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与民族学系列期刊成为众多学者在该学科领域进行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但是如何反映"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与民族学系列期刊的学术影响,过去则鲜有研究.而通过对"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与民族学系列期刊转载论文与CSSCI收录论文的数据进行匹配,统计社会学与民族学系列期刊所转载论文在CSSCI中的被引数量、影响因子、高被引论文,并与国内同类期刊进行比较,能够分析与评价"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与民族学系列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及其在社会学和民族学研究领域所发挥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管理学系列期刊2003—2007年转载论文与CSSCI的收录论文数据进行匹配,统计了这些期刊所转载论文在CSSCI中的被引数量、影响因子等指标,分析探讨了复印报刊资料管理学系列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在管理学研究领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2012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联合发布《"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12年版),改革杂志社编辑出版的《改革》、《重庆社会科学》荣膺"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复印报刊资料"是我国学术界公认的权威二次文献,也是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广为引用的重要学术评价体系。中国目前公开发行的期刊有9800多家,此次发布的"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共772家,  相似文献   

4.
《中州学刊》2015,(4):178
<正>2015年3月31日,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联合研制的《2014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排名》公布。2014年度,《中州学刊》共有41篇原发文章被"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在全国综合性期刊转载量总排名中,名列第16位;在社科院、社科联主办综合性期刊转载量排名中,名列第11位。  相似文献   

5.
<正>3月26日,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在《光明日报》上发布2012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排名,《东岳论丛》位列全国社科院、社科联主办综合性学术期刊全文转载量第28位,在被2012年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的493种综合性期刊中,全文转载量位列第54位。  相似文献   

6.
2012年3月2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联合书报资料中心研制的"2011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排名"在《光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千龙网、新华网、新浪网、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网、中国人民大学网等媒体发布。《南京社会科学》在各类排名中的位次再创新高。一、综合性期间总排名被2011年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的综合性期刊有596种,约占《复印报刊资料》全年涉及期刊总数(1543种)的38.6%。本刊综合指数和转载量排名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3月2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联合研制的《2013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排名》发布《中州学刊》2013年共有43篇文章被"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在全国565种综合性期刊中排名第11位,在全国社科院、社科联主办的  相似文献   

8.
<正>2019年3月2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联合研制的《2018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排名》发布。2018年度被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的综合性期刊有541种,约占复印报刊资料全年涉及期刊总数(1338种)的40.4%。《中州学刊》2018年度共有28篇文章  相似文献   

9.
<正>2016年3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联合研制的《复印报刊资料(2015)转载指数排名》公布。2015年度,《中州学刊》共有46篇原发文章被"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在全国425种综合性期刊中,排名第12位;在社科院、社科联主办的100种综合性期刊中排名第11位。  相似文献   

10.
<正>据《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年3月25日公布的由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资料中心研制的"2013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士论文指数排名",2013年度,《中州学刊》共有43篇原发文章被《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在全国综合性  相似文献   

11.
汉字本体结构和字群关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谐”本义起源于音乐,与华夏先民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体现了听觉感官与味觉感官的愉悦性统一,具有鲜明的民族审美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2.
何鸣 《江淮论坛》2006,(2):134-137
"意义"主要来自媒体的生产,而有选择的"呈现"与有意识的"遗忘"就是意义生产的基本策略.万科作为一个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房地产大企业,王石作为一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其品牌的营造、"白领"的想象或偶像化的运作,主要得益于媒体的"呈现".这种"呈现"同时"伴随"着"遗忘",如对"万科金色家园"的业主与万科集团的纠纷,深圳的媒体就表现出让人不可思议的沉默.其实,在媒体与万科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以利益为原则的同谋关系,媒体需要来自万科地产巨额的广告收益,而万科也需要来自媒体的"呈现"与"遗忘".媒体与大公司之间的这种新型关系,必须引发我们对媒体的思考媒体必须以"公器"作为其基本的定位.  相似文献   

