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池莉的《看麦娘》是一篇真正的叩问人类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中篇小说 ,是精神自由与生命力度的体现。本文试从生命直觉、生命力度、形象的重塑、家庭与社会中自我的存在与缺失 ,以及人性终极关怀的角度 ,探讨它的美学、社会哲学与生命哲学意蕴——对生命力度的永恒追求 ,是我们挑战外部世界 ,获得自我完满实现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戴月华 《理论界》2011,(3):92-94
海德格尔以现象学方法开启"向死而生"的路经来叩问生之命;萨特和布尔特曼在现代生存论语境下对生之命作了不同的应答;先开启对生命的神性言说,才有可能昭示生命之光辉。  相似文献   

3.
李煜词,与他的帝王身份有着很大的矛盾。作为词人,他始终是一个精神漂泊者和流浪儿,他的词中,充满着对自身存在家园的探讨,对自我的叩问,对人类普遍存在意义的探索与关注。这一切来源于词人的体验。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敏锐的艺术家的悟性,使得李煜词有一种执着于探索生命的永恒与自由的文学观与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4.
危磊 《中州学刊》2004,(6):197-199
中国画千余年来之所以一直对人们有巨大的吸引力,不仅仅由于其独特的观赏价值,更由于其中自有"深意"在,即通过自然山水来"悟道"、"观道"和"媚道".而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中圆融和谐的境界,往往与"体道"、"悟道"和"媚道"的要求密切关联,通过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观照来达到对天人之道这一终极目标的探究与叩问,并在探究与叩问中,将艺术与人生引向更高的精神层面.  相似文献   

5.
张洁的小说注重对人物心理的刻画,这使张洁的小说一面指向生存的现实问题,一面指向精神世界的叩问.心理描写的恰当运用形成了张洁小说特有的心理化叙述风格,摇曳多姿的结构特点,水墨画和音乐抒情曲般的阅读效果,造就了张洁小说特有的人性内涵和精神深度.张洁的艺术选择与新时期的历史语境密切相关,是受外国小说影响的结果,也是与她独特的精神个性相适应的.张洁以丰富的心理描写,让我们见证了生命书写的力量感.  相似文献   

6.
对底层生存困境与命运悲剧的深沉悲悯,对个体和人类命运的终极叩问,对历史长河中一个个鲜活生命的人性深度开掘,构成了新世纪散文精神呈现出的几个新的基本走向.新世纪散文风头正劲且正在酝酿新的精神与艺术变革,我们对此有足够的乐观和期待.当然,在散文呈现出的令人目眩神摇的文体狂欢情境中,创作者还应该坚持住散文的真实品质和自由品格,应该坚持散文的理性思索和诗性追求,更应该葆有悲悯的情怀和坚守住道德的底线.  相似文献   

7.
陈鸿雁 《兰州学刊》2009,(10):191-193
中国西部,作为一批作家充盈内部生命的自然品质,亦作为阐释人类生存活动的飞跃形式和广阔的写作空间,一直存在着超越地域之上的文学魅力,并无私地赋予作家既柔顺又暴力的尺度。西部少数民族散文女作家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白玛娜珍的散文创作立足本土,辐射大千世界,以或轻灵舒展,或凝重深邃的笔调,传达出她们对本民族的特有文化内涵及独特感知,繁衍出坚韧而厚重的生命力量,展示了哈萨克及藏族人民生命的激情和努力,发掘民族心理结构与民族性格的灵魂。通过对人性及生命的叩问,生存的终极关怀与形而上的思辨,力图在不同文明的参差对照中反思民族文化心理基石并进而张扬主体精神人格力量。  相似文献   

8.
王阳明心学的向内生成引发了对人自身生命意义的叩问,是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方式转向的标志,向心内探求成为悟道的不二法门。可以说心学具有明显的内指性生命体验的审美特征,这是不同于理学的独特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9.
在人性中追问科学和道德的存在理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有三重性,即人的物性、理性和神性,它们代表了人的三种不同的生命欲求和存在力量。在此等力量的作用下,人生承载着肉体与灵魂、必然与自由两大矛盾的对抗。科学和道德的存在理由,来自于人的理性协调人生矛盾、叩问生命自由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所谓的"现代诗性",并不是单纯指作品的意象、语言等外在层面的诗化特征,而是主要体现在其反映人的生命的内在深度方面,即对人的存在、人类的命运以及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探询。在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史上,萧红与师陀的独特性在于,对于生命感性与个体意识的叩问与反思成为其作品中的现代诗性的主要源头。在"乡土"与"自我"内在关联的建立上,他们站在了同时代作家的高度,同时也具备了某种超越性。本文主要以《呼兰河传》和《果园城记》两部作品为例,对两位作家建立在本体性存在基础上的"现代诗性"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1.
袁泽清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6):14-16,107
作者精神权利强调保持作者与作品的正当联系,保护作者的人格利益。长期以来,学界对精神权利的地位一直存有争议。从对精神权利的内容、基础与一般人格权的区别以及作用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精神权利具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同时,精神权利理论与相关的立法文件和司法实践之间也存在不相协调之处,应当对其绝对性原则加以修正,重视和尊重作者对于其作品的意志自由。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8,(1):106-113
底层人物的生存和精神状态是现代作家关注的焦点,方方也多次推出其关注底层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方方在底层叙事的策略中,多以女性为焦点,通过对女主人公坎坷、跌宕的爱情和家庭生活的描写,书写出生活在社会底层女性的生存和精神困境,探讨其悲剧人生的成因,反映出对女性生存困境和人性的思考,对底层女性寄寓了关爱,并对她们走出困境和自我救赎之路进行了叩问,体现了现实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3.
梁粱 《阴山学刊》2003,16(3):28-29
诗人白涛在其诗集《从一只鹰开始》中,用追寻鹰翅和马蹄的心,铺展开了一方历史与现实辉映、叩问与赞美交织的诗歌领地。诗人在诗歌中倾注了对草原的爱恋,表达了对文化失落的痛惜,用博大的爱把一个民族的时间和空间纳入视野,力求打通个人体验同整个民族精神之间的距离,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相似文献   

