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红山文化以赤峰为中心,从分布密集程度和文化特征的典型性看,从老哈河中上游到大凌河中上游,这两河流域之间应是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区。主要文化遗存:有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等。因为这些文化都属于筒形罐谱系的文化,有以血亲为主体的发展关系,所以已故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称之为红山诸文化。  相似文献   

2.
红山文化以赤峰为中心,从分布密集程度和文化特征的典型性看,从老哈河中上游到大凌河中上游,这两河流域之间应是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区。主要文化遗存:有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等。因为这些文化都属于筒形罐谱系的文化,有以“血亲”为主体的发展关系,所以已故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称之为“红山诸文化”。  相似文献   

3.
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北方原始文化的代表。红山玉器是红山文化最突出的标志和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起源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量的红山文化玉器的出土,向世人展示了红山玉器丰富的文化内涵。红山玉器独特的造型设计和精湛的雕琢技艺,在我国玉器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对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特征及相关问题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发掘我...  相似文献   

4.
红山文化是中华5000年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深入研究红山文化,认清中华文明形成的历程,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大课题。2012年5月,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过程中,发现了中国敖汉陶人,在学术界引起重大影响,关于敖汉陶人的功用、性质、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引发了热烈讨论。通过对敖汉陶人的功用、史学艺术研究价值及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进行探析可知,中国敖汉红山文化陶人是一个鲜活的红山人祖神形象,这位祖神是具王、巫、祖先三位一体的人物,他的发现,对研究中国美术雕塑史,特别是对研究红山文化社会性质、研究古代中华文明的进程都有着重大意义,也为论证中华文明5000年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关于红山文化所处社会发展阶段问题首先集中在红山文化是否进入文明时代问题上。这一问题是近年来红山文化及西辽河流域文化研究中讨论最热烈、分歧也最严重的问题,现在看来至少有三种意见。一种认为红山文化尚未进入文明时代,主要有安志敏、陈星灿。第二种意见认为红山文化已经进入文明时代的门槛,如王惠德。第三种意见在大前题下似乎可划入第一种意见,但又有所不同。代表这种意见的主要有郭大顺、孙守道、苏秉琦,具体看法是红山文化“代表我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的最高水平,它的社会发展阶段已向前大大跨进了一步,从这里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曙光” 。红山文化晚期的祭坛遗址和“女神庙” “说明了我国早在五千年前已经产生了植基于公社,又凌驾于公社之上的高一级的社会组织形式” 。就是说,红山文化已经来到文明时代的门槛。  相似文献   

6.
红山文化以玉器而闻名,红山玉器名称的翻译统一和规范问题也日益成为红山文化对外推介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通过对70多件红山文化玉器及其名称的翻译分类研究,发现红山玉器名称的翻译有规律可循。本文引用费米尔的“目的论”为理论指导,根据红山玉器的造型特点和文化内涵选用三种翻译方法,搭建出八种翻译结构,以期为红山文化玉器外译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对红山文化的推广是文化民生工作的要求。2011年度内蒙古规划办合作项目“红山文化英文翻译理论研究与再实践”的工作中一部分是红山文化的文物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本文对红山文化文物翻译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比较了辽宁省博物馆和科学出版社的《玉器时代》中文物的英译版本,分析了两个权威单位翻译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红山文化祭祀遗址类型丰富,多位于山梁或较平坦的山顶上。在红山文化晚期,出现以牛河梁为代表的由"女神庙"、积石冢、祭坛组成的大型祭祀遗址。本文依据已发表的考古资料,就红山文化祭祀遗址的种类及特点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红山诸文化发祥于西辽河流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和河北北部的辽阔地域。按文化类型又细分为前红山文化,包括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后文化及富河文化;后红山文化,包括小河沿文化,另外还有东山嘴遗址、牛河梁遗址等遗迹。红山诸文化出土的陶器,无论器型还是纹饰都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本文不揣浅陋,试就其纹饰做一初探,并求教于纹饰学研究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0.
截至目前,国内外有关红山文化的研究专著已出版甚多,滥觞于赤峰本土的红山文化(红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中国内蒙古赤峰红山后而得名)名副其实地成为赤峰地区最具代表性与招牌性的顶级文化类型,可以说"提起红山文化就是提起赤峰"。然而作为红山文化研究之"开山"、早在1938年即公之于世的日文版《赤峰红山后》考古报告,在漫长的时间里,竟迟迟没有出现中译本,不得不说是奇怪的事。我揣摩,国内专门研究红山文化的某些知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红山文化晚期重要遗址中出土的石质生产工具的功能进行分析,并结合动物考古、植物浮选以及人骨同位素检测考古研究成果,探讨红山文化晚期的生业方式,认为红山文化晚期的生业方式是多样性的,既保留了传统的渔猎经济,同时又有种植粟、黍的发达原始农业,多样的生业方式为红山文化先民提供了不同的食物资源。  相似文献   

12.
红山文化作为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因具有发达的原始农业及亦农亦牧的原始经济结构,曾引起历史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者的关注。而红山文化独具特色的埋葬习俗,却未在学界引起更多的反响。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考古新发现及研究表明,红山文化积石冢石棺葬这种以玉、石为载体的特殊葬俗,是中国北方文明起源的一条重要线索。一红山文化自1954年由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尹达先生命名以来,随着田野调查工作的深入和考古发掘工作的逐步展开,其文化面貌日渐清晰。作为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的重要考古文化,红山文化北界已越过西拉沐伦河,深入蒙古草原,南界东段已到达渤海沿岸,西段抵河北北部,逼近京津地区;西界达张家口地区,几乎覆盖桑干河流域;东界跨过医巫闾山,贴近新乐文化分布区,近年来在辽北地区亦发现有大量的红山文化遗址分布。显而易见,分布地域三十多万平方公里的红山文化,在距今大约6500—5000年的西辽河流域已经形成一定的社会规模。这时的红山居民,亦渔亦猎,亦农亦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组成或氏族或部族等大大小小的文化共同体,繁衍生息在草原植被和森林相结合的丘陵山地。然而到目前为止,红山文化社会普通居民的墓葬尚未发现,即带有氏族墓地特征的墓...  相似文献   

