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国社会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表现在人口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家庭结构、组织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生活方式等各个层面,但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无疑是社会结构变化的核心内容。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经济政策调整有密切的联系。其中,有几个方面问题值得研究和关注:一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政策的两个重大调整,即阶级阶层政策的调整和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这两个调整对中国阶级阶层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变化产生重大影响;二是中国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动,包括变动的过程以及现阶段阶级阶层结构的状况;三是利益格局的变化,主要有中国在城乡、区域、行业、个人等层面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四是目前中国阶级阶层研究关注的几个问题,包括收入差距变化趋势问题、市场机制与收入不平等的关系问题、社会公正问题、中产阶级问题、农民工问题等。  相似文献   

2.
中国自周秦时期建立封建社会以后,一直是个农业国家,以农民和地主两大社会阶级为主体的社会阶级结构没有什么变化。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洋务运动,中国开始有了近代工业,有了新的工人阶级和新的资产阶级,但近代工业发展得非常缓慢,社会结构变化也非常缓慢。到1949年,中国的社会结构还是农民占总人口89.4%的农业社会。中国的社会结构,真正发生历史性的大变迁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由传统的农业农村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转型,特别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极大地推动、加快了社会转型的步伐,而社会转型的加快和成功,也反过来影响、推进体制转轨的持续进行。这种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同时进行,正是中国自改革开放28年来,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功,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原因。同时也是中国当前产生了如此众多的经济、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和冲突凸显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解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彭劲松 《中州学刊》2005,4(5):102-105
社会历史的变迁与利益结构的变迁是相伴随的.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相比,在改革开放、大力发展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我国社会的利益结构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社会的利益结构其功能在正负两个不同方向上都有所表现,协调利益关系需要有新的整体思路.  相似文献   

4.
城市中农业户口阶层的地位、再流动与社会整合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城市社会进入转型时期 ,分层和流动机制发生重要转化 ,同时以往的体制的潜功能仍然存在 ,城市中农业户口阶层及流动状况就反映出这一特征。转型社会中的结构重组与社会整合问题 ,关系到新结构、新秩序的稳定性 ,公正、有序的整合需要有效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5.
社会发展需要、政府职能重心和行政区划体制之间是一种耦合结构:社会发展需要和政府职能重心共同决定着经济开发区的行政区划体制;当社会基本结构深刻变动,政府职能重心发生位移,经济开发区也必然需要调整行政区划,实现管理体制创新。通过考察天津滨海新区管理体制变迁历程,探究开发区行政区划改革的经验和规律,总结以行政区划改革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现实路径,为全国开发区行政区划体制调整提供清晰的、可供借鉴的框架。  相似文献   

6.
社会分层中的国家作用: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以来,经济因素成为对中国社会分层作用日益巨大的影响因素,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忽视国家对社会分层的重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对社会分层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间接作用,即通过积极干预市场影响社会分层;二是直接通过社会政策影响社会分层。目前,处于转型期的政府要积极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一方面应该确保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另一方面应该制定相关社会政策,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7.
作为社会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的性质、内容会随着社会问题的变化而变化。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面临着一定的考验,民族政策的调整既是当前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发展型”民族政策的必然要求。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对其出现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的现实表现、相互作用进行调研分析,可以对调整转型期中国民族政策的目标取向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与社会转型相伴生的是快速的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化,在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化中产生了社会分层问题。但学界对引发社会分层现象的原因及应对策略分析尚欠深入。在唯物史观视域下,运用社会运行发展的复杂性理论,以多学科交叉为学理支撑,从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缩小贫富差距;强化教育公平,有序推进社会合理流动;培植社会中间阶层,扶助弱势边缘群体;构建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弱化等级观念,高扬锐意拼搏精神等方面,深度廓清了有效化解当代中国转型时期社会分层问题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转型期社会问题的多发凸显了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重要性。社会管理需要制度、体制的支持与保障,但最终要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来实现。从政策学视角看,社会管理就是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社会政策来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其效果主要取决于决策者对社会问题的准确理解与社会政策的合理设计。将社会建构论引入到社会问题的研究中,要求政策理论者与实践者改变传统客观主义的认识取向,将对社会问题本质的理解从一种既定事实状态转变为动态的主体互动过程。建构论基础上的社会管理创新强调对于社会政策设计的完善,包括合理选择社会政策设计的要素以及重构社会政策设计的过程模式即从反应性走向前瞻性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10.
邵书龙 《天府新论》2012,(3):100-109
等级的身份规则是影响中国社会结构分层和流动机制的重要变量,在历史绵延中已演化为文化的深层结构,凝结成民族深层的共识,成为传统社会结构下劳心与劳力分层的重要依据.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外在表现于阶级阶层的多元划分,其内里则可能承袭了等级的分层模式下文化分层与代际流动之间的不稳定平衡.  相似文献   

