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礼法制度是长期统治古代中因的社会基本制度。探讨传统礼法制度整合古代中华民族精神秩序的途径及其影响,有助于深入理解古代中华民族的精神秩序及传统礼法制度在民族精神培育中的价值与作用。  相似文献   

2.
略论古代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秀军 《河北学刊》2005,25(5):74-79
传统儒学理论、礼法制度与发达的日常生活世界是影响古代中华民族精神化育的重要因子。近代以来,儒学理论的衰落、礼法制度的崩溃以及日常生活世界的解体,分别从理论、制度与日常生活实践三个层面预示着古代中华民族精神现代转型的到来。  相似文献   

3.
合一、相分与融合——试论中国古代礼法关系的历史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法关系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发展进程的主要线索.中国古代礼法关系以其时代特点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即礼法合一的刑的时代、礼法相分的法的时代和礼法融合的律的时代.  相似文献   

4.
礼法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法律条例上升到礼仪层面就演变成为礼法关系.由于我国古代刑罚受礼法文化的强大影响,随着朝代的更替,刑罚也得到发展和充实."礼法并用""弃礼重法""礼法合流"以及"礼法结合"是礼法关系演变的四个主要阶段.在上述礼法关系的作用之下,一些不同的刑罚相继而出并不断发展.这既为我国古代刑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我国今日刑事政策的制定和刑罚的实施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传统中国在社会生活上奉行家国一体,依靠礼法秩序维护统治。当今时代建设公民社会,进行公民伦理建构必须要在宏观的宪政精神指引下对传统伦理进行扬弃,以利于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张扬公民的权利。  相似文献   

6.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德的外在实现形式,是中国古代为政者不可须臾或离的大经大法。我国封建王朝在两千多年的延续中通过修订礼典,完备礼制;维齐非齐,明礼以维护等级之"分";礼法结合,以礼入法等方式实现其德治秩序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中华法系是中国古代特定历史条件下孕育形成的中华民族的法律文化精神和法律治理实践,是以唐律为代表、以礼法结合为根本特征,其影响及于域外诸国的法律文化系统。它在世界法制史上独树一帜,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要不断挖掘中华法系的精神内核,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出礼入刑、隆礼重法的治国策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天下无讼、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慎刑思想,援法断罪、罚当其罪的平等观念,保护鳏寡孤独、老幼妇残的恤刑原则,都彰显了中华法系的精神品格和治理智慧。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必须研究和总结中国古代法制传统,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精华,推动中华法系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对夜晚时间的管理,也是对社会秩序的管理.古代民众"日入而患"的时间安排既是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反映,也是古代官方对民间社会控制的产物.官方和士绅通过传统的礼法,包括各种律令制度,以及地方官员的惩戒和劝谕,形成民众对这种夜晚时间安排的认同.而元夜不宵禁,正是对这种刻板生活的一种补充,通过表面上的"脱序"与"越轨",来释放平常积郁于底层的民间活力.  相似文献   

9.
以自由与秩序的政治理念考察汉代政治文化,其呈现道治自由与礼法秩序构建的理论体系.首先汉初道治自由和自然秩序确立理想的皇权与皇权自由,然后礼法秩序和孝治自由确定规范的体系和臣民自由,推进皇权大一统形成政治伦理一体化的政治文化框架,融铸其生活情感、理论认识和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10.
王银宏 《社会科学》2022,(8):167-180
国家统一与繁荣富强是中华民族的最高价值准则。国家统一既需要理念、精神与文化的滋养作为基础,也需要通过制度、法律和军事力量来予以维护。中国古代注重通过法律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秩序,在必要时依据法律动用国家军事力量以“兵刑合一”的方式维护统一、稳定秩序。在中国古代的“大一统”观念下,“兵刑合一”既体现为法律上的制度规制,也体现为政治上的军事强制,以其秩序功能联结起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政治诉求与法律实践,实现政治系统与法律系统之间的互动。儒家文化和“大一统”观念的文教功能与制度维系功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大一统”观念的制度化、法律化,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奠定了“历史中国”的文化基础,丰富了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内涵及其表达。  相似文献   

11.
对礼义文化的品味必须置身于特定的历史视域,同时又要超越这一视域,形成了现实与历史之间互动循环的对话,从而才能找到了文化传承的根源和中国古代文明相对于现代西方文明没落的原因."古代中国人在整个自然界寻求秩序与和谐,并将此视为一切人类关系的理想."这是古代中国礼法文化的精髓所在.从先秦延续到清代儒家学说莫衷一是,然而有一个共识,即"义礼"伦常道德观念.今天,打破或重构古文化价值体系是法治建设的需要所在,但是我们要变革的更多的不是制度上的,而是文化观念上的.  相似文献   