14.
当代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的凸显,使人们对传统的生命伦理观越来越关注,也对生态文明的精神内涵赋予了多样化的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向来重视生命的价值,它以贵生的精神看待生命,以仁爱的精神关注生命,并以平等的精神对待宇宙间各个生命的价值,重视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命伦理精神,探索其与生态文明精神内涵的本质联系,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伤春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伤春作品,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个体生命所生的忧叹,表现了对生命的珍惜,有着强烈的生命自主精神。体现了作者对符合人性要求的美好情感生活的热切向往与不懈追求以及由于社会现实的严酷性所带来的对美好爱情愿望难以实现的怨怒与哀伤。体现了作者的家国命运之悲,以及他们怀才不遇、个人抱负难以实现的苦闷。  相似文献   

16.
迟子建新作《烟火漫卷》将哈尔滨作为叙事主体,聚焦于现代化中的城与人、物质与文明.张力叙事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叙事策略,在小说中多元呈现:叙事场域的对照、人物群像的衬映、叙事环境基调的互补等.这些错综复杂的张力叙事呈现了哈尔滨真实且全面的文学地理景观.作者对城市之历史、人生之命运与人性之灵魂的叩问,更体现出作者文学情怀之精神性与超越性,其作品所蕴含的艺术魅力与美学意义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17.
《夏洛的网》用温情和善良向我们诠释了温柔的力量和坚韧的精神,阐释了人性的伟大与崇高。在这篇美丽的童话故事里,作者为我们珍藏着一份对生命意义和生命成长的赞美与眷恋。这是对人类诗意生活的回眸一瞥,也让我们在时空之外发出对人的生存价值的拷问。夏洛的善良和美德,正是这种救世精神和民族大爱的体现。作者以夏洛这一美的艺术形象展现出温情的道德感化和人道主义的关怀,这是对人类现实社会的一种道德救赎,更是理想社会的道德想象。  相似文献   

18.
本书的作者雷体沛在他的这本富有激情与探索精神的论著中,力图为哲学美学的研究展开新的视野。作者从探讨艺术与生命的关系入手,将人的存在分为现实生命和艺术生命两个部分。认为现实生命是不完美的、有缺陷的,而艺术生命则是完美的、理想的、自由的。这就赋予了艺术以崇高的地位,并与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状态息息相关。作者总是企图把人们引向自身,让人们在面对自己时来认识自己的真实状况,并告诉人们应如何安置自己的生命。艺术哲学的理论虽然多种多样,但从根本上说,艺术离不开人的生命。没有生命,艺术何以诞生?没有生命,艺术何以…  相似文献   

19.
秦汉之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所呈显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经过春秋战国道术裂变的思想激荡,重新走上整合。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崩溃,与之相维系的周宗法社会——政治秩序和文化——道德秩序全面瓦解,出现“礼崩乐坏”的情势。如何适应社会的转型,重构文化价值系统,为社会寻求精神支撑,为人生提供安身立命的新的所在,亟然而为当时士人面临的历史课题。于是,诸子竞起,创教立说,争讼辩难,聚徒授学。在时代激变的烽火烟尘中,哲人们叩问历史,叩问人生,叩问上苍,涌动起超越追求的思想激情,开辟了各自探询超越性存在的致思理路。他们的思想果实溶铸成古代文化发展史上最灿烂眩目的精神景致,更构成中华民族哲学意识和文化理念生成的原点,规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和原貌。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中丰富斑驳的英雄死亡形态,既是作者刻画人物形象和实现创作意图的手段,又涵概了作者对英雄死亡的伦理与价值的评判、情感与理性的取舍和超越死亡的理想寄托.作者在对英雄死亡场景的描写和对"舍生取义"死亡精神高扬的同时,又在心灵深处隐藏着一股悲观、虚无、孤独的潜流,而这正是作者真实生命体验和对历史、英雄、死亡予以思索、感悟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