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有八亿农民,是一个农民的汪洋大海。农民的问题始终是中国的首要问题。有人说“谁把农民的问题解决了,中国的问题。也就解决得差不多了”。正是如此,中国的现代化不能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农村的现代化。谈到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这里当然首先必须实现农业自身的现代化,即由传统的以手工工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与思想文化》是张恒寿先生的论文集。其中收录了自1956年到1988年撰写的论文十七篇,为菁华之所聚。即使那早期的,距今已经三十多年,但读起来也有如新成。其原因乃在,一、文中所谈问题,时至今日还未解决。就像古代史社会分期的问题,几种划分法还是依然如故,谁也不能把谁说服,不仅如此,更增添中国古代没有奴隶制社会之一说。温故而知新,对解决问题大有用  相似文献   

3.
三种权力类型及效用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权力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它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支配与服从的关系中.权力关系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但归根结底是一种支配与服从的关系.如果从谁支配谁的意义上说,权力主体处于支配的地位,权力客体处于服从的地位.从类型学的角度,政治学界一般把权力分为强制型权力、报偿型权力和信仰型权力三种类型.本文拟就三种类型权力的内涵、维持方式及效用作一初步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整个人口的绝大多数。因此,农民问题历来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历史经验一再证明:谁赢得了农民,谁就赢得了主动;谁把农民的问题解决了,中国的基本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突破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肯定农民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主力军地位。毛泽东同志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是他一生中最富有创造性的重大贡献之一,反映了我们党解决农民问题的集体智慧,对于我们今…  相似文献   

5.
一、产品所有权的理论思考 产品所有权或所有制问题,几乎可以说是我们的理论经济学未曾涉猎过的问题。长期以来,它都被当作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因为产品所有制被认为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谁占有生产资料,谁就占有产品。在生产资料资本家私有制条件下,产品也就是资本家私有制;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条件下,产品也就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此  相似文献   

6.
(一 )  “哲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 ,它的内容诚如恩格斯所说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但是如果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仅仅理解为发生论意义上的谁决定谁的先后关系以及二者有无同一性 ,那么哲学认识的任务就是去探寻世界上一切存在的本原。在这种情况下 ,思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与其它现象的区别就显得不重要了。”1 实际上 ,把哲学基本问题只理解为谁决定谁、二者有无同一性即世界是否可知 ,是把哲学基本问题的逻辑起点和前提看成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全部。从理论角度看 ,虽说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对物质和精神何为第一性的问题回答 ,是一…  相似文献   

7.
柳文超同志在《客观真理没有阶级性》一文(载《社会科学研究》1979年第2期)中,具体阐述了社会科学真理(当然包括马克思主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为了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真理究竟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现对柳文的几个论点谈点不同意见。柳文说:“所谓具有阶级性,是指从属于一定的阶级,以阶级意志为转移,被一定的阶级利益、愿望、要求所决定的东西。”这是在告诉我们,谁要说真理有阶级性,好象谁就是把真理说成以阶级意志为转移的东西;说真理有阶级性,真理就不是客观真理了。  相似文献   

8.
如何联系实际,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关系到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关系到对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等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认识。为此,我想就理论和实践的一些问题,对蔡馥生同志的《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并与卓炯同志商榷》一文提出商榷意见。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符合什么样的实际?蔡文说:“就我国经济实际情况来看,说它是商品经济吗?但农村生产的粮食四分之三是农民自己消费掉的,国防工业企业的军用物资,说它是商品也说不通,同谁交换,交换什么,这一矛盾三十多年来经济学界争论不休,没有一个统一意见。”这里提出一个尖锐问题,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这个概念和社会主义实际矛盾吗?什么是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9.
试论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与非国有企业股份制的区别及其对策白永秀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从股份公司作为一种独立的集资组织算起,它在世界经济生活中已经存在了300多个年头。但是,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却是一个新事物,是前人所未提及更未实践的一崭新问题。可以说,...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古代故事—— 皇帝为了取信于民,表示自己言出必行、令行禁止的决心,在东城门竖了根木头,贴布告说,谁将它扛到西城门,谁就能获得一锭金子。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力量源泉。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未来,拥有经济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因此,我们应把文化建设放到一个战略高度去考虑,去建设。  相似文献   

12.
1.在黑格尔之前,哲学史上的许多哲学家都把真理看成是判断的属性。认为符合外在对象的认识就是真理,反之就是谬误。 例如:亚里士多德说:“每一事物之真理与各事物之实是必相符合”,“谁若认为分离的东西是分离的,结合的东西是结合的,谁就是正确的,谁的意见与实际情况相反,谁就错了。……并不因为我们认为你的脸白,而是因为你的脸白,所以我们作出这样的断语才是真实的。”  相似文献   

