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元人对屈原基本上都是持一种嘲讽的态度。这种价值评判的形成 ,与元人的生存环境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价值向度的变形来自于生存环境的险恶。同时 ,与历史上对屈原的消极评价也不无关联  相似文献   

2.
屈原是一位生长在南方的伟大诗人,在他的作品中,明显也受到楚巫化的影响;本力图从形象思维方式、诗歌表现色彩、意象驭使各诗体形式等方面分析屈赋对楚巫化的继承。但作为一个民族诗人,屈原对楚巫化又有一定的超越,这体现在屈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3.
班固尊敬屈原,推崇《离骚》,长期从事屈原研究,别具只眼地指出屈原性格的悲剧特征;另外,他论屈原创作能博采众说,自成一家。论屈原事迹,从实际出发。总之,班固的屈原研究不乏独到的见解,更表现出严谨的风格,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将屈原与陶渊明频繁地放在一起赞叹和评论,是元代陶渊明接受史上最富有特色的现象之一。他们主要在忧国忠愤、典型植物意象、鲜明个性特点等方面将屈、陶并称;在并称时,元人普遍表现了是陶非屈、颂陶嘲屈的态度,流露出愤世、自嘲的时代心态。屈原与陶渊明之所以在元代普遍并称与陶渊明接受史发展的高潮到来、儒释道文化日益融合、元代士人的特殊遭遇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5.
屈原诗歌中的花草意象 ,蕴含着楚文化的深厚积淀。楚文化中“花草”的文化进程 ,显示出其所具有的原始美和神性美。它与屈原的心理特征正相吻合 ,传达出屈原自恋心态下对自身形象的神化与圣洁化 ,突出了屈原承自楚民族的狂放的性格和因坎坷命运所造成的略带病态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6.
元诗多宗唐,推崇“盛唐”诗风。元人在前人基础上完成唐诗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诗学体系建构。元人唐诗分期标准的迥异,体现了元人在宗唐背景下多元的诗学观,而不同的诗学观的现实意义是元人指摘当时诗弊继而促进元诗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顷襄曾与屈原谋返怀王──读《抽思》、《思美人》发隐张叶芦清末民初王运《楚辞释》(凡引用第一次皆出书名,后引用同者不再出)在《〈离骚经〉序》和屈原、宋玉作品的注释中揭示顷襄王即位之初与屈原之间的一件秘事,即怀王被骗入秦不归,二人曾密谋迎返怀王,惜未为...  相似文献   

8.
论屈原中晚年的异常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代学者对屈原异常心理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总体看来依然羞羞答答 ,尤其是对屈原中晚年的异常心理缺乏显豁的揭示和全面的概括。对屈原来说 ,顷襄王二年的陵阳之迁和翌年怀王卒于秦是其人生最大的转折点 ,此后屈原表现出明显的感知错幻、情绪躁狂、焦虑症与绝望感等异常心理。但是站在人性的高度 ,把屈原当做一个“人”而非“神”来看待 ,我们就不会因其心理异常而否认其人格的光芒和人性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两汉魏晋以来,以屈原行事与作品为母题的“吊屈咏骚”之作成为文人士大夫借此表述内心情愫的重要方式。屈原行事与作品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为不同时代的文人士大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因此,对屈原行事及其作品的评价也便表现出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与评介标准。屈原行事与作品已经不再作为一种历史的认同,而是迟渐走出历史的局限融入到时代的发展之中。不同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对屈原行事与作品的不同阐释,恰恰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屈原的作品蕴含着诗人对生命的独到的理解和阐释,是其人格理想的艺术转化。屈原作品中表现出的是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反映了他的宗族感情和文化意识,体现出诗人对生命的独特领悟以及他的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11.
汉代屈原论争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汉代初年至西汉宣帝时期,第二阶段为西汉元帝年间至东汉和帝时期,第三阶段为东汉安帝时期至东汉末.汉代士人对屈原的论争体现出汉代学术观念的变迁:第一阶段以黄老之术治国,此阶段士人对屈原持肯定态度;第二阶段为儒学独尊时期,此阶段扬雄、班固、贾逵等人对屈原持批判态度;第三阶段为经学的中衰时代,王逸、应劭、荀悦等人又极力提高屈原地位.汉代屈原论争在三个阶段的不同表现可以从今本《楚辞补注》的作者情况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2.
屈原与民歌     
从屈原诗作与当时南北方民歌的诗体、艺术手法、思想内容等对比分析中,寻找出屈原学习借鉴民歌,在文学和音乐创作上取得创新成果的人生轨迹及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史公曰”是《史记》中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标志之语。学界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的理解仍存在着歧义,而如何理解这一问题涉及到如何认识司马迁对屈原的态度问题。结合屈原的作品和司马迁的思想,可以看出,其传赞高歌了屈原热爱故国、坚守高洁和追求美政的精神。传赞还反映出,司马迁对屈原的认识也受到贾谊的影响,但最终经过反思,仍然肯定了屈原殉国的崇高精神。  相似文献   

