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问题姜树蔚中国经济改革要以市场经济为目标,“九五”期间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要加大力度。但是,人们对什么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为什么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什么特殊性、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和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科学朱金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为社会科学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党的十四大在总结了我党长期探索的实践和认识成果,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不仅对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也为我...  相似文献   

3.
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的认识,已经完成了第一次重大突破,这就是由否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到肯定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商品经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迅速推进和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迫切要求人们在理论上确认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市场经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为加速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很显然,从否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到明确肯定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市场经济,标志着对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的认识又实现一次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4.
李玉峰 《学术界》2001,(6):210-214
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是完全可以结合在一起的 ,这是中国市场经济改革所取得的瞩目成就向世人展示的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 ,是改革实践的科学总结。扎根于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 ,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理论探索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不仅使我们对市场经济有了科学的认识 ,而且对社会主义公有制也有了更加正确的定位。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找到了良好的运行方式。(一 )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不存在天然联系  科学地认识和分析市场经济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 ,我们把市…  相似文献   

5.
一、20年改革的基本特征和当前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我国的改革事业,整整走过了20年光辉而艰难曲折的历程。20年经济体制改革主要的基本特征,首先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坚持以市场为取向,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历史性课题。从最初的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再到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进而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这一目标模式,认识与实践不断深化,改革不断朝着市场化这个方向前进。改革过程中困难、矛盾、问题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对改革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的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突破与发展。但要在改革中真正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首先要解放思想、换脑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质要有个比较正确的认识;同时要切实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把改革推向深入,逐步构建和发育、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7.
对“资本”范畴的再认识──兼评“社会主义资本”说马德 进入90年代后.尤其是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总体规划以来,我国经济理论界非常活跃,大家努力探索改革和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其中对"资本"、"剩余价值"等范畴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再认识又被...  相似文献   

8.
论实现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制有机结合李富阁(江苏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南京2100137)我国18年来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我们今天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已较前深入得多了。但也毋庸讳言,我国迄今的改革,特别是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之理论机理研究与探索,联系历史与现实,分别对社会主义改革理论认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认识、市场经济理论认识、开放型经济理论认识、国家治理理论认识之深化和发展,作了理论阐明;并勾勒出基本逻辑线索,着重阐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此所持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改革及其顶层设计所持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及其实现形式探索所具有的实践精神,对市场经济本质及其规律所做的科学揭示,对开放型经济在经济全球化中现状及其未来所进行的理性分析及其重大决策,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列为改革总目标所表现的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等作了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是九十年代我国经济腾飞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我党对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国经济改革的必然结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需要;它为我们更新观念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1.
对西方经济学说的若干认识刘淑梅我国在不断加深经济改革逐步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迫切需要研究和借鉴西方经济学说的理论,因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国家于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两种思想的对立及其融合构成了西方经济学说的理论主线纵观西方经济学说,...  相似文献   

12.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核心环节。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本文试以国有企业改革历程为基点,就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性、概念内涵与特征、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目标及几个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国有企业制度创新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和认识。一、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及面临的挑战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自…  相似文献   

13.
八十年代的社会主义实践,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灭的真理: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中最大的失误,就是否定市场经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的正确道路,就是破除产品经济,发展市场经济。中国也不例外。中国经济的改革确定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是历史的抉择。从非市场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复兴的必由之路。历史的巨变反复证明:实践,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确立,使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冲破一个又一个理论禁区,取得一个又一个理论突破,不断发现和认识客观经济规律,不断将改革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初探石茂生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就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的建立要求有一个完备的法律体系与之相适应。从总体上、法理上对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概念、内容和特征加以研究和论证,进而提出健全...  相似文献   

15.
聘用制改革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实行聘用制面临很大的困难。分析经济欠发达地区聘用制改革的困境,认识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实施聘用流动编制的意义,努力找到其实施办法,对推进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调查与思考潘永江,臧乃康,陆传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使整个农村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制约了农村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而且对整个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  相似文献   

17.
析市场经济改革中几个认识误区姜作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与此同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也出现了种种难以理解的经济现象。对此,人们归咎于市场经济改革,因而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前景感到迷茫。因此,矫正人们认识上的误区,对于上下一心,共同奋斗,...  相似文献   

18.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有关社会主义理论争论的热点。我国自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以来,一直是以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扩大为改革方向的,最终于1992年10月在中共十四大上我国明确确定了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实践探索过程是我们党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明确社会主义本质和认识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过程,是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创新发展到邓小平理论的过程。它是几代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反复探讨和认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任务,改革实践的深化发展,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与时俱进地发展和创新,为其提供理论支撑。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和基本经济制度的两个重要理论发展,将对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理论影响:一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的理论认识,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是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内涵的理论认识,即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前者实现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在理论认识上的重要发展,后者实现了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在理论认识上的重要发展,这两个理论发展,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特征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为解决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和深层次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深刻认识市场经济的特点,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确立市场取向的改革意识;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效应,捕捉社会变革中蕴藏的时代精神,用以改造社会和人们的精神面貌;还要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负效应,要善于抵制和克服将要或可能产生的消极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