13.
玉器是红山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已发掘的红山文化墓葬中,牛河梁红山文化积石冢石棺墓出土的玉器最具代表性。其中第二地点一号积石冢21号墓出土玉器数量多、质地精美、造型独特、工艺精湛,玉器的组合关系属于最高级的组合,为研究红山文化玉器、葬俗及宗教信仰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红山文化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中国北疆地区比较早的一种史前文化遗存。同时,红山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透过研究红山文化,能够深层次地了解红山先民史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制度、物质文明、人们的信仰和祭祀活动等多个层面;同时对外宣扬红山文化,推动文化旅游和提高其知名度都有着重要意义。然而人们对...  相似文献   

15.
各位代表,各位来宾,各位领导: 赤峰红山文化学会成立大会现在开幕了。 这次会议,是在改革开放取得重要成就的新形势下,为发掘、整理地方人文资源、弘扬中华文化、振兴赤峰经济和文化事业而举行的一次盛会。参加这次大会的代表,都是来自全市各条战线,关心、支持和直接从事红山诸文化研究的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在此,我代表红山文化学会筹备组向各位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  相似文献   

16.
一、文化序列研究主要是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的关系。需对红山文化晚期与小河沿文化早期及其关系作具体分析。二、经济形态研究赵志军对兴隆沟遗址土样浮选结果:第一地点(兴隆洼文化):黍多(1500粒,15%)粟少(数十粒);第二地点(红山文化):植物种子很少,多硬果类和鲜果类,黍、粟有极少;第三地点(夏家店下层文化):粟、黍、大豆占99%。“似农非农”阶段。说明西辽河流域在距今八千到五千年间,是以采集渔猎为主要经济活动的。三、社会形态研究许倬云在新著《万古江河》一书中,以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例,纵论等级制和以宗教礼仪功能为基础的国家形态的政治实体。大墓附属于礼仪中心,是宗教与礼仪中心的首领,是祭司和巫师一类人物。并将炎、黄、蚩尤的竞争,与仰韶、红山与大汶口三种文化的关系相整合。四、玉器研究林沄以为,玉龙不是龙,因为有角才是龙。红山文化龙都无角,是螭(赛沁塔拉龙)、虹(东山嘴双龙首玉璜)或兽形玉(牛河梁遗址等玉龙);朱乃诚以为,赛沁塔拉龙属夏家店下层文化,依据之一是开口较大。五、驳“红山文化衰落论”这方面的提法甚多。对此,我的看法是,任何一种文化都会有其从高潮到低潮的发展演变过程。辽西区由于其由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过渡的...  相似文献   

17.
红山文化存在玉器,是本世纪七十年代西辽河流域考古的重大收获之一。红山文化玉器,自被发现和确认之后,诸多的精品便连连出世,迅速地打破了自古以来确信西辽河流域出土的古玉为“商周古玉”的说法,并以其锐不可挡的气势,确定无疑的向人们展示了五、六千年前红山文化先民的艺术风采和社会文化发展水准。1982年5月,考古工作者又在辽宁阜新查海发现了一处原始村落遗址,经试掘出土了大批的精致的玉器、完备的石制工具和陶器,尤其重要的是,这里发现了大量的具有红山文化典型特征的“之”字形纹陶罐,经碳十四初步测定为距今6925±95年,是北方地区较早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苏秉琦先生认为,查海遗址应是红山文化的前身和“之”字纹陶的发源地。①所有这些绵绵不断的考古新发现,使人们乍惊乍喜的意识到:红山文化及其玉器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认知考古学这一术语的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它主要是研究人类的精神世界。对史前宗教和思想意识的研究,属于认知考古学的内容之一。红山文化是我国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亦称史前文化,也是东北地区最著名的史前考古学文化之一,红山文化大量遗存的发掘和出土备受学术界的关注,尤其是对遗存所表现的红山先民的精神世界的关注,从而把认知考古学在红山文化研究中的应用推向了深入。  相似文献   

19.
红山文化是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及辽西地区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该文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已经被学术界认定为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红山文化的内涵相当丰富,无论是墓葬结构、埋葬习俗,还是彩陶、玉器都是独具特色的,它反映了与黄河流域及东北亚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紧密联系,又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考古学为我们提供了红山文化的大致面貌:红山文化分布地区约占二十二万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域也已经达到了十二万平方公里。这种文化前后延续了近1500年的时间,文化的内涵有着高度的统一性。原始旱作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渔猎业、养殖业、采集业在经济生活中还占有相当的比重。红山文化最为独特的现象是玉器群的出土,存在着“唯玉为葬”的埋葬习俗和龙神崇拜的现象。本文试图从中华文明起源的一般规律出发,探讨红山文化的社会性质。一、神本社会、王本社会与民本社会为了方便对古史的研究,接近历史的真实,本文认为中华文明的过程是从漫长的神本社会出发,经历了秦汉以来的王本社会,正在艰难地向民本社会过渡的历史。这种变迁不仅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还是受到人们认识能力、认识水平和文化传统的制约。在多元文化的互动下,人类社...  相似文献   

20.
红山遗址群位于赤峰市城东北三公里的红山北麓。20世纪30年代,日本东亚考古学家对赤峰红山后遗址的第一、二地点进行发掘,获得一批重要的红山文化实物资料,并出版了发掘报告《赤峰红山后》,提出了赤峰第一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