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略论瞿秋白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上,瞿秋白同志的名字占有重要的地位。虽然,他的主要精力用在从事党的领导工作、理论建设和革命实践方面,但他在文化思想战线上也作出了卓越贡献,特别是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三年,在上海同鲁迅先生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的光辉战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树立了丰碑。二十年代初,他是才华初露的散文家。他以明快清新的文笔,最早报道了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俄的情况,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学的宝库。三十年代前期,他是多才多艺的文艺理论家、杂文作家、翻译家,为成长中的中国现代文学留下了许多瑰丽的珍品。瞿秋白的文学作品和译文,已经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宝库中珍贵的遗产,也获得了世界的声誉。  相似文献   

2.
《现代东北的文学世界》在追寻东北现代文学的发展轨迹,深刻分析东北现代文学取向的同时,又努力进行着文化哲学的拓展,诠释着东北现代文学与哲学的互进与互动。从文化哲学的视角审视,《现代东北的文学世界》提示了文学与哲学汇合的本质,透视出文化哲学语培下的文学批评对东北现代文学的影响,在全新的高度上提示了东北现代文学的哲学原则,是一部对五四运动以来东北文学中内含的文化哲学进行解读的著作。  相似文献   

3.
高擎洲先生(1920~2006)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奠基者那一代的学者,他将自己的中国现代文学论集取名为《旧云新影》,也让当下者的我们感受到学科建设变迁中先行者们蕴蓄下的学术活力。高擎洲先生1947年大学毕业,1952年起在东北高校任教,开始了其现代文学教学和研究生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中国现代文学这个新生学科的奠基时期,有王瑶、唐弢等先生砌下的基石,也有高擎洲那样当时的年轻学者填下的土壤。在那个不乏政治动荡而不断缩小了学术空间的年代,显得艰难,也显示了其可贵。高擎洲先生1960年撰写发表的《〈女神〉论》、《〈屈原〉论》就代…  相似文献   

4.
重启东北文学概念,考察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文学的流变,借此重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东亚文学中的某些问题。梳理东北沦陷初期《夜哨》文学和《文艺》文学,《夜哨》文学跨域到上海成为中国1930年代抗日文学的先锋及典范;《文艺》文学被沦陷时期的东北文学继承,成为隐微书写、解殖文学一系。而日伪在东北炮制的“满洲文学”成为东亚文学演练场,为东亚被压迫民族文学提供了发表场域,多语言多国族的文学想象、文学作品是思考东亚文学的资源及文化遗产。新的现实、新的形式、新的场域,东北文学为重新描述中国现代文学和东亚文学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准备编一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发展史》,想用我三十年代编印的一本小书作参考。那是我在北师大、中国大学和女子文理学院的讲稿。我们在现代文学研究方面,无论关于作家作品的研究,或是文学史的编写,都已有了很多成果,但是,归纳起来组成一个有体系的思潮发展的历史的东西,目前还是个空白。文学研究所提出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何其芳虽算不得大作家,但却是一个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着的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和风格的诗人、散文家和文艺评论家。何其芳早期的诗和散文,以其精致的艺术创造享誉三十年代文坛,不仅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且对于现代抒情诗和散文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考察何其芳的创作道路,探讨他的艺术个性(包括它形成、变化的主客观因素等),将有利于探求和总结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必有益处。  相似文献   

7.
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武 《江淮论坛》2000,11(2):94-97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肇始于本世纪初 ,在二十年代声势日隆 ,构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 ,并在三十年代达到一种完全的自觉和成熟。茅盾、胡风、冯雪峰、梁实秋、朱光潜、李健吾、梁宗岱等人的重大理论建树大都完成于这个时期 ,极大的拓展了新文学的内涵和美学空间。尤其值得在注意的是 ,当时有不少作家都身兼了理论家的重任 ,或为作品写序、跋、题记等 ,或专注于文学批评和论争 ,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沈从文就是其中的一位。沈从文是京派文学的中坚人物 ,多年来他执着于自由主义的文艺观 ,捍卫文学的独立和尊严 ,尽管他在文学理论批评方面的建…  相似文献   

8.
<正> 《生死场》和《八月的乡村》是三十年代东北左翼作家萧红、萧军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这两部小说都写于一九三四年,同在鲁迅先生的关怀下于一九三五年出版,且又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伪统治下生活和斗争,开抗战文学先河的著名作品。多年来研究这两部小说的文章不少,但多数是分别作评析,或者在指出它们若干共同特征的同时,着重论述各自不同的特色。萧军同志在《<生死场>重版前记》中指出:“这两本小说,当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女作家罗淑有着独特的贡献。可惜她的生命太短促,过早地离开了人间。我们应该感谢巴金同志,是他怀着“悲痛的回忆”于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整理、编辑、出版了罗淑的作品,这样才使我们今天得以读到她留下的三本薄薄的小说,散文集:《生人妻》、《地上的一角》和《鱼儿坳》。这些作品取材独特新颖,文笔朴素生动,真实地描写了四川沱江流域贫苦农民和盐工们的悲惨生活,反映了他们对吃人的旧社会的愤懑和反抗。这些作品可以说是二、三十年代四川中部农村的一幅多灾多难却又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罗淑的作品数量虽然不多,可在当时的读者中却有着强烈的影  相似文献   

