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是索尔仁尼琴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作家充分运用了聚焦的艺术,选取了富有代表性的完整的一天作为展现主人公漫长的劳改营生活的"焦点"。时间被浓缩在"一天",又被分割、细化,形成确定不变的时间表,因此时间成为了人为规定的"程序"而具有关于权力运作的政治经济学的内涵。同时,时间又与个人的记忆和想象相联系具有了抽象性和心理色彩。个人在日常活动的时间的限制中,还拥有记忆中以及期望中的时间,因而超越了实存的时间而感受到灵魂的自由。  相似文献   

2.
生存与抗争--对"蓝眼睛"的再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妮·莫里森是20世纪颇具影响的美国非洲裔女性作家.读者与评论界对她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做过多种解读.本文意在援引后殖民话语理论来论证,在<最蓝的眼睛>中,托妮·莫里森不仅讲述了一个文化认同的悲剧故事,更显现了文化冲突中的抗争与生存,从而唤起对黑人文化传统与自我的珍惜与关爱.  相似文献   

3.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二十世纪初最富才华的短篇小说家,享誉世界的风格大师.她年仅三十五岁短暂而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内容和风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一生对"家"充满了向往,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娃娃屋>(The Doll's House)一文,来展示作者曼斯菲尔德的人生经历及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4.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提出了"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观点.这一观点较为凝炼地概括了作家因受外物感召内心情感发生种种微妙变化进而对创作产生深刻影响的过程.本文仅从自然景物对作家情感影响的层面探讨"情以物迁"的多重内涵.  相似文献   

5.
美国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的作品主要以美国黑人女性的生活,特别是黑人女性的觉醒为主题.本文通过对爱丽丝·沃克的<紫颜色>来解读黑人女性走出种族、阶级和性别歧视的樊篱的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6.
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李之基俄罗斯文学向以再现宏伟的生活画面,反映尖锐的社会问题,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深沉复杂的内心世界而著称于世,成为世界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庞大的俄罗斯作家群体中,有五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他们是:伊万·...  相似文献   

7.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十九世纪美国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它生动地描述了主人公哈克与逃跑黑奴吉姆在密西西比河上的流浪经历,深刻揭露了美国这个所谓文明世界的残暴,寄托了哈克乃至整个美国民众对理想世界的向往.本文深入分析了哈克的个人道德观不断发展和成熟以及追求精神自我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8.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19世纪美国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它生动地描述了主人公哈克与逃跑黑奴吉姆在密西西比河上的流浪经历,深刻揭露了美国这个所谓文明世界的残暴,寄托了哈克乃至整个美国民众对理想世界的向往.本文深入分析了哈克的个人道德观不断发展和成熟以追求精神自我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9.
在较早一部成功作品<远离尘嚣>中,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不仅从人物的外部冲突入手,而且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努力挖掘无意识领域的心理活动.他成功展示了小说中博尔伍德在自我压抑后,心理走向失衡,直至最终分裂的发展过程,并且尝试地运用了描写梦幻的心理描写方法,显示他对人物复杂多变的精神状态非凡的洞察力和理解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家弗吉利亚·伍尔夫的重要作品<到灯塔去>为分析文本,阐述人物的感觉与印象对表现人物内在真实的重大意义.它使伍尔夫在再现客观真实上实现了一个现代主义作家对现实主义手法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作为转型期的代表人物,尼采把"生命美学"发挥到了极致。其"生命美学"的思想表现在:以"梦"和"醉"的审美状态拯救生命,以"人"本位的艺术再现生命和以"超人"的审美理想扩张生命。尼采的生命美学思想充分表现了他对人之欲望的尊重,对人之能力的重视,其思想因其"生命"的内涵有着更加强悍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崇拜自然尊仰生命--纪念爱因斯坦(1879-1955)诞生123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因斯坦是跨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双重高峰的伟人.他无以伦比卓越的贡献,是他安身立命做人的道德态度、对待生命的道德态度和崇拜大自然的科学信仰的必然.他以天下为己任,尊仰生命神圣,反对侵略战争,颂扬伟大人类社会,追求简朴善良的生活,无畏地献身于科学造福人类和平正义事业.  相似文献   

