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隐喻的识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既涉及发话人的交际意图,也涉及受话人的知识层次与推理能力。语用学的中心任务是研究使用中的语言,也即特定语境条件下的话语生成与理解,因此,语用理论对于隐喻识解的作用十分巨大。  相似文献   

2.
文章的研究是基于发话人和受话人的双向研究,研究了发话人的初始语用预设(PIP),并且着力于探讨了PPP在传到受话者时的两种变体:可识别的语用预设(IPP)和不可识别的语用预设(UPP)。同时文章还分别讨论了这两种预设的语用效果,PPP产生的原因及UPP向IPP转变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阐释、分析了格赖斯“会话含意”学说及其理论基础,并从发话人、受话人双方的角度分析在一般会话或外事谈判等言语交流行为中如何使用含意理论的各条准则推导并巧妙控制和运用“会话含意”。  相似文献   

4.
“生きた隱喻”(创新隐喻)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说话人为了实现某种言语交际意图,以说话人在这一语境中所认识到的两类事物或者现象之间的某种相似性为依据,用描述某一类事物或现象的语言表达评价另一类事物或现象的一种语言的使用。日语会话中“生きた隱喻”的表达形式分为“系词隐喻”、“主语隐喻”、“谓语隐喻”、“综合隐喻”和“语境隐喻”。  相似文献   

5.
阐释、分析了格赖斯“会话含意”学说及其理论基础,并从发话人、受话人双方的角度分析在一般会话或外事谈判等言语交流行为中如何使用含意理论的各条准则推导并巧妙控制和运用“会话含意”。  相似文献   

6.
Hal]1day的语法隐喻仅涉及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但Hartln等人认为还应该包括语篇隐喻。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元功能思想,Hartln等人所指的语篇隐喻有些只是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在语篇中的表现,并不符合语法隐喻产生的条件。以此为基础,从非限定小句连接者的角度可以提出四种符合双重语义特征的语篇隐喻类型:(1)详述型非限定小句;(2)没有连接词的延伸型和增强型非限定小句;(3)由介词体现连接者功能的延伸型和增强型非限定小句;(4)非限定动词介词化的增强刹非限定小句.  相似文献   

7.
图式理论作为一种认知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翻译、语篇理解以及阅读、听力技能的培养等领域。不同学者对图式进行了不同的界定和分类,其基本功能是构建、推理、搜索与整合。文化图式的缺失,将造成受话人对发话人所传达信息的理解障碍。通过文化图式的意义建构,借助语义在不同语境的理解,可以弥补在表达中常出现的文化图式缺失。  相似文献   

8.
有关隐喻认知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是:隐喻加工机制与一般言语理解相比是否具有独特性以及隐喻理解伴随的神经生理机制是否有其独特的模式? 对此问题的回答需要对隐喻性质进行区分。常见的熟悉隐喻可进一步区分为词源性隐喻与引发性隐喻,其中词源性隐喻的隐喻义属于词语多个词义中的一个延伸义,而引发性隐喻则是将两个分属于不同概念领域的概念进行非字面的语义联结。词源性隐喻句和引发性隐喻句的理解包含了与一般语义句理解不同的加工内容。相比一般句,词源性隐喻句特异性地激活了与语义竞争相关的左侧颞中回、颞上回以及与加工深度有关的额下回,而引发性隐喻句则在左侧额下回有更多激活。隐喻的内在加工过程和神经机制并不单一,探讨隐喻理解与一般语义理解的异同需要考虑具体的隐喻性质。  相似文献   

9.
比喻是英语中一种最常见的修辞手段。除明喻(simile)外,比喻中用得最多的是隐喻(melaphor)。例如:“As dam builders,Americans are a nationof beavers.”--Thomas Y·Canby这句中看beavers用作隐喻义,指工作勤勤恳恳,孜孜不倦的人。beavers的字面义是一种牙齿锐利、善于筑坝的哺乳动物—河狸。联想是隐喻的心理基础。由于汉英两种  相似文献   

10.
1·1 反语是一种常见而又独特的修辞现象。从语言表达和理解的角度来看,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发话人通过正话反说(突破语言常规)来故意设置一种语言理解上的“障碍”,加大受话人的思维负荷和心理负荷,从而起到强化某种语言效果的作用。诚然,受话人通过语境和反语自身语音模式的识别作用,突破这种语言理解上的“障碍”只是瞬间的事,但是,就在这短短的一瞬间,受话人是经过了一番比常规情况下更为紧张的思维活动和心理活动的。我们知道,一个物体的负荷越大,它所耗的能就越大,所作的功也必然会越  相似文献   

11.
一、Bloomfield对意义的认识20世纪前半叶,语义学是一门新学科,与哲学、心理学和逻辑学等学科密切相关。Bloomfield(1933)受行为主义的影响,将意义定义如下:“语言学的意义是指发话人所处的场景以及对受话人产生的反应。为了给每种语言的意义下确切的定义,我们应该对发话人的认  相似文献   

