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山东人口迁移在我国人口迁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山东城镇化的发展也有其重要特色.本文仅就体现山东人口迁移和城镇化发展趋势的最主要的特点略作分析.一、省际间人口迁移流向由净迁出向净迁入的根本转折在公元三世纪、十世纪、十三世纪,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曾三次大规模地南迁,山东芫南迁的主要地区之一.公元十七世纪以后,黄河下游地区人口大量迁往我国东北地区谋生,这次移民的主体是山东的贫  相似文献   

2.
11世纪维吾尔社会思想与《福乐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1世纪维吾尔社会思想与《福乐智慧》刘志霄公元840年,由于天灾人祸,立国于漠北草原百余年之久的回汗国瓦解了。维吾尔部众分四支迁移:一支南迁进入长城,定居河北一带;其它三支西迁分别进入河西走廊、吐鲁番盆地以及葱岭以西的中亚地区。先后建立起了三个政权。...  相似文献   

3.
拓跋鲜卑南迁匈奴故地时间和契机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一、问题的提出 《魏书·序纪》云: 献皇帝讳阾立。时有神人言于国曰:“此土荒遐,未足以建都邑,宜复徙居。”帝时年衰老,乃以位授子。 圣武皇帝讳诘汾。献帝命南移,山谷高深,九难八阻,于是欲止。有神兽,其形似马,其声类牛,先行导引,历年乃出。始居匈奴之故地。其迁徙策略,多出宣献二帝,故人并号曰“推寅”,盖俗云“钻研”之义。 这是现存关于拓跋鲜卑第二次南迁的唯一的一条历史记载。这条出诸“人相传授”的史料,极为简略,拓跋部南迁匈奴故地的许多重要情况都是迷离恍忽,看不清楚。1980年嘎仙洞北魏太平真君四年李敞石刻祝辞的发现,宣帝率众“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之大泽为呼伦池,已可成为定论;但,第二推寅(阾)——诘汾南迁的时间,契机等,还有待索隐考订,才能求得近似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姬姓吴国的建立与南迁何光岳周族的支裔泰伯、仲雍,乃姬姓古公父的长、次二子,受封于周原北缘的陇县吴岳,主祭祀天神之职,其后南奔荆蛮,迂回于赣、皖、江一带,最后建都于无锡梅里,形成强大的吴国。其南迁时,似乎负有为周族开拓南疆长江流域,从南面包抄商朝为灭...  相似文献   

5.
皇甫氏籍地朝那县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皇甫家族原籍朝那县,在今彭阳县古城镇,有大量历史文献可资稽考,至今遗址尚存,还有出土的朝那鼎为铁证。有人认为:东汉中后期安定郡南迁,朝那县也随之南迁了。但查遍史籍,只有安定郡南迁的记载,绝无朝那县在此时南迁的任何记载,同隶安定郡的高平、三水、乌氏县也未南迁。魏、晋、十六国时,朝那县仍在古城镇,西魏大统元年(535)才迁至今甘肃灵台县境。  相似文献   

6.
秘鲁货船马里亚老士号因拐运华工在日本横滨被扣并引起一场国际诉讼,日本外务大臣副岛种臣亲自指挥,神奈川县长官大江卓自任审判长,终于将被拐华工全部解救出来,并通知清政府派人赴日将其接回中国;而包括李鸿章在内的清政府大员也相当重视此事,公文往来,讨论处理办法,积极回应,并派遣上海地方官员陈福勋赴日将被拐华工带回中国.陈福勋即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赴日办理交涉的外交使节,而该事件使刚刚起步的近代中日关系第一次产生良性互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秦汉以来,人口南迁的事史不绝书。到两宋,出现了更大规模的南迁势头。北宋神宗以前,南迁人口的数字已相当可观。据《太平寰宇记》和《元丰九域志》载,广州的户数,太宗太平兴国年(辖从县)主户为16,059户(客户未有数),神宗元丰年(辖七县)主户为64,796户,客户为78,465户,100年间光主户一项就增加48,737户,增长300%强。这些增加数固然含有原居户的净增,但从事理分析,无疑应以外地迁入的为主。人口南迁的路线,自唐张九龄开凿新通道以后,大庾岭·浈水线已逐渐取代湘桂走廊和骑田岭·武水线而成为入粤的主要通衡。仁宗时曲江县人余靖《望京楼记》云,“今  相似文献   

8.
东坡南迁词考辨薛瑞生西北大学中文系东坡于哲宗绍圣元年(1094)四月南迁,先贬惠州,后贬儋州。元符三年(1100),徽宗立,始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此八年间,朱祖谋编《强村丛书·东坡乐府),龙榆生撰《东坡乐府笺》,仅收编年词八首...  相似文献   

9.
两宋之际.我国政治经济重心南移之后,随着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南方成为人才的渊薮、汉文化的重心之一。地处皖南山区的徽州“自南迁后,人物之多,文学之盛,称于天下”。宋代歙县人罗愿在《新安志》中也写到“黄巢之乱,中原衣冠避地保于此,后或去或留,俗益向文雅。宋兴则名臣辈出……其人多为御史谏官。”。自理学形成之后.与理学有重要渊源关系的徽州.文化发展更为繁荣。  相似文献   