13.
赵本夫是新时期较早尝试运用象征进行小说创作实践的作家。他的小说象征呈现三种叙事形态:现实象征,关注社会历史,在对日常生活的描写中蕴涵着深层意义;文化象征,描写土地与自然的关系,思考生态失衡带来的后果;哲理象征,探究人性与生命,表达出对整体人类发展命运的关怀。作者对象征的青睐源于他的美学追求,同时与当时西方文学思潮的传播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4.
明代"前七子"的代表人物李梦阳是当时的士林领袖,著名文学家。也是唯一一位处于当时文坛领袖地位的著名陇籍作家。他一生创作诗歌千余首,这千余首诗歌或指摘时弊,揭露社会黑暗,广泛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种种矛盾;或反映战争的惨烈,徭役和赋税的沉重,以及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与痛苦;或流露对封建统治者的失望和人生不如意的感喟与伤怀;或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政治祈愿和远大抱负。内容十分丰富,其现实主义精神在明代无疑独树一帜、难能可贵。李梦阳诗歌的艺术风格也有一定特色:复古诗苍劲凝重,气象开阔;古乐府神韵飞动,飘逸洒脱。李梦阳不愧是理论和创作都有建树的杰出作家。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是一个终生追求美的诗人。这一个性心理表现在他追求作品的艺术美、偏嗜女性美和沉迷自然山水美三个方面。郁达夫对作品艺术美的追求是对其在早年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自卑、孤独和忧郁心境的补偿和超越,这不仅使他以“美”作为创作的标准,而且使他在生活中时时处处追求“美”:偏嗜女性美是对“诗意”的女性的审美追求,沉迷自然山水美是其审美追求在生活中的泛化。  相似文献   

16.
阈限是人生历程中两个阶段间的临界点,是从一个人生阶段跨入另一个人生阶段的一种过渡状态。霍尔顿离开潘西中学走进纽约社会是他人生的前阈限,在纽约的一天两夜的经历和遭遇是其阈限期,而他一天两夜中坚持的向内的自我反抗,则是其人生的后闽限。当他置身于纽约社会复杂的关系中的时候,他的向内反抗,他的做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幻想,其实是在构建一个属于他自身的“‘自生的交融’的时刻”,以此保护和激活他的人生通过仪式,使之能够顺利走出青春成长的后闽限。  相似文献   

17.
把田园生活题材带进诗歌,是陶渊明对中国文学思想史的重要贡献之一。田园诗对于陶渊明生命存在的意义在于:田园诗是其对生命进行终极追问,寻找新的生命归宿的手段;是其消解生命悲剧意识,对现实进行超越的方式;使其生命诗意的安居,并与自然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8.
晚唐诗人李商隐,文名早就,诗人也渴望以己之才兴家展志,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然而终于“贤士失志”,志业一一终成画饼。加之早年家境影响下最初忧生意识的积淀,使得李商隐少年自许的骄傲逐渐退居一旁,生命意识开始潜滋暗长。间或从幽隐的心之角落,伸出敏感的手指,敲响了伤逝忧生的悲哀钟声。  相似文献   

19.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生历经坎坷流离。在挫折打击下,他形成了自己的生命观:对身体的爱惜,对生命的自信,对理想的执着,终于成就了他历史的地位,同时也成就了中国文化的品格。孔子"乐天知命"的生命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对于我们生命个体的起点来说,我们对于自己的父母要孝敬感恩;在生命的旅程中要安贫乐道,以弘扬仁义为人生目标;人生最终的追求就是要领悟天命,然后按照天命行事。  相似文献   

20.
苏轼谪居黄州期间,“覃思于《易》”,著成以“致用”为务的《苏氏易传》。《苏氏易传》深深影响到苏轼的黄州词创作,其影响是建立在创作主体的实践精神与心路历程之上的。苏轼撰写《易传》的目的主要是解决身处“命与志不相谋”的困境中如何安顿人生的问题。其中对“道”“情”“性”“命”之关系的思考,以及在思考中形成的刚中柔外、内足而自在的理想人格和性命自得的人生境界,不仅作为学理层面的思想形态而出现,更重要的是作为谪居生活中的实践形态而存在,并转化成为苏轼黄州词创作的内在动力和抒情言志的基本元素,尤其是通过“醉”“梦”“舟”等意象,将其《易传》中的“无心”思想艺术化,创造出别具内涵且又情理圆融的词境,“新天下耳目”,在唐宋词史上全面确立了“士大夫之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