12.
隐喻的表现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喻是文学作品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段之一,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喻意含蓄深刻。隐喻最常见的形式大致有五种:名词型、动词型、形容词型、of短语型和成语型。它们各有各的功能特点。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语言学中,隐喻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方式,但认知语言学家则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还是一种重要的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它还被看作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即隐喻概念或概念隐喻。根据这一隐喻概念理论,分析一些空间介词所体现的隐喻概念及其存在的经验基础,可为英语介词隐喻义的教学提供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4.
探讨隐喻义与转喻义在特定条件下可以重新字面化,从而构成双关。内置式隐喻、外置式隐喻和混合隐喻都可以重新字面意义化,虽然内置式隐喻重新字面化的机制会更加复杂。习语根深蒂固的比喻义使得其字面意义往往处于背景化的位置,而一旦字面意义得到重新激活,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修辞和幽默效果。此外,还发现并非所有的隐喻双关都具有幽默效果,尤其是隐喻义和字面义的使用频率都比较高的时候;而且隐喻和转喻可以共同构成双关。最后,为创作幽默的隐喻/转喻双关,认为关键在于找到字面义和比喻义能够共同出现的具体语境。  相似文献   

15.
当前课程只是注重对普遍的知识和客观法则的传授 ,而忽视了对个别事物的具体知识以及学生个体所展示的特殊经验的关照 ,“镜喻”和“树喻”两个隐喻可以揭示这种课程设计的基础 ,在社会基本矛盾由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化为人际之间关系 ,社会的中心任务由征服自然、获取物质财富转为为人服务、处理人际关系的情况下 ,课程设计的视野应从生产世界和科学世界返回到生活世界 ,因此对我们已有的课程应进行重新的审视。  相似文献   

16.
《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军事著作,计谋的名称以四字句(成语)或三字句的形式出现,并且都是隐喻,其本体隐藏,直接以喻体表达。探究比较、替代和互动隐喻理论在《三十六计》中的运用及功能翻译,旨在更准确地翻译该巨著,让全世界了解我国古代军事谋略学的精髓和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会话含意是语言交流中产生的特殊现象,是发话人或听话人有意违反合作原则而形成的.产生了会话含意的会话,发话人话语的表层意图和深层意图通常是分离的,听话人为了达到对发话人深层意图的准确把握,他需要调用认知结构中和谈话主题有关的知识、并结合语境信息进行综合、归纳,得出自己的认知结论.因此听话人的认知状态对发话人意图的识别和回应起决定作用.对于不同的会话含意表现形式,听话人识别发话人意图所付出的认知努力不同,但都达到了对发话人深层意图的最佳把握和恰当回应.  相似文献   

18.
结合模糊语言学和心智哲学的"感受意"可以深入探究委婉语的生成和解读机制。对中英委婉语语料的分析表明委婉语生成的实质是基于语境需求,发话人刻意用隶属度不同的模糊语言代替直言表达;而对经模糊性策略处理后的"委婉语"的释读,则是受话人对"委婉语"所激活的自身认知域意象的系列"感受意"心智活动进行提炼推理的过程。模糊语言学揭开了委婉语的生成思维,而心智哲学的"感受意"诠释了其解读的认知心理,二者互为补偿,为会话含义的分析解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宋代文学家苏轼将比喻运用得美轮美奂。苏轼诗歌中以雪泥鸿爪、西湖西子、萧散霜风等典型意象比喻为切入点,运用人比喻人、物比喻物、人比喻物、物比喻人等多种方式,通过明喻、隐喻、借喻、曲喻、博喻等类型变换,赋予诗歌以平淡美、理趣美、禅意美的艺术效果。苏轼以"人所不能比喻者,东坡比喻"的创作风格,不仅丰富了比喻的文学修辞技巧,也使其诗歌有别于"唐诗的艺术特色,开一代宋诗新风"。  相似文献   

20.
在语义学风行的年代里,研究对象是否得到正确的描述,往往只考虑语句用于描述对象时是否可确证为真;那个时候,大多数人都相信,句子先有句义,才有真值可言;"要预先掌握句义,才有可能确定语句的真值"被视为守则;那么,说话者是怎样认识句义呢?这个问题不好回答.蒯因提出极度翻译,让我们看到翻译者即使没有先行掌握对象的结构或者句义,也能够掌握语句的真值.从此,研究真值问题就不必先为结构或语义是否可知的问题而操心.其后,戴维森借用了翻译者的方法,去说明极度诠释如何实现之时,让我们看到了描述对象离不开受话者的诠释;而诠释是否成功,则要看相关的对象是否为发话与受话双方所共同确认的谈论目标.我们有理由相信,考虑描述是否正确,既要考虑诠释的问题,也要考虑哪些外物左右了句子的内容,有外在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