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马克思以“科学历史观”的创造者著名于世。但也产生了一个误解:以为他的历史观只有科学规律的内容,一种纯粹的客观规律的总和。其实,在马克思哲学的视野中,科学规律是离不开人的,它们是人的活动的规律,马克思哲学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精神与以人为本的结合,是马克思哲学特有的理论品格。在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重提“以人为本”,不是向西方人本主义的回复,而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现代阐释。  相似文献   

2.
我们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程,虽然经过了几多曲折,也走过了许多弯路,但现在却真正走进了一个研究马克思的“新时代”。当前,国内理论界高举起了“重读马克思”、“走近马克思”、“回到马克思”、“走进马克思”,以及“亲近马克思”的大旗。虽然他们口号各异,但目标却相同:无非是想要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在仍然具有巨大的当代价值,我们不能没有马克思,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明确提出:“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保持着。”对此处“自然”的理解,学界观点大致有两种:一种认为指天然自然,即人的感性活动尚未触及到的自然;另一种认为指人化自然,即被人的实践活动中介的自然。本文基于马克思文本,对此问题浅做梳理认为,马克思所指“自然”的内涵兼具两层含义: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二者互为转化的观点以及在当下谈论“自然优先地位”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关于马克思文化理论,仍然有诸多问题未被学界加以充分研究:其一,马克思对文化的微观生成机制作了何种探索?其二,马克思是否提出了文化叙事的基本前提?其三,马克思可曾阐述过文化的“规训”功能?通过考察马克思的相关著作,可以发现,首先,“现实抽象”是马克思所揭示的文化微观生成机制的关键,它作为“文化产生于实践”之中介,一方面连接人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连接人的思维形式,进而与文化相连;其次,掌握文化的思维具体以及考量文化冲突乃是马克思为文化叙事提出的基本前提;最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间接地阐述了资本主义文化对人的身体的规训作用。深化马克思文化理论的研究,无疑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5.
一从纯粹哲学的意义上讲,马克思无疑是一位唯物主义者。马克思相信,运动着的物质是宇宙的基本成分,构成实在的,不是超验的“本质”或观念,而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感性的世界。不过,这类“本体论”问题实际上是马克思不感兴趣的。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很少议论这类问题。相反,马克思一再指出,探讨人及其活动“以外”的那个“客观世界”,以及相应的“客观真理”问题,是“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跟一般的唯物主义有根本的不同。实际上,马克思一直坚决地反对当时在自然科学家当中十分流行的那种哲学唯物主义。根据这…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是真正与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本性相适应的本源性的理论视域,但长期以来,这一点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进入新世纪以来,马克思哲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们最为关心的同时也颇感困惑的问题是:在新的条件下,马克思哲学研究进一步发展的生长点究竟在哪里?马克思哲学研究究竟如何才能实现进一步的纵深推进?在寻求这一问题答案的时候,人们觉得最困难同时也最要害的问题是: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立足于人的本性,是对马克思“需要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人的需要是它的立论之基。我们认为要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必须通过各类实践活动满足现实个人生存、发展的各项需要,这也是对“以人为本”的最好落实。并且,“以人为本”是对“需要异化”的扬弃,在它之中包含着对未来的美好展望:就社会理想而言,“以人为本”展望的是共产主义社会;就个人发展样态而言,“以人为本”展望的是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德国,既有左翼马克思主义精神领袖的思想遗产;又有新老几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孜孜以求,以及马克思学家的不懈努力。因此,毫不夸张地说,作为马克思主义故乡的德国,在今天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镇之一。2009年的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结合MEGA 2 阅读马克思;马克思思想的复兴;公共讨论中的“马克思体系”;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人的形象”;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文化。此外,“11月革命”的历史效果、“后89时代”的历史神话、金融危机的深度反思、联合国/欧盟的军事化与国际关系,等等,也是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由此可见,尽管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处境不佳,但却依然活跃。我们认为,尽管他们对马克思有着不同的解读,而且很多研究缺乏原创性和理论深度,但他们对马克思、马克思思想、马克思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热情”和“迷恋”,值得国人钦佩和羡慕;他们的“阅读《资本论》活动”和“结合MEGA 2 阅读马克思”的方式,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再谈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的写作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70年代,马克思晚年所作的“人类学笔记”一公开,就很快成为西方“马克思学”研究的一大热点,并逐渐波及到我国。由于马克思晚年社会交往减少,与他人的书信往来也不多,关于这一时期马克思的理论研究活动,了解细情的人也就非常少。这给马克思晚  相似文献   

