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含有丰富的人生修养哲学,文章尝试从其思想本源出发,提炼《道德经》对当代企业家人格修养的智慧指引,为企业家实践《道德经》所提倡的生命信仰提供哲学启迪。  相似文献   

2.
从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中理解的历史性、偏见观和视界融合出发,以《道德经》两英译本为例,对中外译者英译《道德经》时的不同理解进行客观的、合理的梳理,认为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并肯定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理论对研究译者主体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作为天师道徒的王羲之,在其作品中直接明用或者间接暗用《道德经》的言论很多,《道德经》的一些哲学思想已经融化在他的艺术创作中,但没有引起学人的重视。学界对他的书法艺术研究已经很充分,但是系统研究他的书法哲学思想的论著则很少,尤其是对他的书法与《道德经》辩证法思想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论著则更少。通过分析大量的王羲之书法文献,并结合其书法创作,从用笔、布白、心法三个独特视角,可以层层深入地阐释《道德经》辩证法思想在王羲之书法中的运用,揭示包括《道德经》在内的道家哲学对中国艺术哲学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老子哲学是一个基于本体论的哲学体系,既是生命哲学,也是行为哲学。老子所著《道德经》对探讨教育哲学思想具有积极、深刻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老子的代表作《道德经》,是一部闪耀着智慧之光的哲学专著。《道德经》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及无可估量的理论价值,倾倒了众多中外学者。关干《道德经》的研究,中西学界高论迭出,赞语不绝。笔者在此仅从文学角度评判《道德经》,以认定:它也属于优秀作家的上乘之作。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细致观察和深切体验,是一切优秀作家必备的条件。“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老子,显然具备这个条件。老子写书的本意是为了论道、明道。但又认为:道存在于夭地人间万千事物之中。因此,《道德经》的理论紧密地联系着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老子的论道之…  相似文献   

6.
儒释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哲学最高境界的体现,是人类智慧的源头活水。从《论语》、《道德经》、《佛经》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智慧,发展当代文化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7.
老子“无为”思想对领导工作的启发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经典作品,它不但是一部探讨本体论的哲学书,而且是一部政治哲学书。它把人天合一,提出了人类社会治理的一些重大问题和解决方案,有人称它为“帝王术”。《道德经》中提出了统治者从事政治活动的最高境界,并对如何达到最高境界进行了探讨,这就是以“无为”为核心的政治手段体系。老子所提出的在政治领导中的“无为”思想对今天的领导工作,仍然具有多方面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德'-'道'"理型与形而上学的中国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道德经》中,无论"德"、"道"的理念,还是"德"—"道"关系,都是兼具哲学形而上学和道德形而上学的双重本性。《道德经》的形而上学有两大基本特质:"德"—"道"合一,开创"德"—"道"的形而上学传统;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合一,开创形而上学的辩证法传统。"‘德’—‘道’"理型建构了"尊道贵德"的形而上学的中国传统形态。它以对"普遍理性"和"伦理总体性"的追求为动力,而"道"与"德"的自然自由的本性,又使之具有拒绝形而上学恐怖的本性。《道德经》中哲学形而上学与道德形而上学、"普遍理性"与"伦理总体性"无中介、无过渡的生态同一,对解决现代文明的形而上学难题,解释现代西方哲学的伦理学转向,具有重要的资源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的“老子热”使老子的《道德经》受到世人瞩目,被国内外译者竞相传译。各译者对“道”和“名”的翻译差异较大。“道”作为老子哲学的核心,有着深厚的底蕴内涵。“名”是“道”的外在体现,也是老子哲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代表性的ArthurWaley、D.C.Lau、VictorH.Mair三个译本将《道德经》首章中的“名”英译为name,未能完整贴切地体现出“名”的深刻内涵。本文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分析“名”译为name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廉"侧重于正直,"洁"侧重于不贪,合称则是指人的正直而不贪的高尚德行。《道德经》提出了"廉而不刿"的命题,并指出以"无私"、"不争"、"不以兵强天下"、"以百姓心为心"、"以正治国"等重要观念和思维方式来解决这个难题。而"洁"主要是指不贪财色功名以洁身自好,要做到这一点,《道德经》指出应"功成身退"、"不贵难得之货"、"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致虚极,守静笃"、"知足知止"等。《道德经》"廉洁"思想是以其"道"论为核心的辩证的自然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