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王熙凤话语微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总要以语言为材料,塑造典型形象,反映现实事件和操纵着人物命运的广阔的社会大背景,因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主要借助于语言来表现。正如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而在《红楼梦》中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王熙凤当属第一人。曹雪芹在塑造王熙凤这一光彩夺目形象时,表现出了炉火纯青的个性化语言艺术,这一点已为许多研究者所论及。然而真正结合西方语言学理论框架来作王熙凤的语言的研究则非常少见。故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语用学,Vershueren的顺应理论来探讨王熙凤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为什么"要选择这种语言以及"怎样"用这种语言顺利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2.
结合Verschueren的顺应性理论,从交际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入手,通过分析王熙凤言语交际中的语言策略,可以揭示作为言语交际者的王熙凤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为达到交际目的而对语境因素做出顺应性选择的动态过程,为"王熙凤"的话语提供一种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王熙凤是一个封建时代贵族大家庭中颇具女性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的、精明能干而又泼辣狠毒的管家少奶奶的典型.她的"辣"、她的"欲"、她的"才",都充满了深刻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具有丰富而深邃的内涵,决不是简单地以"好"与"坏"、"正面"与"反面"就能概括的.  相似文献   

4.
西方现代心理学和宗教女性主义所标举的"双性气质"理论,对理解<红楼梦>主旨及其人物形象有着崭新的意义.以王熙凤和贾宝玉为个案,着重分析了"女性的男性气质"和"男性的女性气质",认为<红楼梦>所塑造的人物具有超越时代超越社会性别的"双性"人格特征,他们集中展现了小说家卓越的艺术追求和人文理想.  相似文献   

5.
王熙凤的判词"一从二令三人木"和"哭向金陵事更哀"是互相关联且逞递进关系的整体叙事,不容分割。惜乎对此著述虽多,却无确解之文,不足参酌。唯有按事体情理之意绪从王熙凤人生全部经历入手,高屋建瓴、知人论世,方能得出"一从"为难以挣脱的三从四德之既嫁从夫;"二令"为当家主政,威重令行;"三人木"为其事败抄家,财尽力诎,众叛亲离,败落事休;"事更哀"乃操劳过度,积劳成疾,惨死贾府,棺葬金陵之最终结局。这才是对王熙凤这个末世凡鸟"聪明反被聪明误"之绚丽多态的四维人生表征的正确释解。  相似文献   

6.
"好脉息"、尤氏吃探春饭、赵姨娘的银子、桃花夫人、贾政冬底回、王熙凤的"衣锦还乡"、王熙凤的"散花寺、凤求鸾"、"三春去后诸芳尽"八大确凿实例,证明《红楼梦》后40回与前80回是一个细节上完全照应、密不可分的艺术整体,为后40回是曹雪芹所著提供有力证据。从而证实圆满结束于常州运河畔毗陵驿的全书是曹雪芹原著。  相似文献   

7.
章从作家主体的角度分析了王熙凤悲剧的必然性、深刻性和典型性。必然性的根源在社会历史.王熙凤的悲剧命运变化与王家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变化相一致.王熙凤的毁灭.展示了一个社会制度的悲剧;深刻性集中体现在王熙凤的悲剧是其自身的“异化”和社会“异化”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典型性分析了王熙凤性格的问世,在悲剧历史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在典型手法上也是一个重大突破。总之,作家正是在对王熙凤的性格侧面逐一撕毁之下,展示了人生价值的毁灭,敲响了腐朽没落的封建社会的丧钟,这正是塑造王熙凤的悲剧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角度分析王熙凤的规劝说服的语言艺术,理性指王熙凤在说服他人时所使用的例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逻辑方法,感性指王熙凤在说服他人时会诉诸人物性格、社会地位、情感等感性手段.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妇女解放的角度切入,试图以违背"男主女从"的性别角色意识、挑战"女子幽静淑娴"的角色定位、抗争"一夫多妻"制的男女不平三个方面,再论王熙凤--这位封建末世中不自觉地流露着妇女解放思想光辉的形象.  相似文献   