13.
邓副主席在全军政工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有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主席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不但如此,有的人还认为谁要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谁就是犯了弥天大罪。他们的观点,实质上是主张只要照抄马克思、列宁、毛主席的原话,照抄照转照搬就行了。要不然,就说这是违反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违反了中央精神。他们提出的这个问题不是小问题,而是  相似文献   

14.
鞠萍 《快乐青春》2011,(1):21-21,25
国王在15米见方的地毯正中,放了一颗金光闪闪的珠宝。国王对一群王子和公主说:“你们谁能不上地毯拿到这颗珠宝,我就把它作为礼物送给谁。但有两个条件:第一,只能用手,不能借助其他工具;第二,不能把地毯提起来,让珠宝滚到边上去。  相似文献   

15.
周海红 《中文信息》2013,(8):153-153
微博这个新事物在自身发展以及和媒体互动的过程中,为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在新闻工作者在发现、选择和报道中,有了与以往不一样的变化。同时传统媒体的内容也让微博有了更有生命力的话题。相得益彰中,二者无时不刻不在进行着互动,生生不息。一、微博使新闻报道的速度、深度得到极大的提升来自普通知情公众和事件当事人的线索,记者第一时间转发,形成新闻快讯。有人说,打开电视是一个中国,打开微博是另外一个中国。这句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微博作为一种社会化媒体提供了有别于传统媒体的信息。有位学者说过,新闻自由就像天空,也许我们不能改变高度,但是如果不试着撑一撑,天空会降到你的头顶甚至会把你压跨。  相似文献   

16.
把儿女们都养大成人之后,母亲已是满头霜花了。为了照顾她老人家的晚年生活,前不久我把母亲从乡下老家接到了我的小家里。 在我们兄弟姐妹的心目中,母亲是一个十分公平的人。她对待自己的每一个儿女,都是同等的严厉与慈爱,不曾有过嫌谁爱谁的偏心。但自从住进我家之后,在我和妻子之间,她老人家手上的“那碗水”就  相似文献   

17.
神奇的飞毯     
《快乐青春》2009,(7):148-150
古印度有个国王,他有3位英俊的王子:大王子、二王子和三王子,还有一个漂亮的侄女叫柏晶。三位王子都爱上了柏晶,这使国王很为难。 一天,他把王子们叫到跟前,说:“孩子们,我想了一个好办法,既不会伤害你们兄弟之间的感情,又能让你们中间的一个赢得公主。你们都出去远游,一年后回来,谁找到的东西最珍奇,谁就娶柏晶为妻。”三位王子约定一年后在一家旅店会合,便分别出发了。  相似文献   

18.
正有一个童话故事——《特殊商品》,说的是一个名叫乐乐的孩子要把自己的爸爸妈妈摆在柜台上,像其他玩具一样卖掉,为什么呢?乐乐这样说:"爸爸动不动就发火,吓得我胆子越来越小;妈妈倒不发火,就是太哆唆——吃饭时她说"小心别噎着",结果我真噎着了;过马路时她说"小心别摔跤",结果我一分神,被小蚂蚁绊了一跤……我整天哄着这样管不好自己情绪的父母,很累,所以我要把他们卖了。柜台前,来了两个孩子想买"爸爸妈妈",但看了"产品说明书"后,说:"谁会要乱发火  相似文献   

19.
社会化是学习和传递一定社会文化的过程,把人从生物意义上的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它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新事物不断的涌现,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使得社会化过程也面临许多新的困境。对社会化进程中的社会化模式和适度社会化出现的问题以及网络时代对社会化的冲击问题进行探讨,目的是使个体更要有意识的去适应性地选择社会生活,更新意识,学习新事物,推动社会不断向良性、民主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杨寿堪 《学术研究》2006,7(5):45-49
对哲学原理教科书中若干问题的质疑,涉及到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根本问题。教科书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关于说明世界本原的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理解为古代的物质概念,把近代自然科学家解释物质结构的观点当成近代的物质范畴,这是不妥的。关于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教科书将一切运动都归结为物质运动,否认精神的运动,这是庸俗的唯“物”的观点。教科书对发展只理解为上升前进的运动,理解为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的运动,而无视发展是上升与下降、前进与倒退、新与旧相结合的辩证过程。矛盾同一的相对性,教科书按传统观点进行解释,即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失去一方,另一方便不存在,此理由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因为凡是矛盾,必然既有矛,又有盾,否则就不成为矛盾。教科书把真理的绝对性与绝对真理两个概念混为一谈,其实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绝对真理,只能不断地接近绝对真理,如果有一天达到绝对真理,人的认识也就停止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