10.
外国文学翻译是促成中国现代文学的生成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与文学创作一样.在现代中国,文学翻译承担的严峻的现实责任,远远超过文学自身的审美价值。作为一种可操控的言论手段,文学翻译成为各种思想流派有效的传声筒。现代文学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不间断的论争过程。每一种论争都不是单纯的文学论争。是各种思想之间的碰撞,翻译论争也是如此。三十年代的文学翻译继续承担着改造中国的现实责任。也继续作为思想碰撞的场所之一。本文旨在通过探讨三十年代的翻译论争。描画这段时间内中国文学翻译批评的主要情景,试图揭示翻译论争与思想文化流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近来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里开展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思潮、流派问题的讨论,这是个长期来没有认真探讨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在论述中国现代文学的思潮、流派的文章中,大多要提到三十年代初崛起的戴望舒、施蛰存、杜衡、穆时英等人为代表的“现代派”,遗憾的是它往往被套上“反动”、“逆流”的枷锁。几乎久而久之,在人们的心目中“现代派”就成了一股与“左联”背道而驰的反动流派。然而,“现代派”究竟是什么人组成,代表作是那些作品,他们的主张如何,政治倾向怎么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学人     
罗振亚,1963年生。现任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东北9币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文艺评论》杂志副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出版《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中国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研究》、《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中国新诗的文化与历史透视》等专著6种,主编《中国现代名家诗歌分类品汇》、《龙江特色作家研究》等丛书4套,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诗探索》等刊…  相似文献   

13.
精神分析理论与批评作为 2 0世纪最有影响的一个学派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传播中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 :二十年代是精神分析理论传播的初期阶段 ;三十年代是精神分析理论传播与影响的兴盛期。它在传播过程中极大地影响和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黎烈文是三十年代在上海主编《申报·自由谈》的著名文化人。主编《自由谈》使他成为鲁迅先生,茅盾先生的至交、使他的这段生涯辉煌绚丽,成为三十年代一颗灿烂的明星。  相似文献   

15.
外国文学翻译是促成中国现代文学的生成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与文学创作一样,在现代中国,文学翻译承担的严峻的现实责任,远远超过文学自身的审芙价值.作为一种可操控的言论手段,文学翻译成为各种思想流派有效的传声筒.现代文学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不间断的论争过程,每一种论争都不是单纯的文学论争,是各种思想之间的碰撞,翻译论争也是如此.三十年代的文学翻译继续承担着改造中国的现实责任,也继续作为思想碰撞的场所之一.本文旨在通过探讨三十年代的翻译论争,描画这段时间内中国文学翻译批评的主要情景,试图揭示翻译论争与思想文化流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语言艺术大师茅盾同志永远离我们而去了,他留下的极其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却象不朽的丰碑,高高耸立在人们的心头。长篇小说《子夜》堪称茅盾同志的力作,也是党领导下三十年代左翼文学的实迹。因此,在它刚刚发表时,秋白同志在《子夜和国货年》中曾经预言:“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后来的历史发展完全证实了这一点。《子夜》不仅因为成功地塑造了吴荪甫这一民族资  相似文献   

17.
三十和四十年代,徐青甫都提出了自己的货币理论。三十年代初,他提出了经济革命救国论,主张从改革金融币制入手,改革的具体设想是实行虚粮本位制。这方面的理论我已另文叙述。本文仅讨论他在四十年代提出的物本币末论。  相似文献   

18.
文艺大众化的历史建构贯穿着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从"五四"到三十年代是文艺大众化的理论建设期,知识精英为文艺走向大众设计了多种预案,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终未能开花结果;抗战开始后,随着历史环境的骤变引起的文化中心的散落,原来处于边缘地位的大众文艺被众多知识精英所激活,并在短期内形成初潮。但随着多数文化人在内地陆续定居,这一初潮很快悄然退去;然而,在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文艺大众化却一路走强,在权力中心、本土作家、外来知识分子以及农民大众的合力作用下,到了四十年代中后期达到高潮——乡村文艺主流化。反思这一建构过程得出的结论是:文艺大众化是历史的选择而非新文学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不同寻常 1985年5月6日至1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研所、中国作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联合召开的“现代文学研究创新座谈会”,举行于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这是三十多年来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以“创新”为高标的第一  相似文献   

20.
艾芜前期创作艺术风格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十年代初期,一大批青年作家冲破国民党反动派对文艺的重压,象灿烂的群星似地出现在文坛上,使现代文学一下子呈现出姹紫嫣红的光彩。艾芜,就是其中一颗闪闪发光的星。到一九三七年抗战爆发前,他一共出版了《南行记》等五个短篇小说集、四部中篇小说、一部散文集,另外还有若干篇小说散文散见于其他文学刊物上。通观艾芜的创作历程,从一九三二年到一九三七年的六年,可说是他的作品艺术风格初步形成的时期,习惯将它称为艾芜创作的前期。在这个时期里,艾芜用自己的一系列作品,为读者奏出一曲曲清新美丽的歌,显示出他那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