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达煌 《殷都学刊》2011,32(1):21-23
河南安阳西高穴大墓经考古单位正式发掘并认定其为曹操高陵(即曹操墓)后,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正反双方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和针锋相对的驳难,一时间关于曹操墓真与伪的话题为海内外各界人士所瞩目。为进一步推动对西高穴大墓及曹操其人的深入研究,我们特别组织了本期学术笔谈,以期对这场讨论有所裨益和推进。  相似文献   

2.
全国史学界对曹操问题的讨论,本刊1959年第四期曾作了一次综述。最近两三个月来各地报刊又发表了几十篇讨论曹操问题的文章,绝大多数肯定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的正面人物。争论主要是集中在黄巾农民起义的目的问题、曹操的屯田政策问题、曹操是否是民族英雄问题以及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等问题,为了便于读者对曹操问题讨论的参考,将争论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再撮要予以综述: 黄巾农民起义的目的问题在曹操与黄巾农民起义的问题上有两种意见,一是反对郭老论点,一是基本上同意郭老论点。比较多的人不同意他的“曹操虽然打了黄巾但没有违背黄巾起义的目的”以及“把黄巾进行组织化”的论点。如罗耀九指出:农民起义的目的是希望有属于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在全国范围展开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推动了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第一次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作了重要思想准备。同时,这场大讨论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和全国改革的胜利进行,为我们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莫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安徽省的广大宣传、理论工作者和各级领导积极地参加了这场大讨论,从而对安徽省的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二十年前席卷神州大地,真有磅礴气势,令人终生难忘。表面上看,讨论的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常识问题,而实质却是要解决中国走什么道路的大问题。可谓是关系到中国前途的大讨论。通过讨论,解放了全国人民的思想,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场讨论奠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基础,为邓小平理论的发展创造了应有的条件。这场讨论在中国的思想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这个大讨论对于各种心态的人都有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给予人们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大讨论,人们认识到,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不能思想僵化。搞…  相似文献   

5.
1959年"替曹操翻案"的大讨论不仅厘清了关于曹操的许多史实,而且推动了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研究。其中,体现唯物史观这一评价总原则的多种具体标准与观念,如历史作用标准、阶级标准和历史主义观念得以综合运用。这不仅丰富了历史人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而且推动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同时,本次讨论冲击、弱化了最基本的道德原则,这就需要正确看待历史人物评价中的道德评判,及事功与道德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6.
自今年四月份以来,广州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部门即组织有关曹操评价的讨论,目前,讨论已逐渐深入,由对曹操的评价进一步接触到东汉社会性质和黄巾起义的作用等问题。四月间华南师范学院史政系师生举行了两次座谈会,就曹操的屯田与锄豪强的历史作用、曹操在建安文学高潮中的作用等等广泛开展了讨论,并在系刊“东风”上出版“曹操问题讨论专辑”。中山大学历史系于五月间举行了两次关于曹操评价问题的讨论会,该系教授戴裔煊应  相似文献   

7.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高校办学的方向与成败。为了顺应全国教育教学改革形势发展,谋划加快发展的战略,我院不失时机进行了全院教育教学改革大讨论,调动了全体教工的积极性,激发了全院师生参加大讨论的热情。这场大讨论,在我院参与的人员之多,被重视的程度之大,影响面之广,是我院有史以来所没有的。经过这次讨论,在全院师生中初步达成了共识,收到了阶段性成果。随着许多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逐步明晰,将对我院的改革起到先导作用;对我院管理体制变化后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对学生工作勤何适应新形势重新…  相似文献   

8.
45年来,对曹操在社会史方面表现的评价可分为总评、曹操与汉政权、曹操的军事行为、经济措施、个人品质五个方面;对曹操思想的研究可划为曹操的主导思想、人才思想、军事思想、神仙思想四个方面,建国以来,在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内对曹操的研究皆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失误与不足。  相似文献   

9.
建国以来,我们党在意识形态方面、在思想理论战线上有过多次大的争论,这些争论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通过对建国以来历次争论的反思、总结,形成了邓小平同志关于“争论”与“不争论”的辩证思想。一、通过“争论”,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0年前神州大地发生了一场席卷全国的大争论、大讨论,这就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和讨论。这场争论和讨论形成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在这场争论和讨论中,邓小平以无产阶级的革命胆略和求实精神,作出了重大贡献。粉碎“四人邦”以后,我党在指导思想上面临的重大…  相似文献   