13.
杨建华 《社会科学》2002,1(9):35-38
我国传统理想人格追求人格的“完美” ,结果却违背初衷 ,葬送了国民的“精神家园”。本文提出完整人格 ,以人格的“完整”来归还本属于个人的人格完整性和生活的真实性 ,引领人们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 ;并主张完善人格 ,从完整人格升华到现代意义上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4.
胡云晖 《阴山学刊》2004,17(5):64-66
根据现存方言并证之以古代语言资料,可以知道赏心之"赏",是"爽"字韵头脱落后的方言口语记音.这种语音现象具有普遍性,以之解释一些历来释有疑义的词语如"伤心"、"行唐"、"桑新妇"、"刚"、"松(月桑)"等,均可豁然明白.  相似文献   

15.
“两课”教育肩负着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的教育重任 ,“知”“行”统一是“两课”教学区别于其他文化知识教学的突出特点。“行”重于“知” ,“身教”胜于“言传”在“两课”教育中尤为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16.
陈炎 《河北学刊》2004,24(5):5-10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语境下,左、右派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之间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但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公开的、平等的、程序化的.在此情况下,舆论上的彼此对立常常会导致行为上的互相妥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左、右派别往往被赋予正、反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其存在的理由是不平等的,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非程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舆论上的表面一致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矛盾.因此,对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进行深入地反思,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性、和平的制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蔡翥 《学术探索》2005,(1):57-62
本文将研究视角放在微观层次上,选择关系资源为分析路径,同时结合宏观层面的制度性动力分析,拟以实地调查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形式,来探析农村社区阶层分化逐渐发生、发展的过程,研究当代中国农村,特别是以安徽为典型形态的中部地区农村农民的社会阶层分化问题,探讨转型期关系资源与农民阶层分化的关联,并将就实地调查中所获农民阶层分化的具体情况,探析"关系"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因子向关系资源转变的过程,分析关系资源在农民阶层分化中扮演的角色,对这一微观层面的社会事实做出解释,并尝试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为相关社会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存在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进程中的一种世纪性思潮(现象),同时它又始终处于边缘性状态,对中国"现代性"危机的认知成为解读其"边缘性"的基本思路.20世纪中国面临着贯穿百年的"现代性"危机--价值观念失范和制度性体系脱序的整体性危机,而原本就是西方现代文明危机产物的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作为对中国"现代性"危机的回应和救赎方式因此东渐而至并渗透到文学话语中.然而,本土化的存在主义(文学)只能对"现代性"危机起到文化重构、艺术救赎的作用,如何从存在着的意义世界推衍出对秩序性建构的现实救治不是其价值所在.而马克思主义则以既能提供道德和信仰层面又可以重建制度性秩序的话语方式回应并克服着中国的"现代性"危机,并在其"中国化"过程中被转译为主流文学的"现代性"主题内涵.在此意义上,存在主义文学的边缘性正是相对于主流文学的合理性存在.  相似文献   

19.
周作人研究所纠结的问题,其实也是现代文学研究所面临的普遍的方法论问题。出于"中国儒家重伦理"的历史认知,周作人呼吁在学术上应学习希腊"纯粹求知"的"科学精神"。如果说"回到鲁迅"已成为一种共识,那么作为一种基本的方法论,"回到周作人"也是必需的。道德不仅是认识的问题,更是实践的问题。周作人的悲剧不在于他的道德学说,而在于他未能真正履行自己的道德学说。  相似文献   

20.
阿Q、王秋赦、赵多多们扭曲的造反欲望及其愚昧、"沉默"中的"爆发",是一种民族文化心理积淀的体现。他们的"爆发"具有相同的物质和人格背景、行为动机,它比"从昏睡入死灭"的"沉默"具有更大的历史危害性。这类形象也成为历史运行轨道上具有特殊警示意义的路标。其经典性的艺术生命力的生成,源于作家高出于同时代人的历史反思意识和忧患意识;而作家创作取向和忧患意识的深度差异,也决定了形象的艺术价值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