14.
读郭杰的《屈原新论》赵敏俐郭杰的《屈原新论》是近年来屈原研究领域中一部立论公允,见解深刻的力作。他冲破前人的研究框架,把屈原放在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三维视野中进行考察。具体说,本书有如下特点:一、文化的地域性和统一性相结合的理论观在屈原的身上,无疑显现...  相似文献   

15.
屈原的自恋人格及成因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贯穿屈原人格的是自我中心,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突出,有强烈的自我关注倾向;创作上追求标新立异的奇幻诗风;幻想倾向表现出过度补偿和完美主义的心理;对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描绘带有文饰自我的特点。屈原自恋人格的内在根源在于生辰的迷信、家庭的超值评价在屈原自我塑造过程中内化为天生的优越感、强烈的自尊心、近乎神化的自信心和完美主义的个性。自恋人格使屈原成为精神上的孤独者,也是其美政抱负难以实现的一个重要羁绊。  相似文献   

16.
屈原以高尚的人格形象与杰出的诗歌成就,深深影响、感召着后代文人.初盛唐的张九龄由于人格理想、自身遭遇与屈原极为相似,在作人、作文等方面都表现出对屈原明显的继承和发展.张九龄对屈原的继承和发展,不仅使自己的品行人格与屈原互见,诗文取得独特的艺术成就,且为王维、李白等人学习楚骚开启了道路,成为诗歌美学史上重要的中介人物.  相似文献   

17.
祖先名称和所涉地域昭示出先楚文化的水缘属性,到楚辞中积淀为屈原的恋水情结和宋玉作品君王与神女艳遇的叙事模式。人们如果还原原始思维的历史,就能揭示出先楚祖先神形体特征的生成根据,看到屈原对先楚祖先神话的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18.
常德市城区内自古就有招屈亭、三闾港、屈原巷,德山之麓是屈原“朝发枉渚”之处,太阳山是屈原参与民间祭祀太阳神并构思《东君》等作品的地方,平山、高吾山则是屈原的游憩之所。可见常德市城区屈原文化资源丰富,遗迹集中。在现代城市文化建设中,应合理整合屈原文化资源,使其成为常德城市文化建设的又一品牌。  相似文献   

19.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起怀王左徒。博闻志,明于治乱,邢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通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庸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俊屈平为今,众莫不知。每一个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通解]《屈原列传》:《史记》列传第二十四为屈原和贸谊的合传。本篇以宋庆元黄善夫刻本为底本,对其中讹误之处则参其他本子改正。楚之同姓: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他》说:“…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屈原被定位为对君主忠贞不贰的臣子。实际上,除了忠臣人格外,屈原的人格还包含着一个王者人格。忠臣人格决定了屈原对楚王及楚国的忠诚,对圣君明主的渴望和对忠君原则的坚持;王者人格则表现为对自身内美的肯定和对社稷高度的关怀,并敢于以自身比附圣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