12.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一方面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在社会政治结构的形成与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两个方面,即儒学在思想、道德、宗教、价值观方面的表现,与儒学在社会政治结构形成及政治发展、演化中的作用紧密关联和互动,不仅构成了儒学的特色,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特色。孔子的仁-礼思想结构,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方向和社会秩序结构的基础,既是维护、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又是对社会治理的探讨。从思想与文化,社会制度与文明传统的角度来探讨孟、荀对孔子学说的发展及意义,孟子继孔子之仁,发展出仁、义、礼、智、信的道德系统,从而奠定了中国文化道德伦理的思想基础,而不是宗教伦理的思想基础。荀子继孟子之后改造了孔子的"礼"(注:孔子之"礼"关注社会秩序,荀子之"礼"关注政治秩序,是为改造),主张隆礼尊君,从而奠定了中国文化政教合一的制度文化的基础。孟、荀对孔子仁-礼学说的发展,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形成外儒内法统治思想的两条主线,即外仁政,内礼法。董仲舒在中国社会政治发展实践中弥补了孟、荀对儒学发展的缺失。  相似文献   

13.
礼法融合是中国古代法律的一大特征。汉代是礼法融合的发轫时代。本文从汉代礼法融合产生的历史背景、礼法融合的主要表现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古代法律史上的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4.
"游"这一理论范畴是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产物,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文化精神,对中国古代文艺活动尤其是文艺鉴赏活动产生了全面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徐燕斌 《北方论丛》2009,(4):149-153
中国传统法是一种礼治模式,礼不仅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法律的精神特质,也形成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独特的秩序观.在古人观念中,礼被认为是对天的一种拟制,体现着天道的和谐精神,因而礼制秩序被视为宇宙自然秩序在人间的自然推演.在礼制秩序的安排中,天子被视为交通天人的媒介,他通过祭祀天地来保障宇宙全体秩序的安定,实现人与神圣的神灵世界之间的和谐.正是基于这种特有的秩序观,唐律对侵害皇权的犯罪中处以重刑,不仅仅在于这些行为侵害了君主专制制度本身,而且更重要的是破坏了以君主为中心的天人秩序,体现了中国传统法律对和谐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道德所倡导的尊卑有等、重视整体、推崇道义、追求自我道德完善的价值追求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表明传统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成功转化为现实的生活秩序。在这一过程中,集主观伦理精神与客观伦理秩序于一身的"礼"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传统道德向生活秩序渗透的重要途径,也是古代社会道德生活成功构建的重要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具有长期维系、不断重建的国家韧性.这种国家韧性并不是制度僵化停滞的表现.在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的历史发展中,其官制、税制与兵制都发生过多次影响深远的变革.大一统国家的体制变革既源于大一统体制与大规模治理之间的结构性张力,也得益于中华民族居安思危、革故鼎新的文明传统.体制变革是塑造大一统国家韧性的动态机制.通过体制变革,大一统国家的政治秩序得以长期维系,多权力中心分立的低水平均衡得以被打破,大一统体制长期向成熟演进的趋势得以保持.通过制度化变革实现有效治理的做法为我们塑造现代国家韧性提供了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18.
金荣权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1(7):121-124
为了挽救濒临崩溃的周代礼法制度,塑造人间帝王的典范,诸予尤其是儒、墨两家,通过神话人物的改头换面、政治巨人的塑造、神话的伦理化等方式,将一些神话人物刻划成完美的人间圣王,从而也"创造"出一部令人神往的史前史.于是远古的神话始祖和神话英雄纷纷脱去"神"的外衣,以人间帝王的身份登上了中华民族正统文化的殿堂,从而完成了神话英雄向人间圣贤的历史转变.儒、墨等学派的造圣运动,加速了中国古代神话的历史化.  相似文献   

19.
高萍 《东南学术》2011,(6):219-226
"丧服制度"是我国古代丧葬礼俗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符号与客观存在,不仅真实的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与法制特征,而且,其本身也成了直接的体现者。本文从我国古代丧服制度及其所蕴含的礼学思想、法制思想以及古代丧服制度改革对礼法思想挑战的反思几个方面来谈了笔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李翔 《船山学刊》2009,(2):203-206
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独有的特点。“礼”与“法”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两种基本调控手段,它们共同造就了中华法系数千年的文明。“礼”与“法”是中国传统法律精神的内核,它们的融合对我国的法律文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我国的法治建设应注重传统的影响,吸收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