10.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是《红楼梦》第五回十二支曲子中,描写王熙凤的那支曲《聪明累》的头一句话。作者用这支曲,概括了王熙凤的性格和命运;表明荣国府即使有象王熙凤这样“男人万不及一”的管家奶奶,也不能改变那“运数殆  相似文献   

11.
关于代位权行使的效力, 有入库规则说、平等受偿说、优先受偿说等几种观点。从立法目的、法律功能、法律成本和效率、其他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中国司法解释的性质和来源来说, 中国应选择优先受偿说的观点, 赋予代位债权人优先受偿权, 建立代位权上优先受偿权的现代理念。  相似文献   

12.
作为现代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民国武术置身于当时人们追求"科学"的话语背景之中。以"传统"为特征的国术(武术)与当时的"科学"话语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与抵牾。国术界要实现以武图强的远大抱负,国术的"科学化"问题首当其冲。鲁迅与陈铁生的论战围绕国术是否有提倡的必要展开,一方面为国术的科学化做了舆论上的铺垫,另一方面也促使国术界开始反思传统武术的痼疾。进而,国术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展开了国术科学化的改造,其实质是确立发展国术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为国术的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3.
当代期刊编辑理论研究,已经逐渐淡化了对期刊本身的功能、基本属性,办刊特色等的讨论,因为编辑学的理论发展,已经解决了这些基本问题。对于人文社科学术理论刊物,现在更多的是在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的编辑出版与全球化背境下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关联性;当代学术批评与编辑的选择性思维方式;当代学术期刊的编辑过程及编辑活动与学术评价的关系;当代网络化条件下的学术活动与编辑活动的关联研究等与文科期刊相关的更为重大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4.
论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对于共同犯罪案件如何认定犯罪中止,司法机关在办理中是仁者见仁,法学人士在讨论研究中是智者见智。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应以行为人自动停止犯罪并有效地阻止其他共犯利用其先前行为继续实施犯罪或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为标准。  相似文献   

15.
在不签发提单的情况下,利他契约理论能很好地解释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当事方的权利义务。但在签发提单的情况下,该理论就不敷使用。借助罗马法中的准契约理论,既能对提单下的义务转让进行合理解释,也能解决在实务中诉权的确定之难。  相似文献   

16.
对于行政许可违法的法律责任问题,人们往往是从行政许可实施违法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对于设定违法及其责任追究的探讨却相对薄弱。然而,行政许可设定一旦违法,其对相对人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将会更大,因此,对许可设定的违法及其责任问题进行研究,以避免违法行政行为的发生,促进政府依法行政,不仅必要而且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案件的深刻剖析,论述了认定合同的依据、广告行为的效力、公司与股东的责任以及公司主体的混同等重要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面面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国家贫困生资助政策实施以来,对贫困生帮助很大,同时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提出贫困生认定工作仍需要进一步采取各种相关配套措施,以推动和保障贫困生资助工作更好地开展。  相似文献   

19.
良友版《中国新文学大系》丛书出版的背后,有一些文学史细节被遮蔽。其中诗集卷因图书审查委员会的反对不得不“临阵换将”,由郭沫若改为朱自清,这确系国民党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的文化围剿政策之体现。朱自清编选的范围来源一方面依靠他在清华大学授课的讲义《新文学纲要》,另一方面得益于《新诗年选》、《分类白话诗选》两种诗选提供的“启示”。朱自清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新诗集卷编选完成,选了五十九位诗人的四百首诗歌。  相似文献   

20.
社会范畴化虽然是人类认知的基本路径,但是却塑造了人的群体资格,进而成为了人完成社会认同化过程而建构认同的基本前提.社会赋予人以多元的群体资格,而人则形成多元的社会认同.多元的范畴资格对应着人们内在的“认同库”,各种社会力量则成为“认同场”上激发一重或多重认同的主要因素.在此过程中,回族的国家认同得到了彰显与强化.捕捉民国时期回族国家认同的表征形式,进而分析其建构、重构过程,刻画出其借助大众传媒而“传播扩散”模式的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