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聊斋志异》的研究中,我们会发现其中蕴藏了蒲松龄的众多心态,而这些心态在许多方面存在着矛盾。本文从研究《聊斋志异》中的男性形象入手,对蒲松龄的科举观、爱情观、官吏观以及宗教观进行剖析,分析其中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2.
统治与依附——中国古典戏曲中的两性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戏曲中两性关系在新的视觉下的重新审视和评价,建立起对传统男权中心文化和文学观念的批判态度,从中认识作为人的女性的基本生存权利和存在价值如何被男权统治所抹煞和剥夺,理解在今天的社会变革中推翻几千年传统的男“主”女“仆”观念,倡导男女平等的艰难性与复杂性,进而提出未来社会实现男女互补互爱、和谐相处,共同建设人类美好家园的某些思考.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5,(1):93-99
在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中,审美与功利目的相伴而生,美依附在宗教、政治和实用器物的边缘而存在,审美以实用性和功用性为目的。超越实用功利目的,获得独立自足的发展空间是审美和艺术努力的方向和最高境界。但是当审美和艺术完全摆脱宗教、政治和实用器物的附庸地位时,往往走向空洞和淫俗。因此,依附于政治、宗教和实用器物而产生和发展,又要努力超越这些外在因素的束缚,在纯审美与实用性两个端点之间做钟摆式的运动,这才是审美和艺术正常健康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4.
深山 《快乐青春》2009,(11):34-34
有两只乌,一只住在山上,一只住在山下。一天,它们在山脚下相遇了。山上的乌对山下的鸟说:“我的窝刚搭好,请你去参观参观吧!”山下的鸟飞过去一看,觉得十分寒酸,这是什么窝呀,不就是在光秃秃的石缝里放着几根干草吗?周围既没有树荫,也没有花香,甚至连爬山虎都没有。  相似文献   

5.
《高唐赋》《神女赋》的神女形象和主题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特定的宗教民俗文化背景出发,分析高唐神女神话的文化观念意蕴,辨析《高唐赋》和《神女赋》所写的神女不是一个神女,而是性质不同的两个神女,因此《高唐赋》主要展示了神女所化的云雨的形象及其给世界带来的变化,表达了通过与神女相会给国家和个人带来福祉的祈盼。从直接的意义上可以把《神女赋》理解为反映爱情生活的作品,表现作者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在爱情追求中的感情经历和心理变化;从形象象征的意义上,可以把它的主题思想理解为对于美好理想的追求以及理想破灭以后的痛苦和悲伤,反映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文人的不幸遭遇。  相似文献   

6.
江莹 《齐鲁学刊》2003,(3):35-37
依附理论是发展社会学中的重要流派之一 ,主要是在对现代化理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探讨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问题。这一理论经历了从悲观的古典依附理论到乐观的依附发展理论的演变 ,古典依附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不发达的发展” ,依附发展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和依附相联系的发展”。依附发展理论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方法改进、范畴扩大、领域拓展、理论修正、意义变迁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现代中国大学与政府是一种依附关系,即大学在主体意识上依附国家意志,在主体性格上依附国家权力,在主体能力上依附政府职能。大学既想依附于政府,又希望摆脱政府的过度控制,而谋求自治。中国大学未来发展模式应是以政府为主导、以高校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为依托的合作共赢、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解婷婷 《学术界》2012,(6):155-165,287
关于巫山和涉及高唐神女意象的诗歌发展到宋代,出现了与前代较大的不同,有的神女诗中神女由艳丽多情的传统形象转变成出尘的女仙,有的传统神女题材的诗歌中神女意象消失不见,与此同时借神女批判宋玉赋或楚襄王的神女诗也多起来,这种种转变所达到的共同效果是使诗歌中传统的神女意象被逐渐解构,这种现象既与当时的道教发展有关,更代表了宋代士大夫的道德选择,是宋诗与“道”的一个诠释范例.  相似文献   

9.
月亮是古代文学中常见的原型,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原始心象。这种原始心象的形成,与古中国的文明形态及原始思维密切相关。"月殿嫦娥"和"月出皎兮"原型模式,是月亮原型的两种基本类型,它们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对后世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探讨月亮原型及其影响,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文学文本的艺术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陈映真在自己的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她们大都不是小说的主人公,只是构成陈映真小说写作模式或主人公的生活背景。在陈映真小说中,对立中的男女双方定位不同。男性常常扮演着一种理性的社会角色,女性扮演的则是一种感性的社会角色。她们善良、真诚、忍耐但有依赖性。作者对有独立倾向的女性不怎样喜欢。如此,女性永远受动于男性话语的支配,变成了男性世界的边缘人。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国作家心态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家心态,是指作家在某一时期、或创作某一作品时的心理状态,是作家的人生观、创作动机、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多种心理因素交汇融合的产物。从主导倾向来看,本世纪的中国作家,主要表现为政治型、人文型与超然型三种心态,但因主客观条件的不同,具体作家的心态又是复杂的,往往表现出矛盾性与多面性。文学作品的成功,必须以自由与真诚为有效的心态保障,而在本世纪,却有这样三种心态影响了文学事业的发展,即政治禁忌心态、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与宗派心态。就文学创作而言,只有设法排除这些非文学心态的干扰,才能写出成功之作;从研究来看,也只有注重从多方面入手把握作家的复杂心态,才能将作家恢复到有着整体生命状态的个人予以观照,才能使文学研究更为切合实际。  相似文献   