10.
唐后期的人口南迁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谈到我国封建社会的人口南迁,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东晋南朝和南宋时期的民族大迁徙。但是,唐后期同样出现了一次北方人口流离南下的高潮,尽管其规模不是很大,却对当时南北人口比重的变易和江南地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对这次人口南迁的分布、影响等问题,略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试论古代人口南迁浪潮与中国文明的整合张冠梓中国历史上人口流动的一大特征是不断南迁,恰如一石击水后波纹层层向前推进。在这种历史表象背后深藏不宣的、更为实质的问题是,生活在不同经济文化类型下的民族群体获得了交流与融合,并促使中华民族的整体文明不断进步,不...  相似文献   

12.
杨绍军 《学术探索》2008,(2):F0002-F0002
穆旦(1918~1977年),著名诗人、诗歌翻译家。原名查良铮,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1935年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进入西南联大。1940年由西南联大毕业,留校任助教。  相似文献   

13.
回鹘南迁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唐开成五年(840)黠更斯等五族联军攻入漠北,北回鹦汗国瓦解,引起四鸡民族大迁徙,其中南迁回鸡实乃这场民族大迁徙中的主力,然而由于王族内争的继续,结更斯的南下穷讨,以及唐朝政策的推移,南迁回骼也随之发生了政治分化,坚持复国斗争的主支终归消亡,汗国的王统自是终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促成溥仪走上叛国之途,如果说作为清朝宣统皇帝的登基是溥仪人生第一拐点的话,他的叛国就是其人生的第二拐点、第二度转身,很沉重。因为它与九一八事变紧密相连,与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紧密相连。溥仪是在静园内属下的历史之辩和国内外争夺中,选择了离津出关,选择了屈就"执政",选择了手签卖国密约,选择了对国联调查团说假话。历史证明:溥仪选择的是屈辱。好在1959年的特赦标志溥仪已从战犯变成公民,有了生平第三个拐点。三大拐点,三度转身,铸就了溥仪一生的传奇。  相似文献   

15.
在淮河上游和黄淮之间,不仅有生活在距今约10万年的许昌灵井人,还有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和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新密市李家沟文化遗址和舞阳大岗遗址。三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都属于北方猎人细石器文化,是北方猎人族群在距今约1.8万年前后南迁而留下的文化遗存。大约在距今1.2万年猎人族群又陆续向北方回迁,淮河上游和黄河之间的细石器时代也随之结束。约在距今9000年之后,一支掌握较为先进的农业文化的先民来到中原地区,发展成为淮河上游地区著名的裴李岗——贾湖文化。从目前考古资料来看,这一地区的新旧石器之间尚存在约2000年的时间断层。  相似文献   

16.
柔然汗国的兴亡──兼论丁零、铁勒系族群的西迁与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柔然汗国的兴亡──兼论丁零、铁勒系族群的西迁与崛起薛宗正柔然汗国乃继匈奴西迁、鲜卑南迁之后,代之而兴,雄霸大漠南北、流沙东西的强大游牧奴隶制国家。共历十九君,存在了152年(402-554年)。这一汗国自始至终重视西域经营,为此大量西徙原居漠北的高车...  相似文献   

17.
二十多年前,邓小平同志亲临黄山视察,以战略家的高度、胸襻和眼光。为黄山旅游业的发辰做出了战略指引,“要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在小平同志的指引下,黄山人艰苦创业,迅速掀起了黄山旅游业发展的两次高潮,使得黄山的管理保护水平不断提高,项目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日渐完善。接待规模稳步扩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幅提高,品牌影响声誉日隆。但近几年,同类景区正在你追我赶,竞争态势日趋激烈,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在这种形势下。黄山旅游正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期,处在一个第三次大发展的拐点。据此,作为黄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一把手”的许继伟先生就这一课题作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8.
在黄山这么长时间,经常听说黄山东路发生交通事故。有几次撞的很厉害。差不多要出人命了。有个人被撞的五窍流血。我也有几次差点被摩托撞上。后来.我发现了原因所在:第一.道路不规范。这里说的不规范.是指道路两旁的栅栏过高.有时机动车从主道拐到非机动车道时。要是双方车速过快.一定发生意外。因为双方根本看不到对方的行驶路线,这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9.
设法延长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是确保区域经济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从综合竞争力角度考察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可分成孕育、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各自具有鲜明的运行特征。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曲线存在三个拐点,其中两个为重要拐点:一是出现于成长阶段与成熟阶段之间的巩固点;二是出现于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之间的控制点。产业集群突破拐点使生命得以延续的关键,是加强技术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20.
(一) 公元四至五世纪时,世界政治局面和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之一是三世纪以来日益增强的席卷了亚洲中部和欧洲中南部的“民族大迁移”运动。从现象上看,这个运动的源泉来自居住于东西伯利亚和满洲的通古斯人(东胡人,Tungus)。早在公元前一世纪,源出通古斯族的游牧民族匈奴人就已开始南迁和西迁,一部分匈奴人(北匈奴)在公元前后已到达成海沿岸。从公元二世纪中叶起,另一支源出通古斯族的游牧民族鲜卑人在蒙古土地上兴起,它迫使一部分匈奴人加入自己的部落联盟,另一部分则继续向中亚和欧洲方面推进。匈奴人向欧洲的推进成了欧亚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