素优势,研究结果显示:中美木质林产品的出口结构不同,双方具有一定的贸易互补性;根据总产出和劳动力参与度,中国相对美国的产出其劳动生产率较低;根据资本劳动比值,中国在产品生产中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而美国属于资本密集型生产;根据劳动者技能进行的劳动力分层数据可知,中国的劳动力结构低端化程度较高。综上所述,尽管在总额和增速上中国是世界主要木质林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但木质林产品出口面临对外依赖性较高、劳动力密集、生产效率较低等问题。因此从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角度未来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发展应以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出口集中度,加强森林经营,丰富林业资源为对策。  相似文献   

4.
林业物流管理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林业物流管理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首先从林业物流管理的研究现状入手,按照木材物流、非木质林产品物流和林业物流系统的逻辑结构进行研究特点归纳和研究方法总结;然后,结合现代物流管理的研究动态,综合论述了绿色物流、物流一体化和第四方物流的管理思想和研究成果,从而为林业物流管理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最后,进一步拓展了林业物流管理的研究思路和方向,对林业物流管理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非木质林产品相对于原有的木质林产品而言,具有发展模式多、生产周期短、产业链条长、附加价值大等显著优势,是福建省三明市林权改革后林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产业经济理论、区域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了三明市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对三明市各区县非木质林产品产业竞争力水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基于产业竞争优势的区域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发展策略,旨在为三明市制订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产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基本任务.非木质林产品产业作为福建省三明市林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对三明市林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有着举足轻重的拉动和提升作用.对非木质林产品三次产业结构内部关联性的分析可以作为非木质林产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基础.由于灰色系统理论对时间序列短、统计数据少、信息不完全系统的建模与分析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灰色预测法对三明市非木质林产品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关联性和未来的发展状况进行计算和预测.  相似文献   

7.
林产品对外贸易与林业产业的关系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本文以江苏省为例对二者关系进行实证性研究。文章在利用单位根检验对变量平稳性考察的基础上,应用协整方法对变量的长期均衡进行分析,并应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经验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样本区间内林产品对外贸易与林业产业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江苏省林业产业发展是林产品对外贸易的Granger原因,而林产品对外贸易对林业产业发展的影响则不够显著。因此,笔者建议从林业产业自身进行调整,促进林业产业结构升级,增加林产品对外贸易总量, 并进一步协调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的关系,从而使对外贸易在林业产业健康成长中真正扮演“发动机”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以林业企业实施森林认证与林产品贸易发展为研究对象,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说明了未持有和持有森林认证的代价,并分析在何种情况下理性的林业企业会申请森林认证以进行林产品贸易。认为推动林业企业实施森林认证行为与林产品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是规范森林认证手段、改善林产品贸易发展环境、培育专业化的森林认证和林产品贸易人才。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对未观测林业经济活动进行界定、分类的基础上,认为未观测林业经济的产生既有一般未观测经济活动产生的共性原因,也有林业行业特点所决定的特性原因。文章结合林业行业的自身特点,认为供求差额法、直接调查法、物量投入分析法是估算未观测林业经济规模的适用方法,并运用供求差额法估算2005年我国未观测木材采运活动规模约为268.46亿元。  相似文献   

10.
我国非木质林产品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全球范围内,非木质林产品的开发利用活动活跃,尤其在发展中国家人们维持生计、获取现金收入和发展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非木质林产品的开发利用对我国林业和山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和实地调研资料,对我国非木质林产品开发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其产生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非木质林产品开发利用对策。研究表明我国非木质林产品开发利用种类多、数量大,利用活动主要在山区,涉及人口众多,利用方式以“采集-出售”为主。我国非木质林产品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资源利用导致生态破坏;产业发展水平落后,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市场机制不完善,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文章最后提出健全管理体制和完善法律法规,制定可持续利用战略规划,完善市场机制,出台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等建议,以推动非木质林产品可持续利用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以甘肃省迭部县为例,综合运用Logistic回归和CVM两种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宗教信仰、职业、年均家庭收入、对森林生物多样性了解程度等因素对森林生物多样性支付意愿的影响,并运用CVM方法估算迭部县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年价值。结果表明:居民对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存在一定的支付意愿;学生和个体工商业者以及无宗教信仰、年均收入较高、对森林生物多样性了解程度较高的居民总体上支付意愿更强;迭部县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年评估价值在397296元/a~1732652元/a,平均支付意愿值为7.20元/a-31.40元/a。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影响宁夏农户家庭收入因素的分析表明,人力资本方面,家庭平均教育程度对家庭人均收入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家庭人口数对人均收入有负向影响作用;社会资本方面,家庭成员中有党员、有商人均对家庭人均收入有正向促进作用;劳动力转移方面,家庭非农就业劳动力数量越多,人均收入越高;林业政策方面,农户家庭是否参与林业工程对人均收入影响并不显著;资源禀赋方面,家庭人均林地面积对人均收入有正向影响作用,而人均耕地面积对其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劳动力迁移会先扩大再缩小不同区域间经济增长的差距.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估计我国近年来各省市的GDP生产函数模型,并结合各省市的具体劳动和资本投入数据,可以确定劳动投入与人均GDP同方向变化的关系,即劳动投入增加/减少时人均GDP同样增加/减少.结合对2006-2010年各省的劳动力净流入量与人均GDP水平之间关系的考察,证实较高/低的人均GDP水平会有正/负的劳动力流入,即我国正处于劳动力迁移扩大区域间经济增长差距的阶段.为避免区域间差距的过度扩大,建议对经济落后省份加大资本投入,使其劳动力净流出带来人均GDP和人均收入的上升;提高落后地区的劳动力边际收益,引导人力资本的区域内聚集和流动.  相似文献   