10.
引言 曹操的问题应该定案了。自从1959年郭沫若院长、翦伯赞教授发表了替曹操翻案的文章,引起了学术界先后很多关于曹操评价的讨论。除了很少的意见外,大都肯定曹操对当时社会确有贡献,对历史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理由是:从政治上说,曹操抑制权豪,禁止兼并,减租轻税,兴修电田,安定民生,破格用人,网罗英俊;从军事上说,三十余年战争,亲  相似文献   

11.
丁宏健 《殷都学刊》2011,32(1):43-47
2009年底在河南安阳西高穴村发现了曹操墓,这不仅引起社会各界对此墓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三国文化热"、"曹操热"。本文就曹操一生所担任的官职加以考述,从而使我们对曹操的戎马生涯有更为详尽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深入讨论关于曹操评价问题,广东历史学会于六月廿八日继续举行了一次学术讨论会,集中讨论了与评价曹操有密切关系的关于我国农民战争的历史展发规律问题,特别是黄巾起义的历史作用的估计问题。参加讨论会的有各高、中等学校历史教师、各有关研究机构历史工作者等六十余人。在讨论会上,华南师范学院史政系关履权认为:黄巾起义是属于早期的农民战争。这个  相似文献   

13.
《琼州学院学报》2015,(3):12-16
宦官家庭背景的影响与终其一生所具有的士人情结,构成了曹操其人的两大属性。其中,前者对于后者构成逆向推动力。认清这两种属性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研究曹操及其文学创作意义非凡,曹操诗歌写作、通脱思想以及建安时代对曹操其人的接受无不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14.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北方略定。他踌躇满志,胸怀天下。为巩固后方,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征乌桓,追歼袁绍残部。五月曹操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途中登临碣石山。他……  相似文献   

15.
如果从1959年1月25日,郭沫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提出“替曹操翻案”,重新评价曹操算起,那么,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曹操研究,到1988年底为止,正好已走完了她的第30个年头。30年来,曹操研究,始终步履蹒珊,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苦行。1989年是郭沫若发起“曹操翻案”讨论30周年,值此纪念之际,有必要对曹操研究的历史进行认真的回顾与反思,以期进一步开创曹操研究的新局面。封建时代,人们对曹操的认识,对曹操的评价,在过去各个历史阶段,并不一致。但就总的倾向而言,曹操始终  相似文献   

16.
从1978年5月展开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到今年已有整整二十年了。在中国历史发生了巨变的今天来回顾这场大讨论,对于总结过去,开创未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首要的或者说最根本的是关于贯彻什么样的思想路线的争论。这场大讨论的直接诱因,是由于出现了“两个凡是”。摘“两个凡是”,还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两种不同的根本态度。这场大讨论就是要解决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问题。从更深一层看,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就是要清除党内严重存在的个人迷信和教条主义,纠正理论脱…  相似文献   

17.
一、应该澄清的两个问题为正确地进行两种生产理论讨论,有必要澄清两个认识问题。第一个问题,应如何评价近年这场关于两种生产理论讨论的性质。有的同志认为,这是一场坚持还是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斗争。这种认识,妨碍着这场讨论的正常进行,有予以澄清的必要。笔者认为,这一认识不符合这场讨论的实际情况。首先,从引起这场讨论的历史背景看。众所周知,1978年在我国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党的实事求是的  相似文献   

18.
20年前,在神州大地上展开了一场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这场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这场讨论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关键是邓小平同志站在斗争的最前面,给予这场讨论以最有力的支持。今天,我们纪念这场讨论,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尤其要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学习、研究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和科学体系,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这一理论,用之解决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1998年7月1日,中共中央…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史学界掀起了一场关于"厚今薄古"的大讨论。在这场大讨论中",厚今薄古"被给以简单化、教条化的理解,过分突出了历史学的致用性,造成了史学的政治化,助长了新中国史学领域教条主义的盛行。"厚今薄古"大讨论对新中国的史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直接左右了其在以后一段时期内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20.
七十年代末期,我国学术界展开了一场关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大讨论。随着这场讨论的逐步深入,人们对主体及主体性问题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将这一哲学问题延伸到人类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逻辑学、教育学、伦理学、美学等学科。本文着重从认识论角度就主体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