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中国西学第一人,严复一生都对传统孝道充满深刻的同情。概而言之,严复的孝道观经历了早期(1853-1894)的高度认同,到中期(1895-1911)既批判又保留,最终在晚期(1912-1921)又高调回归的历程。如何批判继承传统孝道文化?如何促进传统孝道的近代化进程?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给予我们一个独特而深刻的回答。严复对传统孝道的理解、批判和重新诠释的过程,充分显示出一代具有世界眼光、寻求富强、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与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
论传统孝道的当代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社会中,传统孝道已难以维系,同时却出现了长幼颠倒、小依长、“养儿防不了老”等,与父母缺乏自省自律这些不和谐的亲子关系,如何构建当代的“新孝道”日益显得重要。构建当代的“新孝道”主要应在体现义务性、注重感情性、强调自律性、提倡互益性四个原则性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传统道德观,并营造家庭内部良好的伦理道德氛围,实现代际和谐,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石。  相似文献   

3.
孝道与自我分化具有相容性、对孝道的认同是自我分化顺利进行的保证,同时践行孝道是个体自我分化发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基于传统孝道的现代转向而建构的新孝道,强调个体主义取向,因此可以更好地促进个体自我分化的成长.  相似文献   

4.
5.
本文从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人手,论述了建构新时期社会道德信仰.论证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集体主义不仅有其存在的坚实的基础,而且应该成为我们今后道德信仰建设的主旋律.弘扬"诚信"、"慎独"操行原则是建构新时期道德信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信仰与道德     
中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信仰危机,在了解了信仰的形式、特点、作用等相关内容后要总结危机产生的原因,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争取重建信仰,并使之为我们的道德建设服务。不过道德信仰也要讲究一个度。  相似文献   

7.
崇尚德治与浓厚的道德信仰意识是中国传统的民族心态 ,然而这种心态对走向法治化却是一种障碍。面对西方的规定和中国的传统 ,从文化的视角来考察 ,认为要走法治化的道路 ,中国民族的心态必须从道德信仰转向法律信仰 ,必须使法律信仰成为民族首要的最高的信仰  相似文献   

8.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观念和主要特征。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思想与时俱进,形成农民进城打工潮,“空巢”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养老敬老观念淡薄,孝道严重缺失。当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倡乡风文明。为此,弘扬新型孝道文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信仰是人类对自己永恒的普遍本质的一种眷恋与回归,信仰对现实的超越性、对终极价值的指向性,表明信仰自身就具有道德价值特性。在道德活动中,信仰为道德的形成提供神圣的价值根基和运作动力,促进了个体将伦理普遍性内化为自己的真实本质,并上升为主体。在一定意义上,信仰就是道德活动的核心。  相似文献   

10.
人生信仰与道德信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生信仰以人生观为基础并通过人生观体现出来,人生观的核心是人生价值观;道德信仰是对道德价值目标的认定,而其认定过程就是人生价值的体悟和思考过程;人生信仰的确立、人生观的形成、人生价值的体悟和道德信仰的产生是一个有机的统一过程,人生信仰与道德信仰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1.
道德信仰的本质就是人在道德人格上的自我超越。具体表现为:道德信仰是人的社会之我对个体之我的超越;是精神之我对肉体之我的超越;是理想之我对现实之我的超越;是无限之我对有限之我的超越等。  相似文献   

12.
自律是道德的根本特性。社会道德只有内化为个体道德,内化为主体的情感意志,内化为道德信仰,才是真正的能产生效果的现实道德,才会产生履行道德行为的持久而强大的动力。道德信仰对道德有境界提升、人格塑造、动力、价值定向、凝聚等功能。在当代中国,道德滑坡已是不争的事实,对此,笔者提出了三种道德信仰建构的方式:经验习染方式,教育督导方式,权威强制方式。  相似文献   

13.
信仰是一种对终极价值的关切。康德从理性出发,把信仰建立在理性本身对超验的渴望与追求之上,并认为只有在实践理性领域才能达到。康德认为借助于纯粹的实践理性,道德是自给自足的。但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人的道德现实又是非纯粹的,道德的最终目的在自身的纯粹性中不能实现,故必须超越道德的纯粹性而进入到道德的非纯粹状态,并尽力寻求人的现实与人的理想之间的某种统一。康德把纯粹道德导向道德信仰,是保证道德意志的最终目的——至善的实现。康德的道德信仰理论对解决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迷惘和道德危机、对我们的伦理道德建设都具有直接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亚当·斯密的道德理论中,法律正义的优先性确保了世俗社会的可能性,却也只是实现有效的道德报偿的初始性社会条件。即使有正义法则的有效性以及良知的权威,对提供公正报偿的完美信念来说,人性的弱点以及良知的"脆弱性",使信仰成为了一种"不可放弃"的要求。由此,斯密在动机与效果统一性难题的思辨中,亦以最终诉诸信仰的方式,为道德报偿命题提供了一种典型的分析范例。  相似文献   

15.
深入阐述了有关道德的3个基本概念,即道德自信、道德信仰与道德变迁;认为应在准确把握道德变迁的基础上,坚持正确的道德信仰与道德自信;道德信仰的重心应是道德价值、道德精神与道德规律等;道德自信应是一种具有包容开放、与时俱进、自我批判等精神品质的道德自信。认为应正确处理三者的关系,以适应现实社会道德发展与道德建设的需要,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道德信仰建设的目的在于使主体个体的道德人格永恒、引领整个社会的道德追求、弘扬善的真谛。一个社会道德信仰建设中的责任主体有三种:政府、文化工作者、社会成员。道德信仰建设中的三种责任主体之间有着紧密、内在的逻辑关系,共同促进一个社会的道德信仰建设。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社会道德与信仰的不可分离性——社会道德是一种信仰化存在。同时分析了,从宏观历史的角度看,社会道德整体上又是不断变化的。并认为,社会道德的信仰性与变迁性对现实社会中的道德主体的精神世界产生了两种矛盾对立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探索了我们化解道德信仰与道德变迁对道德主体的矛盾要求,从而既坚守道德信仰又恰当地推动社会道德变迁的几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道德信仰建设在道德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总体态势积极向好,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并通过知、情、意、行四个维度表现出来。究其原因,大学生道德信仰存在的问题是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冲击、网络媒体错误思潮不良影响、高校道德信仰教育实效性不足、家庭道德信仰教育程度不高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此,可以通过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营造良好网络空间道德信仰环境、优化学校道德信仰教育形式内容、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等举措来培育当代大学生的高尚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中蕴含着道德信仰的内容。社会和谐不单指社会秩序的稳定,更意味着人们对这种秩序的心悦诚服,并由此而产生的精神心理上的和平与安宁。从物本角度来诠释和谐社会容易将社会和谐与社会稳定相混淆。和谐社会有外在和谐与内在和谐两个不同的层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追求更高级的持久的和谐。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的弱化已成为建构和谐社会的精神阻抗。  相似文献   

20.
试论儒家道德信仰的根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儒家看来,道德信仰的根据有二,一是性本善,道德信仰是人的本质的确证,以此赋予信仰道德的内在根据;二是天人合一,道德信仰是人对天意的自觉体认,以此赋予信仰道德的外在权威性。立足于世俗的理想人格为人们将道德信仰付诸实践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儒家关于道德信仰根据的思想天才地猜测到了某种道德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