14.
评价森林公园游憩价值对于了解森林公园经营效益、森林公园资源的资产化管理越来越重要。基于TCM方法,对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游憩价值进行了测评。共发放200份问卷,得到有效问卷190份。经过测算得出结论,游客人均旅行成本258.29元,人均消费者剩余为14.68元,2016年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年游憩价值为12.97亿元。另外,还分析了旅游成本与游客社会经济特征的关系,发现家庭收入对旅游成本起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5.
劳动力市场发育、产权改革与中国森林资源退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考察了人工林及天然林面积和蓄积的不同影响因素,检验了市场发育程度和产权不稳定性对森林资源发展具有显著影响的假说。研究发现,劳动力市场发育对人工林发展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天然林的影响并不显著。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上升对人工林和天然林发展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与森林资源并未呈现出简单的线性对应关系,而表现出类似“库茨涅茨曲线”的结果。文章通过对产权内生性的分析,发现政府对自身利益的权衡是促进产权改革最关键的决定因素,而林业产权改革对森林资源未来的发展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2008年以来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了集体林木资源的产权关系,稳定了林地的承包经营关系,但也造成了农户家庭经营规模偏低,不利于实施集约经营,限制了集体森林资源经营效率的进一步提升。采用Probit模型对辽宁省10个样本县、50个样本村、500户样本农户参加林业合作组织的行为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村内林业合作组织数量、农户是否接受过林业科技服务、林地面积、家庭人口数量、人均耕地面积、农户家庭成员是否担任干部及人均收入等因素对农户参与林业合作组织的行为有显著影响。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林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提高林业合作组织服务功能,进而推进农户森林资源的规模化经营。  相似文献   

17.
再论近代中国农村的人口压力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人均耕地面积较少 ,近代中国农村存在着一定的人口压力。然就总体而言 ,当时的粮食生产仍能基本满足全国人口生存的需要。过分夸大近代中国农村人口压力的严重程度 ,认为当时的粮食生产已远远不能养活全国人口 ,农村理论过剩劳动力的比重已达 6 0 %以上 ,是没有说服力的。忽视或过分夸大近代中国农村的人口压力问题 ,都不利于我们全面认识当时农业危机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山地林茶多经综合开发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营造速生丰产林,改善林茶生态环境,生产林产及林副多经产品;利用林地枯枝落叶覆盖茶园;在茶园间作黄豆、玉米,实行以短养长,实现茶园持续、优质、稳产。12年的研究结果表明:7.8公顷丰产林,除改善林茶生态环境外,立木蓄积量已达1004立方米;利用林产进行林产转化种植木耳、香菇、天麻等收入91541.40元;林地每年产枯枝落叶15T覆盖茶园,保水,保温,增肥,建成每公顷产815公斤茶叶的优质、稳产茶园,已生产“白杨春萌”优质茶三年,2.2公顷茶园收入共51022.26元;茶行间作黄豆、玉米固氮遮荫,以短养长,总收粮6000公斤,折合人民币9600元。12年的林茶农总收入为142563.66元,投入产出比为1:4.89。  相似文献   

19.
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是我国城乡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也是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基于河北、湖南、福建3省林区41个村、290户林农的实地调研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林区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农户占样本的比重超过60%,林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已成为常态。河北保定林农的流动受个人禀赋影响较大,对家庭因素不敏感;湖南邵阳、福建三明林农的流动多受家庭因素影响;农林业经营情况对3个地区林农的流动影响均较大。针对林区劳动力非农转移的现实状况,认为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用科技实现规模效应及培育社会支持体系等是实现林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提升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