12.
13.
张爱玲在塑造女性群像的同时也造就了女性话语霸权下男性系列的独特的精神蕴涵和人格张力,事实上,其传奇式的生命体验对这种形象的性别化处理有着隐约含蓄的指涉和衍生意味,寻找作者在对这些男性群像进行创造时的情感走向和话语态势,可以窥视到男性形象作为一个符码表征,在张爱玲小说中所具有的艺术特色和意义指向,进而从一个新的视阈介入小说的文本内核。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在实践上超越了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西方现代化模式,而且在理论上扬弃了以依附—世界体系论为代表的国外左翼现代化理论,生成了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真正的具体性”。左翼现代化理论尽管打破了西方现代化模式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语霸权,但并未找到推动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可行路径。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创新、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相结合为主要特征和显著优势,成功开辟了社会主义新阶段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对国外左翼现代化理论的突破和超越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其科学内涵,而且有助于我们实现世界社会主义现代化主导话语体系的历史性交接。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张爱玲的经历认为其创作是潜藏于她内心的强烈的依附意识的表露 ,以及依附无着后所表现出的特立独行、奋争不止的个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鲁瑞菁 《云梦学刊》2008,29(2):38-47
楚先王梦遇高唐神女的传说故事,其深层内蕴除具有远古圣婚仪式的原型积淀外,也反映出战国以降的冥婚习俗,而这类未婚死亡少女寻觅夫婿的冥婚习俗更常见于六朝"邂逅神女"型传说故事之中.不过,这层社会学意义上的现实风俗习惯却始终隐蔽未彰,反倒是神女传说故事背后的心理学意义上的集体无意识原型持续在历史上发挥着影响,那即是男性内在心理不断冲突的无意识情结.因而不论是<高唐赋>中神话英雄冒险求女历程的神话原型,或是六朝"邂逅神女"的故事类型,其主要功能都是在化解男性内在心理永恒性的对立矛盾情结,超越由此而造成的精神困惑和焦虑,恢复心理的平衡与和谐.可是这个平衡和谐终将又产生出新的矛盾对立,也正由于这个"对立--平衡--对立"的循环辩证怪圈,使得女神原型意象在历史上一再反复出现于梦境、神话、文学和艺术作品当中,也形成一个在中国古代文学长河中令人玩味不已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社会心态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社会心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发展,消极的社会心态会败坏社会风气、扰乱社会秩序、增加社会风险和加大社会管理难度。公共权力运作不规范是消极社会心态产生的政治原因;财富分配不公是消极社会心态产生的经济原因;价值观多元与冲突是消极社会心态产生的文化原因;社会结构不合理是消极社会心态产生的社会原因。通过情感护理、媒体引导、行政矫正、法律援助、制度引领、自我调节等手段来合力调适。  相似文献   

18.
鲍照文学创作的富艳华美和畅达遒劲两种风格特点的形成,实与鲍照“才秀”而“人微”的人生处境有关。为了进入仕途,鲍照不得不依附于门阀士族的提携和皇室的拔擢。表现在文学创作上,他以不同的文风来迎合士族和皇室截然相反的文学审美口味。因此,文学和政治才能的不得自由施展是鲍照激愤情感的主要心理来源。  相似文献   

19.
中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辅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1]而社会心态下的国民心态对于转型期的中国又是不可回避的重中之重。当代中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转型的历史进程中,社会利益的日益多元化导致部分社会成员心理压力增大从而产生不良心态。因此,如何将民生保障从物质领域延伸到精神层面,以及如何培育健康的国民心态,便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20.
中国哲学的人学特质决定了其对人心的关注,而培育积极、健康的心态是中国哲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基于心态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中国哲学提出了一套独特的治疗问题心态的方法,其中包括自省术、制欲术、范导术、集义术、言善术等,但这五种治疗方法的理论基础实际上都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观念,从而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此五种治疗问题心态的方法,无论是就其理论基础而言,抑或就各自的性能而言,都表现为一个彼此关联、相互补充的治疗心态问题的方法体系。亦因此,其对当今社会中积极心态的培育和消极心态的化解都能表现出独特的价值。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探索治疗问题心态的学术实践,其中触及诸多富有启示性的心理学问题,比如“心”的结构、“心”的自我治理等,至今仍然是悬而未解的课题。质言之,中国哲学所提出的治疗问题心态的方法,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蕴含了丰富的学术价值,是中国哲学对于化解心理心态问题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