11.
吴晓锋 《兰州学刊》2011,(10):27-3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贫富分化日益严重,民众的社会不公正感逐渐增强。一方面,改革开放促进了民众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公民文化与平等意识的萌发,增强了他们对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憧憬,引发了普泛性的生存比较,所有这些都普遍提高了民众的社会期望。另一方面,转型期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全方位扩大,财富分配极不合理,既有市场化改革自身引发的巨大收入差距,也普遍存在由双轨制、非正当致富等导致的贫富悬殊。这种期望与指望的差距造成了社会不公正感。用公式可表示为:社会不公正感=社会期望/财富分配。提高民众的社会公正感须从调整财富分配入手,应做到起点公正、过程公正和结果公正。  相似文献   

12.
自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以来,我国社会保险征缴体制历经4个改革阶段,结合政策调整背景,在回顾社会保险征缴体制改革历程的基础上,从社会保险征收主体转变和参保缴费两个方面分析了近年来社会保险征缴体制改革的政策效果发现:首先,税务部门统征社会保险费后面临着相关法规不完善、征收优势不够显著和政策弹性不足的难题;其次,社会保险缴费比例仍然偏高且养老保险基金财务可持续性压力呈上升趋势;最后,面对劳动力市场多元化发展态势以及接踵而来的政策变革,企业在社会保险政策认知与管理上将面临新的挑战。因此,从加强税务部门统征效果、设计社会保险缴费综合改革方案和提升企业社会保险综合管理质量三个维度为我国社会保险征缴体制的完善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转型国家常常面临来自合法性危机的挑战。合法性危机形成原因涉及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诸多层面,危机的程度亦有强有弱。面对危机,具有自我适应、自我调节能力的政治体系,通常会通过改变结构和功能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对系统构成的压力。较之改革,革命则是一种更激进的途径和方式,是旧政治系统合法性极度危机的产物,革命也为新政权重建合法性创造了条件。从政治合法性的角度来分析穆巴拉克时代以来埃及政局变化对处于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前30年的"计划经济"时期和后30多年的"改革开放"时期。因为在执政基本思想、执政理念、路线方针和管理手段上的差异,不同时期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政策"的表述也不尽相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管理",就是在承认个性化、多元化的基础上,通过沟通、对话、谈判、协商、妥协、让步,整合为各个阶层都能接受的社会整体利益,最终形成各方都必须遵守的社会契约,并用"社会政策"的形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建国后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两次变迁,一方面是我国社会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变革的产物,另一方面是作为生产力能动要素的社会成员在相应政策和体制改革中优化重组的结果。而这个原因正是探寻我国生产力解放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论社会保障对社会公平的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就是社会公平,也是社会保障追求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虽然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树立社会公平的价值理念和政策取向,要弥补社会保障制度的漏洞和缺陷。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而且还要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发展慈善事业。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社会公平的进一步实现,也才能最终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整个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一方面,广大城乡居民已普遍摆脱了贫穷,经济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另一方面,城乡差别、劳资矛盾、地区差别加大,制约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作为最有效的“减震器”和“安全网”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对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保护和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不足。在此,对西部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行讨论,以期对完善我国社会保障政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高等学校的科研要适应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 ,关键是要彻底改革不相适应的科研管理体制 ,提高当前的科研管理水平。就高等学校文科科研管理来说 ,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学科建设和科研队伍建设、改革科研机构和改变管理模式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当前的形势和高等学校文科科研管理工作的现状 ,分析了这几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9.
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是一个自发的基于市场化改革而产生的社会宏观变迁,它的剧烈变动最终都体现和反射到农村政治机制和农民政治生活之中.日趋活跃的市场经济推动着农村社会主体的分化、利益的多元化、结构的分层化,利益成为人们关注、追求和维护的重点,而正是对利益的愈加认清和重视,就愈加需要对利益的表达渠道和机制进行调整和规范,特别是随着市场化发展而日渐觉醒的农民的民主意识、法治理念、权利思维、平等观念的不断增强,使得农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和参与农村社会政治事务,农村现有的基层政治制度面临着变革和调整的重任.  相似文献   

20.
事业单位改制中社会保障政策衔接和配套改革的核心内容是解决企业与事业单位之间存在的退休待遇差问题。退休待遇差问题来源于我国碎片化的社保制度。碎片化社保制度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同时碎片化社保制度导致政府财政压力增大、阻碍劳动力流动、影响社会和谐。因此,解决待遇差的关键是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在此基础上发展职业年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