10.
恩格斯说:“马克思曾经说过:‘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大概会把海涅对自己的模仿者说的话转送给这些先生们:‘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在今天,对马克思思想观点的认识依然没有统一,有些观点还是矛盾的,甚至尖锐的,即使形成统一的意识形态,也极易导致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读,这点已被前苏联的实践所证明。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很多,人们经常引用的有两段话。一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说“生产生活也就是类的生活。这是创造生命的生活。生活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它的类的特性,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与此有关的是马克思在批评费尔巴哈对人的看法的时候,指出他把人只看作“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这里所谈到的“自由自觉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是在何种意义上将自己的哲学称为“唯物主义”的?它同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哲学有何区别?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表现在哪里?回答这些问题,从马克思的“感性活动”概念入手,能够获得满意的答案。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感性”理论的批判,扬弃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感性直观”,确立“感性活动”的原则,并把感性活动看作人的生存方式;从感性活动观照物质,从而建立“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感性活动本体论“,它开辟了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来追寻“存在”意义的道路,从而完成了对西方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超越,凸现了新唯物主义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13.
在国内当前的知识氛围中,“唯物主义”实在是一个不受欢迎的语汇。要不是马克思当年曾明确表白自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话,说不定“唯物主义”已经从“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被悄悄抹去了。可就是这样,也有人力图去修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范畴。一方面,他们正确地指出,应当“让马克思从费尔巴哈的阴影中走出来”;可另一方面,他们却有些固执地要求超越马克思的实体物质观!?马克思真的是一个实体论唯物主义者吗?大量的文本显示,(不用说成熟的马克思),即使是青年马克思,也从来没有单纯地把(唯物主义的广物”理解为物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分工概念应进一步细化,发掘其更深层次的涵义。马克思所讲的分工概念本身包含着使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合理化的“技术性分工”和“人的分化”两重涵义。所谓消灭分工应该是消灭“人的分化”,而“技术性分工”应该被发扬。  相似文献   

15.
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哲学史存在着“认识论断裂”问题。此见解的实质是:在理论实践和政治实践中,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结构具有“双重否定”。在理论实践方面,阿尔都塞对马克思所说的科学研究起点问题作了新解,却误读了马克思的本意。在政治实践方面,他以“结构”凸显了社会关系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基础性,却忽略了“现实的个人”的地位。阿尔都塞的“断裂”说有其偏颇之处,但对人们重新理解马克思的本真精神富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社会平等是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始终关注的社会问题,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此文拟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即“自由自觉的活动”、“异化劳动”以及“异化劳动的扬弃”的视角来解读马克思的社会平等思想。试图通过对马克思社会平等思想的深入探讨,来对我国当前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17.
《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槁》的重要性,是由我们时代面临的问题所提升的,并且特别地关乎对马克思哲学唯物主义基础的理解。当第二国际理论家的解释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构成尖锐对立时,马克思的哲学基础似乎从中间“爆裂”了。关键之点在于对马克思“实践”原则的充分阐明,而这一原则的初拟形式特别体现在《手槁》中。“对象性的活动”首先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这一点不仅是理解《手稿》之全部内容的要点,而且是把握马克思哲学唯物主义基础的真正枢轴。在这个意义上,这部手稿可目之为“马克思哲学的秘密和诞生地”。  相似文献   

18.
论马克思的自然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马克思的哲学自然观任何单义的解释,都是在总体上对马克思的哲学自然观的内容实质作了某种片面的不正确的理解。因为,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是多义性的:本体论维度的“物质的自然”观;认识论维度的“人化的自然”观;价值论维度的“生态的自然”观。马克思的哲学自然观的整体性质,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资本正义”实质上是资本雇佣劳动的非正义。马克思对“资本正义”的批判性考察包含着双重原则:阶级性和历史性。在阶级性上,资产阶级的“正义”表现为无产阶级的非正义;在历史性上,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呈现一定的正义性,正义是历史性和阶级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通过对“资本正义”三重维度的解读,破除了“资本正义”的幻想。资本的自反性表明:当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必将进入自我否定的环节,“资本正义”将不复存在。经过批判性改造,“资本正义”成为展开历史性革命的有力武器,劳动正义也由此正式登场。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说:“一切总归有个限度。”这是生活的辩证法,也是艺术的辩证法。本文以“闲笔”与“懈笔”、“求新”与“猎奇”、巧妙的“复沓”与累赘的“重复”的区别为例,说明创作中注意“度”的把握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